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苏联、美国先后决定了建立对华正式外交关系,并且会派遣代表团出席3月10日的新中国开国大典,这让老狐狸英国感到了失落。
英法面临着德国越来越大的压力,在1938年5月签署的慕尼黑协议,真的能够保障欧洲的和平?英国很多自己的高层都不相信。德国真的会在这个条约的绥靖下,将矛头转向苏联?至少到目前为止,一点也没有这个方面的趋势,最近苏联和德国之间的外交往来频繁,双方反而表现出了“加深友谊”的一些迹象,这在英国内部引起了沮丧的言论。
很多英国人的脑子里,已经开始在担心剩余的缅甸殖民地了,他们不无忧虑地考虑到,也许最后英国会完全失去缅甸。更有人注意到了原来英国与缅华的条约,那个有效期6年的时间,到1939年底就终止了。之后新中国会续约吗?还是会直接占领缅甸呢?这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更不要说香港,那里很可能已经变成了一颗定时炸弹,即使新中国宣布第二天就收回香港,英国也不会意外,自身已经没有能力保护香港殖民地了。
至于与新中国建交,由于新中国并没有对英国发出邀请,大英帝国至少表面上还是全球霸主,拉不下自己的脸面,双方的关系还是很冷淡。英国也清楚,在香港和缅甸问题有个说法前,新中国恐怕反过来对于与英国建交,并没有热情。
英国人开始觉得,无论怎样,都要与中国人重新开始接触。了解对方,才能自身制定明智的策略。一个秘密使团,会先到香港,然后申请去北平,争取与新中国的外交部分,秘密接触。
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则感觉到了愤怒。西华没有邀请他们建交,不过他们在美国同意建交之后,纷纷向新中国提出了建交申请,例如比利时,此前在华的利益还是比较大的。但居然被新中国拒绝了!
新中国的理由是你们这些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收取了庚子赔款,是中国的敌国,所以新中国无意与你们建交,除非退赔庚款,并对当年的侵略正式道歉。
这几个小国“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并质问为什么美国他们就可以无需赔偿道歉就建交?外交部长李玉振的回答几乎让他们晕倒:因为现在你们是小国、弱国。按照你们西方人殖民世界几百年的逻辑,没有实力,有什么资格要求同等待遇?
最倒霉的是葡萄牙,不但没能建交,而且新中国广东的地方部队,直接进驻接管了澳门,驱逐了葡萄牙在那里的少许驻兵和葡萄牙在澳门的官员和机构,好在没有人伤亡,葡萄牙兵知道厉害,没有人敢反抗。
这件事在欧洲引发了不小的波澜,但也只是在西欧英法的影响圈内。其它欧洲国家,例如德国和意大利,就没有人关心,他们关心的,只是新中国的超级订单,德国拿大头,但也有一些小的和局部的订单,流入了意大利。
总体来看,这场建交风波,反而让很多欧洲人看清楚了,原来欧洲以往的“威信和影响力”,在亚洲已经荡然无存,新中国根本不会对欧洲人有所谓的“敬畏和尊敬”,现在他们反而是“粗暴和不屑”,欧洲最好的年华,早已过去了,不可能再在亚洲扮演“人上人”的角色了。
如同在美国一样,新中国的大订单在德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财团都极为重视,不过中国订单要求的时间非常急,几乎都要求在1939年内完成交货,压力很大。希特勒甚至亲自听取了专题汇报,指示外交部和其它相关部门,要服务好中国的采购团。他正在酝酿对波兰的进攻计划,德国实力能够进一步增强,当然是他喜闻乐见的。
此时德国反犹达到了新的高潮,就是几个月前,即1938年的11月,爆发了著名的“水晶之夜”,标志着纳粹德国的反犹政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当时几百所犹太教堂被破坏,数千家犹太人的商店遭到抢劫。遍地都是被打烂的玻璃,闪烁着水晶的光芒,水晶光芒之下,掩饰的是血光。
“水晶之夜”后,德国境内的犹太人,可以说个个都“大梦已醒”,都在寻求以最快的方式逃离德国。可是当时美国和其它国家并没有那么欢迎犹太人,后来很多犹太人回忆:“西欧各国和美国的领事馆被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包围,但要获得一份签发的移民证是十分困难的,就仿佛所有这些国家都发誓要刁难德意志的犹太人向外移居一样。”
确实,当时这些“文明国家”面对希特勒疯狂驱逐和杀戮犹太人的行为,依然冷漠,反而把犹太难民看作是负担,各国领事馆之间,都是互相推卸责任。
