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华轻轻鼓掌,在座的同志们也鼓起掌来。她说道:
“这就对了,就是这样的工作方法。刘辉煌说的,是改进和完善企业制度方面的一个方案,是否可行,还需要经过调查论证,尤其是有没有负面的效应?但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这样,不能糊弄,必须是精益求精,经济发展要求效率,效率从哪里来?就是这样在制度体系上的不断改进完善和创新。”
“我们今天进行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需要遵循最起码的三个原则。”
“第一是政治性。牢记我们是为底层人民服务的,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当然不是偏袒,而是公平。偏袒也不行,人家企业主出钱来做企业,如果做得每天像三孙子一样,谁愿意干呢?所以根本上是公平。”
“第二是讲效率。每一个新制度或者制度的改进,权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其效率,少数情况下本身是为了公平而制定的制度,可能是没有效率的。但大多数经济工作中的制度建设和改进,都是为了提升效率。”
“第三是外溢性。每一项制度,要考虑其外部影响。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有的制度,对外部的影响是好的;而有的制度,在可能对外部造成负面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利弊。”
类似这样的会,李思华最近开了无数个。开国建设、千头万绪,各种复杂的事务接踵而来,让她忙得不可开交。她两辈子开过的会,加一起恐怕都没有最近多,经常是从早晨到深夜,一个接一个的会议。没有谁愿意“文山会海”,但有的时候,则是无可避免的。
政治体系上,相对是比较“成熟”的,李思华与毛泽东等人早已沟通探讨了无数细节。
让李思华最费脑筋的,还是经济体系。依次来说,是财政、市场、县域、短期应急这4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财政上,1938年年底的财政收入是158亿元,在1937年底1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41%,确实是高速增长,但要考虑到这是将新解放区全部纳入,还有大西北的工业建设进入收成期的结果。这样的高速增长大约还能保持2年,最多3年,主要是有着上百亿美元的新投资。
以往在财政上最占费用的军事,战争结束后军队的耗费大大降低,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在1939年会降到20%略多,相比原时空1950年的38%好了太多(实际上即使是如此高比例,军队当时还是穷得要死),大约是30亿元左右。本来是不会那么低的,但是军事科研的部分,都开支在了10亿美元的大科研计划中。
交通建设本来是一个重头,但同样被15亿美元的交通建设计划所替代。
所以1939年的财政支出是“空前”的宽松,钱用到哪里呢?
第一个大的方向,就是生产基础建设,尤其是电网建设、水利工程、农田开垦这3项。
后世,人们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其实那是一种简化的说法,对于多数工业来说,电力才是最直接的血液,石油这些能源只是提供电力的前置而已。
李思华将电网指向为经济建设财政内的第一大行业,并不仅仅因为大工业和普通工业需要足够的电力,电力更是启动“消费型经济”的最基础条件。设想一下,如果缺电,所谓的“夜生意”根本无从谈起,而如果民间用电天天拉闸限电的话,什么电气行业、电子行业之类的,根本没有发展的基础条件。
再设想一下,如果要发展县域和乡寨的加工业,没有足够电力的话,就只能靠柴油机之类,那是什么成本?怎么可能搞得好?
