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这三个城市,充分准备了火力:在可以预计得到的几个中华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几乎是每3公里正面就是1个师团,而每1公里正面超过400门火炮,甚至还有103辆97坦克!完全是日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防御强度!
面对日军如此的防御,三野的进攻也就更加谨慎。首先在空军的支持下,对于日军三道防御阵地,进行了空前的详细的空中侦察,标定了尽量详细精确的炮击网格,在事前准备上下足了功夫。
进攻开始后,三野首先是空中轰炸结合重炮炮击,尽量将日军的阵地“犁深多遍”,炮击强度是空前的,一个波次就超过了3个小时,随着日军还击火炮的逐渐沉寂,重炮不断前移,打击更远的目标。日军的痛苦在于,由于缺乏空中优势,日军对阵地和各大要点的防御,始终是被动的,中华军的步兵进攻前,单纯的火力对轰,日军总是处于下风。
中华军2个火箭炮师也不断机动,对发现的日军密集地域进行面打击。这种重炮+火箭炮+俯冲轰炸的复合型攻击,持续了4天!彻底清除了日军比较明显的阵地和防御点,然后才是中华军组织起来的巷战队伍,开始的逐个区域、逐条街道的攻击!
日军利用有利的地形,顽强扼守每一条战壕,每一个散兵坑,给予中华军不小的杀伤,他们甚至击退了中华军几次的坦克突击。
在攻击不利的情形下,三野集中了大部分的火炮,重点攻击比较开阔的松花江南平房区西侧一带,在数千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两个坦克师近千辆坦克,出现了一个奇景,它们排成几列纵队向前推进!前面的一批坦克被击中起火,后面的顶走它,继续前进!在坦克掩护下,中华军士兵伴随攻击!
这样的血与火,让双方的情绪迅速地趋于疯狂,到最后,中华军士兵们甚至高呼着口号,向前冲击,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就接着往上冲!最后此时防守在日军这个主要高地上的部队,逐渐不剩下多少人,终于经受不住中华军狂潮般的冲击,被攻击部队淹没了,哈尔滨的巷战,进入了市内的最后地区!
对于市区的攻击,中华军派出了无数个突击群、突击分队和狙击小组,从四面八方向市区攻击。中华军此时的巷战已经非常有经验和系统化,除了在进攻前,首先用火炮和轰炸机对目标地域进行轰击外,步兵则在坦克和配有喷火器以及爆破器材的工兵掩护下,一小段一小段的前进。
对于建筑物,士兵们甚至从后院、地下室甚至下水道渗透进去,从而攻占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楼房。日军利用部分坚固的楼房、隐蔽的地下室、地下道、排水沟壕等,为日军提供了多个暗处发挥火力的支撑点。因此,中华军不得不逐栋楼房地争夺,逐条街道地攻取,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哈尔滨这座城市,也遭受了很大破坏。
在哈尔滨战役期间,围攻长春和沈阳的另外两大城市战,也全部展开。尤其是长春,那里是伪满洲国政权的所在地,更是日军关东军总部的所在地。战斗的规模更大,也更残酷!
第194章苏联可能的变脸?
1938年11月12日,北平。
刚刚从西安迁入北平的中华临时政府中央军委举行了秘密高层军事会议,讨论的话题非常敏感,就是对苏联面对新中国即将成立的行为进行预判。
李思华先对苏联的军事力量做了介绍。除了毛泽东外,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会那么清楚苏军的力量,不过力胜同志敢于说出来,自然肯定是八九不离十的。
李思华指出:
“从抗日战争爆发开始,加之欧洲形势开始紧张,苏军开始急促地扩大规模,在1937年以前,苏军的规模并不大,仅有50多万人,那个时候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建设工业力量上,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才是斯大林带领的苏共领导层主要的任务。当然,其背景是,当时日军只有17个师团30万人,而德军尚未复兴。”
“但19137年末以来,在一年的时间内,苏军已经急促地扩大到200万人,其中在远东的大约是70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苏军几乎是以2:1的规模在配置其西部和远东两个方向的军队,远东军区、后贝加尔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这3个与中国接壤的军区,可能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占据苏军13的规模和资源。”
李思华强调,根据“情报”,预计苏军将在最近3年中至少扩军到450万人,主要是针对德军,其本来的计划也有部分是针对日军,现在换成了中华以后,并没有能改变其原有计划,所以如果苏军计划继续执行,在远东的兵力很可能将在150万甚至更多,由于其机械化和火力水平远在日本之上,因此对我国的威胁性并不亚于日本。她具体介绍了苏联面对中国方向的军事部署:?
