最后的会战调整,开始迅速进行。
在中华临时政府的内政上,同期则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对当初参与苏区长征后“反共清共”运动的反动派的斩草除根,以及对国民党当年参与各种反共清共,手上有我党同志或者支持我党民众血债的人员的清算。
由于被蒋介石出卖,当年在江西和河南南部率领特务、还乡团和中央军,屠杀了无数苏区民众的“别动队”主要成员,悉数在岳阳附近落网。他们率部抵达岳阳附近,还以为蒋介石是要他们在当地进行清共,为湖南“前线”创造有利于国民党抵御当时西华军的“社会环境”,他们自觉与共产党仇深似海,当然是蒋介石的死忠。却不想,大难临头各自飞,蒋介石自己有了活路,对于他们这些喽啰的性命,那是毫不在乎。
在他们抵达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国民党52军的军长关林征,他们能有什么怀疑的?却不料进入驻地,就被52军缴械,最后全部被交给了共军。一些家伙悲愤地痛骂关林征,关林征理都不理他们,他自己还一肚子怨气呢,蒋介石跑了,居然没有选择他这个猛将,事先一点风声都没有,让他心理大受伤害,平心而论,他没有想背叛国民党政府的心思,就算与共产党决死一战,他也有牺牲的准备,可生生地就被蒋介石抛弃了,让他愤恨之极。
所以当时西华军发电报给他,请他协助用52军缴械和逮捕别动队成员的时候,他一点都没有犹豫。他和共产党的仇怨不深,在这个时空完全没有交过火,他有什么可怕的?西华军还邀请他加入西华“国防大学”接受高级军官教育,摆明了给他一个继续当军人的机会,这更让他怦然心动。
实际上,当时情报机构更倾向于选择宋希连,但被李思华否决了。他们选择宋希连的原因,是其曾经是中共党员,但1926年退党,此人身段比较“灵活”,在大势之下应该会很坚决地执行当时西华的命令。但李思华拒绝的原因是,就是此人执行了我党高级领导渠秋白的死刑,干嘛给他这样的机会?虽然不会杀他,但此人必须服刑,为他过去的反革命付出代价。
关林征以“牛脾气”著称,情报机构担心他会死犟,李思华反而不认可,他要真是个犟种才怪呢,在国民党那种讲关系的军中,会容忍犟种的存在和步步高升?最后的结果果然印证了李思华的判断。
1935年西华会合中央苏区的时候,探讨过是否打回苏区,解放苏区的策略,但最后高层还是否决这个策略。因为西华本身从西南而西北,然后对日决战、统一全国的策略早已确定,而且所有的一切都是为此准备的。如果改变策略,提前攻击江西,还要越过湖南,那就意味着在工业力量仍然薄弱的时候,提前与国民党决战,大概率会引发日军提前侵华,那时候西华的准备是非常仓促的,西南根据地的工业化刚开了个头,就要对上已经初步工业化的日本,尤其在空军等方面,会处于绝对的劣势。从整体和时间来说,也许要付出大得多的代价,革命不能感情用事。
为了这个决策,无论是毛泽东,还是李思华,都痛苦和内疚了好一段时间。虽然通过“红色威慑”行动,使得国民党没有敢大规模地屠杀苏区的民众,李思华前世大几百万民众被屠杀的事情没有发生,但至少也有近百万民众,还是死在了别动队和还乡团以及中央军的手中。现在则要为他们彻底地复仇,以慰亡灵。
她对于前世我党对于康泽和邓文仪的待遇,是耿耿于怀的。康泽在解放战争中被俘,一直被关押进行“劳动改造”,据说是因为“改造一个特务头子具备特别的意义”,她可不知道这有什么利益,只觉得难以宽慰地下的几百万民众的冤魂。至于邓文仪,前世跑到了美国,后来高龄回到大陆,还得到了邓小平等同志的“亲切接见”,这让她感到恶心。
所以在这个时空,她早早就告之毛泽东,她绝不同意让这些刽子手苟活,一定要用他们的脑袋,血祭死难的同志和民众,她的人生哲学,从来就是有仇必报,有仇今世报。看到她如此坚持,毛泽东同意了,在毛泽东冷静的政治评估中,大清算当然有负面的政治影响,但也不是没有好处,此时中华临时政府具备的实力,承受得起反噬。
她还警告了周恩来和邓小平等同志,绝无可能放过这些屠夫和畜生!
康泽几位头目,在当年“红色震慑”行动中,已经被作为主要目标刺杀了。但后来的别动队成员,还不是满身罪孽?怎么可能放过?