从这个意义来看,就算是石油,也是慢一步的,当前的中国,开车少一点影响不大,但是没电,影响太大了。
在这个年代,最先进的电网在美国,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已经有了30万千瓦的中型火电厂9座,二是在1935年,美国首次实现了将输电电压等级,从110~220千伏提高到287千伏,出现了超高压输电线路。30万千瓦和超高压输电线路,就成为李思华构思新中国初期整体电网的技术基础。
在西华时代,建设电网时,对于美国电网技术的引进已经完成。到1939年,已经能够生产同级的火电机组。中国必然是以火电为主,这是几十年改变不了的,所以大规模的火电建设开始了,当然同期还有大量的水电建设项目。
发电量的目标是1945年达到八千万千瓦时,大致相当于美国1937年的水平。所以要新建30万千瓦中型火电厂150座,发电4500万千瓦时,再发展1000万千瓦时的水电,加上西南和西北现有电厂,就能够达到或超过八千万千瓦。所以单独就火电而言,这两年突击建设50座中型电厂,然后接下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每年20座电厂。新水电的竣工期,则多数要在1942~1943年,水电的建设周期比较长。
在输电网方面,是每个“大区”先建设区域内电网,例如华东电网、华北电网、华南电网等,最后1944~1945年再实现全国并网。输电网建设是最艰苦的,在这七年电力实际上是完不成通达多数乡寨的,缺电的乡寨,还要靠柴油机发电,预计到1955年才能够实现全国电力初步普及,整体需要三个五年计划。
电力建设的产业拉动链条,其实是很长的,例如800亿千瓦时,按照每度电500克标煤计算,就需要2亿吨煤以上。配套的运煤铁路、公路、电气设备等,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水利工程则是第二个重点,2年恢复期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七年时间,预计水利项目超过1。2万个,投资规模超过70亿元,其中投资规模超过千万元的项目215项。水利工程的目的,除了防洪防旱,最主要的就是与农田开垦结合,使得大量农田成为具有灌溉基础的“高标准农田”。
农田开垦则是第三个重点,在现有农田基础上,7年时间实现第一个大目标,即农田18亿亩,其中大豆和经济作物3亿亩,主粮耕地15亿亩,主粮平均亩产400斤,主粮年产量6000亿斤,按6亿人口,人均粮食1000斤,实现“积1年之粟”,并为食品工业提供大量农产品原材料——粮食除了吃之外,在工业也需要大量使用,比如酿酒、部分溶剂、淀粉、饴糖、浆糊等。而且只有粮食产量到了这个程度,才能承担起全民“肉食化”的重担,因为粮食中的很多(例如玉米),是要用来喂养牲畜的。
农田达到这个水平,大致就是原时空中国二十一世纪的人均水平。不过相比美国曾经达到的水平,自然差得很远。她前世2017年美国人均粮食产量超过1。3吨,人均高达2690斤。
第二个大的方向,就是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教育体系、流动民兵组织、技术职业学校体系和大学体系这4个体系。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试行“3+9”全民义务教育体系,即3周岁开始3年幼儿园+6年小学+3年初中,所以从3周岁以上到16周岁的12年,是国家义务教育覆盖的。其中3年幼儿园其实争论很大,但李思华还是坚持了,因为她认为将大部分妇女从育儿中解放出来的意义更大,否则都让老人带,在这个时代也谈不上幼儿教育。
16周岁初中毕业之后,就是4个方向,正常25%的高中(目标20%人上大学)、25%的流动民兵(加上5%淘汰高中生,实际30%)、25%的技术职业学校以及最后25%的直接就业。
大学体系按照十年左右实现年均300万大学生的目标,大学4年1200万学生,3年研究生占应届毕业生20%即180万,2年博士生占研究生毕业比例10%即12万,大学将容纳约1400万学生。考虑到此时师资问题,李思华不欲学校分得太散太小,所以定下的目标就是7年时间,总计发展1400所大学,平均每所大学容纳1万学生。
师生比则按照1:14,即需要100万高校教师。这个7年内是实现不了的,所以到1945年的目标实际上是50万老师,即师生比1:28。实际上,李思华认为实现1:28的可能性都很小,因为到1945年,预计国内高级和准高级理工人才的数量,不会超过22万,其它勉强可用于大学教育的,例如犹太科技人员、文科教师等,总体达到40万人就不错了。
第202章经纬纵横成世界?
流动民兵组织则从100万人搞起,通过7年时间,预计初中毕业生有3000万人,实现计划中的900万人的大流动。现在初中毕业生还没有完全覆盖,所以需要等待基础教育体系的教育年限,说白了就是前5年加速正常化,从1944年开始,能够实现每年1500万生育人口的绝大部分的初中毕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