“苏军近期进行的远东增兵,正是其扩军计划在当下的部分,预计到1939年,其远东军区,将有红旗第1和第2集团军、第15和第25集团军;后贝加尔军区,则有第17集团军和第36集团军。目前可能是这6个集团军,但未来在西伯利亚军区,可能再增加第24和第59集团军,但这部分可能要到1940年获或以后。”
“所以远东和外蒙的苏军,其陆军主力就是6个集团军,这些集团军的编制和我军不一样,它们由几个军(步兵军、机械化军、骑兵军)和几个独立师(步兵师、坦克师和混成航空兵师)组成,每个集团军的总兵力不超过10万人。”
“但是,其中有的集团军的装备水平非常高,例如后贝加尔第17集团军的麾下,是坦克61师、摩步36师、摩步57师等,然后有4个航空兵师!包括2个战斗机师、1个轰炸机师以及1个混成航空兵师。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地一体化”的以攻击为主的集团军,中华陆军都没有这样的编制,算得上非常奢侈。”
“但其它的集团军,编制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例如后贝加尔第36集团军,它包括步兵第91师、210师、209师,骑兵51师、坦克111师以及1个强击航空兵师,其36集团军与17集团军的编制巨大的差别,大家都可以好好思考体会一下。”
“苏联集团军的这种编制,我认为体现了苏军的一种战术思想,那就是战机伴随陆军进攻而攻击的空陆一体化思维。”李思华介绍了苏军正在发展中的关键武器,即伊尔-2型强击机,尤其是其双座型,她强调这就是一种“空中坦克”的军事思维,飞行员背部防护装甲厚度也从7毫米增加到12。7毫米。武器装备也有所加强,其机翼上安装了20毫米的航炮,机翼上还挂载了8枚先进的火箭,既可对空又可对地发射,还可挂500千克的炸弹。它将在1939年完成,此后必将成为我军坦克装甲部队的大敌。她的总结是:
“当然,伊尔-2其实与我们的赤龙俯冲轰炸机类似,但更多用途一些。其在战斗机的打击下是很脆弱的,大家都是同样的弱点。所以,决定性的,还是空中优势在谁的手里。”
这个时候,她意味深长地看了几个人一眼,尤其是总政的任弼时等曾经留学苏联的高层。然后说道:
“我知道,我们总有些同志,对如此警戒苏联不以为然,共同的信仰让他们产生了亲切感嘛,不过,我要说的是,这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情绪,苏联是个民族主义强烈、大国沙文主义强烈的国家,我们也是民族主义国家,两国之间最基础的关系,就是各自的国家利益。”
“苏联对于我们中华的态度到底如何呢?我们从他们在外蒙的动作,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李思华指着外蒙地图,面无表情地说道:
“1934年11月,苏联与外蒙有了所谓君子协议,苏联向外蒙提供军事保护,如果外蒙受到军事进攻,苏联将提供帮助和支援。”
“1936年10月,苏蒙签订所谓《苏蒙互助议定书》,这就是一个正式的军事同盟。”
“1937年日军侵华后,苏军从9月起大举进入外蒙,在外蒙与我国及伪满洲国边境大量开始驻军。”
“如果说到此为止,苏军的行动还能用提防日军侵略来解释的话,在我中华军明显击败了日本,华北和西北都安定的情况下,苏军不但没有撤走外蒙驻军,反而在不断加强,时至今日,其后贝加尔第36集团军,几乎就变成了以外蒙为其大本营。图穷匕见,这如果不是侵略,那是什么?他们防备的,已经是我们,而不是所谓的日军,害怕我们夺回外蒙国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