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穿衣镜内一身红装的自己,怎么感觉有点像是喜庆的“出嫁”?她有点羞涩。不过很快她的神情坚定了起来,是的,这也是我的出嫁,嫁给了新中国!
大典将在下午3点正式开始。李思华看看表上的时间,深吸了一口气,走出了办公室。王春妮和周小红,包括她的秘书戴明诗等人,都在等她,戴明诗一身新衣,王春妮和周小红都穿着崭新的黑色护卫军装,大家都满脸喜色,这是普天同庆的大好日子!
专车很快将她送到了紫禁城西侧下。毛泽东等很多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他们也是穿着一身崭新的深蓝色唐装礼服,上一次他们还有点忸怩,这一次可就完全放开了,她注意到毛泽东正和刘少奇等同志谈笑风生。
下车的李思华,立即被全场注目,同志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美丽而优雅风格的李思华,她的一身红装,这个时候就是“万蓝丛中一点红”,非常醒目!让他们不由得为之惊叹!她红衣的上装上,一对金色的凤凰翱翔,非常大气高贵。在场的女同志,都是万分羡慕,好漂亮的礼服!
下午3时,毛泽东、李思华带着主要的中央领导干部,沿着紫禁城西侧的古砖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此时天安门广场上已经聚集了30万军民,看到国家领导人们登上了城楼,群众们欢声雷动,整个广场在彩旗鲜花的映衬下,成了欢乐的海洋!
李思华平抑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她是开国大典的主持人,她走上前高声宣布:大典开始!
毛泽东上前讲话,李思华听到毛泽东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眼睛不由得湿润了。前世她曾经无数次地聆听过这一段过程。终于,在这个时空,提前了十年,又一次听到了熟悉而更刚劲有力的天籁之音!
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毛泽东亲自按下天安门广场中央国旗杆的电钮,五星红旗迎风冉冉升起,108门礼炮齐放18响,代表我党从1921年成立到1939年建国的18年奋斗。炮声如同春天的惊雷,回荡在天地之间。
在她宣布阅兵开始后,阅兵司令员朱德身着戎装,走下了天安门城楼,乘敞篷汽车通过了金水桥。朱总司令由曹子卿总指挥同车陪同,检阅了三军部队,然后就是阅兵分列式开始!
25个方队,2万多名官兵、近千门各式自行火炮、200多辆坦克,其它各式装甲车等,以及空中的200多架飞机,在2个多小时内,高质量地完成了阅兵。李思华苦心安排的整齐的正步方队,让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央领导,以及在场的群众们都激动万分,而让苏联、美国和德国的观礼团好武官们都大吃一惊,这样的组织力和纪律性太厉害了,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高标准和整齐的阅兵式!
在阅兵结束后,欢腾的群众游行队伍,逐一通过天安门前,向新的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致意,向五星红旗和国徽致意。
被特许在边上拍照和摄影的记者们,拼命地不断拍摄这具有充分历史意义的一幕一幕,曾经专访过李思华的新华社记者张秋歌也在内。
她非常注意李思华,镜头总是不由自主地跟着她的行动转,并不断请求护卫人员,让她近距离一点拍摄,看在她是个漂亮女同志的份上,还是让她接近了李思华,她快速地不断拍摄。
李思华正好对着城楼下一群青年大学生的队伍微笑起来,正好!张秋歌快速地按下快门,有了!有了!这张一定有了!她内心激动地狂吼着。
张秋歌拍下的,是李思华在这个时空第一张清晰的彩色照片。这张照片很快传遍全球,在发表后,民国大报和西方记者们,都找上了新华社的大门,要求授权提供和使用这张照片,而在下个月,这张照片就登上了美国最著名的《时代周刊》,以李思华为当期封面人物,封面整版是用热烈的火焰来搭配李思华的一袭红衣,而他们的标题是“燃烧的火之凤凰——红色女皇李思华”!
塔斯社记者罗曼卡尔曼,从远处看向李思华的目光,就比较复杂。
他是苏联著名的摄影师,来自乌克兰南部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是当时苏联杰出的时事纪录片制作人。从1938年9月他来到中国,想拍摄一部中日战争的时事纪录片。很可惜,他来到的时间太晚,战争已经接近尾声。
不过,在这个新生的大国,他当然不会缺乏可拍摄的东西。所以他计划要呆足一年,到1939年9月后再离开。
作为塔斯社记者,在离开苏联前,自然都接受过苏联对华当前政策方针的政治教育,以及从苏联的角度,了解新中国的政治情况。
所以卡尔曼知道,这个李力胜,真名叫李思华的女子,就是中共“反苏派”的领导人,她对于中苏关系的冷淡发展,影响力是决定性的。
今天他终于看到了这个女子,作为一个摄影师和艺术家,他很喜欢她的形象。不过她对苏联不友好,这让他感到遗憾。两国的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呢?卡尔曼现在也不知道。
汉斯希伯则是满脸赞叹,今天能参加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种历史性的重大事件,他感到非常兴奋,毛泽东是他崇拜的对象,而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李思华,真是神奇而不可思议的奇迹,果然在革命中,真正的领袖才会产生出来。
他出生在原奥匈帝国(后来波兰的克拉科夫),后在德国上大学并加入德国共产党。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高度感兴趣,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决裂,并没有影响他在1937年来到新中国,他本来想亲自参加与日本鬼子的战斗,不过在党组织的劝说下,还是履行记者的本分,将中华军的奋战用他的笔来传遍欧洲。
在中国一年多的时间中,他适应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流动生活,学会了射击,甚至熟悉了行军规则和中华军出击小部队夜间的联络信号,他冒险跟随各种部队到前线,观察记录他们的战斗,回到宿营地后,记录和写稿。
这种革命生活让他心旷神怡,让他惊喜的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新中国诞生了,这是一个如同苏联一样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苏两个大国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天下,世界的革命大有前途,他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这一天的晚上,北平的上空,无数彩色的礼花,不时地闪耀在天空,各条街道上红色的灯笼和彩灯,将北平变成了一个灯火璀璨之城,无数的军民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度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中南海里,也是宴开十桌,国家领导人们兴奋地庆贺这伟大的时刻。
李思华对毛泽东说:“这真是一个好日子,不可无诗,主席可有新篇?”
毛泽东笑道:“倒是写了一首浣溪沙,但还需要推敲推敲。”
周围的同志们都听到了,大家都起哄,说那有什么关系,请毛泽东先把已经成稿的写出来。毛泽东于是让秘书黄主延,取来笔墨,一挥而就。李思华在边上,阅读着前世已经非常熟悉的诗句: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大家纷纷喝彩:“好一个一唱雄鸡天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