去年即1938年,在额法国埃维昂,举行了专门讨论犹太人难民的国际会谈,参加的有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32国代表。与会国都表示了对国际犹太人的同情,但没有一个愿意接受哪怕是极少数的犹太人,甚至在对犹太难民“部分开放”这一问题上,也没能达到一致意见。这不意外,李思华前世俄乌战争的时候,这些国家对于乌克兰难民也是一样的态度。
所以这个时候,新中国几乎成为了犹太人唯一移民的可能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涌向中国大使馆和中国驻几个城市的领事馆。仅仅在2月份,就有近4万份移民证被签发。
犹太人都已经清楚,西华不喜欢犹太人中放高利贷的“金融家”,但对于科技和工程人员,则是非常欢迎。只要家中有一个这样的科技和工程人员,获得全家签证就不是问题。
在中国驻德使馆发回国内的报告中,预计1939年度,可能会有至少50万犹太人涌向中国(还包括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的犹太人),其中估计会有10万左右的科技工程人员。
李思华的答复是,只要是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应收尽收。现在已经不是过去犹太人还能拿乔的时候,只要按照国内标准同工同酬,这些犹太科技人员都能接受——命都要没了,还考虑薪酬?反正能担任这些科技岗位职务的技术人员,新中国也不会亏待他们。
第199章犹太的请求与建国筹备?
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领袖本。古里安和魏特曼在办公室里,相对无言,两人都满脸的愁容。
良久,魏特曼对古里安说:“拯救同胞唯一的希望只有中国。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已经回绝了我们的请求。”
古里安点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中国会如何反应,他并不知道。
这个时候,他非常庆幸当年与李思华在西安的一面之唔。他最近一直在想,那一次契机,已经拯救并可能继续拯救无数犹太人的生命。
德国原来的犹太人,只有50万人,可是随着纳粹德国的扩张,“新德国”之内的犹太人数量开始急剧增长,已经超过了200万人,纳粹很讨厌这种情况。古里安现在并不知道,最终德国一度统治的区域下,犹太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了600万人。而他们的大多数,数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大部分都被屠杀。
古里安他们早已努力与西方各国协调,可是到现在为止,唯一的一个公开接受大量犹太人的,就只有新中国。当然他们也有要求,必须是有科技或者工程技术背景人员的家庭,他们才接收。
犹太人本来指望其它的国家接受其它职业的犹太人家庭,但毫无结果。所以犹太复国组织想出了一个新的主意,他们向美国等地的犹太人募资,与中国协商,由他们犹太复国组织出钱,恳请新中国允许这些人员到华暂住,先避开这场劫难再说。
古里安正在等待新中国的答复,他每天都祈祷他们能够同意。古里安很担心当初东北那批帮助日本人的犹太人,会让新中国仇恨,而导致他们拒绝犹太组织的请求。
他亲自写了一封诚恳的信件给李思华,委托去中国的同胞,设法交到李思华手中,恳求她的帮助。
李思华确实接到了古里安的信件。她指示德国大使馆对古里安的请求进行部分协助,但是她有要求,她的目标是犹太复国组织必须帮助劝说,让新中国可以吸纳一些顶级的犹太学者,尤其是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
顶级学者哪里来?自然是从原来德国和奥地利等地的大学。从1933到1935年,德国的大学解聘了1600多名犹太学者,其中有497位自然科学学者(化学领域165人,物理学领域124人),以及459位医学学者。到1938年水晶之夜后,德国加上奥地利总共有2200名学者被解聘,其中有1400多人选择流亡,还有200~300人因疾病等原因自然死亡,剩下有500多人,她的目标就是这500多人其中的自然和医学学者,经济学学者她也要,不过法学之类的她就没什么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