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24章(第2页)

第124章(第2页)

他沉重地点点头:“在陆军内部,我会尽量说服的。但你也不要期望太多,我的影响力,其实很有限。”

山本点点头,他知道自己是让石原为难了。

新中国修改后的“基础复兴计划”,也在2月开始正式下发执行。

这个计划,是在1939~1940年这两年,对全国经济按照“一盘棋”的原则,全面清理,形成顶层设计规划,并完成一些短期最重要、最基础的建设项目,奠定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然后从1941年起,步入每次5年的大建设周期,即“五年计划”轮次。

所谓的基础复兴,一方面的重点,当然是建立起全国的“治理体系”,即从中央到各省,从各省到各城市,以及城市之下一直到乡寨的新体系,核心是干部的组织管理和考核监督,以及治理规则的梳理,务必实现“高效、公正、廉洁”以及深入主动联系群众,包括规模庞大的“调查侦缉”体系的建设。

另一方面,投资上的重点除了科研领域,另外两个重点就是部分基础设施和新解放区的大工业体系建设。

在基础设施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4+8”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2年内建成4万公里铁路,以及8万公里干线公路。

如果相对于原时空,这个计划当然是过于疯狂的,但是阻碍原时空无法实施这样规模和速度建设的,主要是建国之初的缺乏资本和缺乏工业力量,例如钢铁的产量都无法跟上。

等到原时空有了足够的资本和工业力量的时候,完全的市场化使得铁路和高速的修筑成本都很高,而且容易修筑的平地,在过去几十年还是基本完成了很多,剩下的路几乎都是以跨山越河为主,导致成本更高,所以始终没有迸发出类似美国“西进运动”时那样的修筑速度,十九世纪的美国,已经平均每年修六千多公里铁路,最高的一年几乎有2万公里铁路竣工,所以美国的铁路总里程,一路飙高到60多万公里,然后随着集装箱海运的兴起以及高速公路的替代,再衰落并保持在约22万公里。

而原时空我国的最高年修筑记录,则只有约1万公里,以至于从1950年到2020年这70年,铁路才是14。6万公里,去掉解放前的2万多公里,其实70年只修了12万公里,似乎并不符合“基建狂魔”的身份和实力。

所以本质还是资本的制约,按照李思华对原时空的估计,用于铁路和干线公路的建设资金,基本控制在不超过每年GDP的1。5%,用钱的地方太多,能保证每年1。5%已经不容易了。

这就是大国的困难,如果在某一个关键的阶段,没有能集中力量突破,那么此后只能是与其它行业“排排坐吃果果”,依靠分到的有限资源,逐年地积累发展,速度自然就快不起来。

实际上,李思华认知到,社会主义体制下,尤其是早期处于“价格扭曲”战时体制的时候,这种体制是最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和工业建设的。一旦等到市场化的体系形成,因为各行业要公平对待的缘故,就失去了这样的契机,只能是按部就班的发展。

所以她的计划,其实就是利用这种还存在的“价格扭曲”战时体制。

第198章基础复兴和超级订单?

按照交通部门的估算,至少在1939~1940这两年,铁路的建设成本,能够控制在1000公里5000万元人民币(2000万美元)的水平,干线公路的建设成本,则能控制在1万公里7500万人民币(3000万美元)的水平。

所以4万公里铁路,就需要耗资20亿人民币(8亿美元),而8万公里干线公路,则需要耗资6亿人民币(2。4亿美元),加上对城市道路、乡寨道路的补贴,整个公路计划,也要耗资10亿人民币(4亿美元)。

其它还包括重要机场建设,以及内河航道的疏浚整修,再加7。5亿人民币。所以整个2年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耗资计划是37。5亿人民币(15亿美元)。

如果不是获得了这笔“天降横财”,李思华估计,这2年的计划,恐怕需要至少5年才能完成。抢了3年时间,就意味着2年后的战略能力大大地增强。强

如果上述交通计划得以实现,那么到1940年底,新中国就有大约7万公里铁路,以及12万公里的干线公路,最基础的交通框架,就形成了。单单在军事上,就意味着主力部队战略机动性10倍以上的提升。

所以一些具备重大意义的战略交通项目,就从5年周期,压缩到了2年完成,例如宝鸡到成都的宝成铁路、西安到兰州的西兰铁路,尤其是从兰州到新疆的兰新铁路,只要这条铁路建成,李思华一直担心的苏联对新疆的战略优势,就将趋于平衡。还有华北串连东北和内蒙的一些战略铁路和干线公路,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具备生产力的前提下,资本就是加速器。钢材(铁轨)、水泥、木材、碎石,这些修铁路的材料都不缺,技术团队已经锻炼了出来,跨山越河以及隧道桥梁所需技术逐步成熟,而需要的普通人力几乎是无穷无尽。所以为什么不加速建设呢?

李思华决心,要提前将新中国,变成前世的“基建狂魔”。

在大工业建设发展上,计划就更是疯狂,主体是“双双百计划”。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2年内建设400个大工业基地,平均每个基地投资2500万元人民币(1000万美元),总耗资100亿元人民币(40亿美元)!2年当然只是大约的数字,实际上有些项目,要建成需要4~5年的时间。

所以这个计划又被称为“百亿计划”,不过多数人还是叫它“双双百”。

因为计划的主体,首先是建设200个左右的工业原料基地,例如各种矿产的开采和初加工基地、例如化工、石化、合金等原料的生产基地。

然后是建设200个左右的大工业加工制造基地,例如重型装备、汽车、发动机、机械加工、车床设备、造船等近百个门类。

当然,每个项目的耗资是不同的,规模是不同的,数量也只是一个约数,资金不会平均分配,而是具体项目具体核算,有的多,有的少。

这就是李思华的疯狂计划,在2年内投资交通15亿美元、大工业40亿美元、以及其它重要民用工业10亿美元,总共65亿美元的超级计划!而且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是,还有10亿美元的科研和大学教育计划!

至于其它的“正常开销”,就必须指望新中国自己的财政收入了。

她要以此来刺激新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在如此空前规模的投资和建设的带动下,刺激民间各种民用工业、服务业的高速发展,让民间的钱也流动起来,而且带动国民的收入快速增长,从而形成初步具备一定消费力的“正常市场”。

当李思华将这个计划提交政治局的时候,会场上都是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很多人觉得牙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