专设的干部团队,对所有被俘的别动队员等人进行了仔细的甄别,这些别动队员将当时苏区的一些妇女儿童,卖到了武汉和合肥,根据供词,武汉和合肥地方政府进行了大量的搜索工作,尽量找到了还活着的妇女和儿童。
按照专案的特别规定,当初从国民党手中买下这些人的工厂老板、妓院老板、“士绅”和相关人等,都被逮捕,工厂和妓院的老板以及士绅是一律死刑,他们当初买下的时候很清楚是怎么回事,他们是参与迫害民众的帮凶。
别动队的所有人,被分成了若干队,押送到当初发生大屠杀的各个地点游街示众,包括江西南部的所有县城、大别山区、河南天台山和老君山等地区。每到一地,公告宣读这些人的罪行,祭奠死难的同志和民众,然后枪决所有罪犯,这些人都是经过甄别的,在哪里犯下的罪行多,就在哪里枪决。
实际上除了别动队,还有大批的还乡团和“铲G义勇队”成员被处决。
除了清算苏区血债外,还广泛地清算了当年参与412反革命运动,以及其它各种反共运动的血债累累的人员,只要是当年有意识地参与杀戮我党同志和民众的人员,李思华根本不愿意给他们所谓“劳动改造”重新做人的机会,就是以杀为主,罪行较轻的,也统统送去终生挖矿。
这一场“大清算”,当然让各种“民主人士”恐惧得魂飞魄散,他们发动了全部力量,试图劝说中共停下这一场运动,周恩来、邓小平等高层,最近可谓门庭若市,就是宋庆邻,也亲自向周恩来游说。
但是周恩来等同志或明或暗的劝说,都被李思华顶了回去,这件事情,她就是铁了心了。
她将原来在各个苏区因为肃反,而被挂起来的夏西、戴计英、朱理志、聂洪军等三十多个人,组成了一个真正的“肃反领导小组”,要求他们负责严厉清算。她亲自对他们讲话说,当初你们冤杀了无数同志,迄今党内对你们当年的行为不原谅,现在是给你们一个赎罪的机会,杀自己人都那么狠,对血债累累的反动派,看你们的表现!
在这些肃反“专家”的带领下,从上海、江浙到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新解放区,这几个省自然是风声鹤唳、血雨腥风。其实党内尤其是机会主义中间派别,是很有意见的,但他们都不敢公开表示意见,李思华的那句话让他们太难堪:“你们有什么资格代表地下的万千同志和民众的冤魂,对这些刽子手说原谅和宽恕?”这场大风暴,持续了好几个月。
李思华自然也有政治上的考虑,这几个省是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清理得干净些,有利于尽快去除国民党影响,便于新中国对其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造。至于民主人士的“离心离德“,她本来就不在乎。
她当然知道有些人会将之与斯大林的“大清洗”相提并论,不过她更不在乎,生若能抒志,死亦可无憾,如果不能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逻辑行事,才是此生最憋屈的事情。她在乎自己在那些人心目中的“声誉”吗?扯淡呢!
第192章四层三卷卷东北?
9月17日,中华军二野和三野共计8个集团军为主的140万主力部队,以及四十万的地方部队,越过了此前已经筑路的大兴安岭西麓低山丘陵区。
两只大军沿途都在“下蛋”,二野的第7集团军和部分地方部队,留在了锡林郭勒到兴安盟一带;而三野的第10集团军及部分地方部队,则进军呼伦贝尔,控制东北边境的态势明显。到9月23日,两只野战军分兵而行,二野其余3个集团军向通辽前行进攻,目标似乎指向长春;而三野其余3个集团军则北向兴安盟和白城,似乎是进军黑龙江,随时可以向东进攻哈尔滨。
接近10月的东北边疆已经开始迅速变冷,所以部队做了充分的防寒准备,否则接下来东北的严冬酷寒,可是真够喝一壶的。
沿途各支东北抗日联军,纷纷归纷队。他们将作为各支部队的向导,以及带领特种部队,深入日占区,配合主力部队进行骚扰,目的很明确,就是让日军一旦脱离了主要的阵地,就陷入“全面敌区”之中。
到9月27日左右,日军已经清晰了解了中华军的动态,他们以为的前线锦州一带,中华军仍然保持平静,但从西北方向,两只西华大军进行了大迂回,似乎是向着长春和哈尔滨进攻,中华军要先打日军的后方!
这让梅津美次郎和本庄繁有点不知所措,中华军的攻势太出意外了,锦州才是东北的门户,东北的精华地带,也在沈阳-长春-哈尔滨此线及其以东。这是一种徉动吗?是为了调动日军吗?
岗村宁次已经重新被起用,他担任了关东军的参谋长。他的判断是肯定的,中华军的目标,肯定是调动日军在锦州一带的大军。
但是所有的情报,都肯定中华军的规模极大,认为是中华军的精锐,即二野和三野的大部分。无论如何,通辽的位置极其重要,它是长春的西大门,于是日军在长春、四平一带的40多万大军中,有15万被派遣到通辽一带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