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27章(第3页)

第127章(第3页)

白开水加上热水澡,就能够消灭民间大多数的致病源。

抗生素则是用来对抗小毛小病的,从青霉素到土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有了一个抗生素的体系,就能解决绝大多数的普通疾病。这个体系,本来就是西华时代西医体系的最重要工作,到现在为止,生产体系已经基本建设,科技都已掌握,可以大规模推广——已经将这些抗生素做成了白菜价。

赤脚医生,则是在社会广泛缺乏合格医生的前提下,借用原时空有效的经验,大量培训短期就能上岗的赤脚医生,实现对底层人民的基础医疗覆盖。

经过短期培训,这些赤脚医生,通过携带抗生素加上廉价的中草药,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深入缺乏医疗的城区和乡寨,提供最基础的医疗服务。这个时空的《赤脚医生手册》,已经在最早解放的西南地区被编辑出来,正在大力推广。

除了这12个字以外,其实还有“爱国卫生运动”,无论是城区还是乡寨,广泛建设符合条件的公厕、垃圾站,进行集中处理。

李思华对这一套体系信心十足。在原时空,新中国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医疗,使得国民的平均寿命,从1957年的45岁提高到了1978年的67岁。

当然,最后还是要转变成为计划中的广泛覆盖的医院体系,不过那是至少30年以上长期的努力了。而且李思华也不打算未来彻底放弃现在的这一套,局部还是有存在价值的。

例如提升粮食单位产量靠什么?大部分的农民还比较穷,舍不得用化肥,就算是合作社了也一样,所以降低农资产品的价格最有用。那就补贴2年,2年时间农民获得了大丰收,有了积蓄,知道了农资尤其是化肥的好处,那么以后自然就会自己购买,一个大市场就此形成。当然,对于农资产品的价格管制,是必须一直存在的,一旦贵了,就会影响粮食生产。

除了以上这些“国家经济基础设施”外,李思华始终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民本资本化”,说到底就是对国家资本主义的规范。

她今天和副总理宋长彩以及央行行长史政福商量此事。李思华指出:

“资本这玩意是邪性的,如果没有管制,利润怎么大,它就会怎么干,不管是善还是恶。所以必须有规范,而社会主义对资本的规范,重点就是必须“以民为本”,让资本形成的洪流不是造成洪水泛滥,而是提供各种产业适当的“灌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看怎么用。”

“所以新中国对资本的管控原则,是资本的方向,必须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站在资本家的立场。这是一切的根本。”

宋长彩在长期地方经济管理的阅历中体会很深,他说道: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具有天生伟力,一年创造的价值顶得上过去上千年,让每个人都被卷入了这场没有止境的狂奔中,所以发展就快。同样的,破坏性就非常强,一旦没有防范,让资本破坏了行业或者市场,收拾起来就非常困难。”

李思华点点头,说道:

“管控资本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主义的资本市场。实际上就是最近强调的建设多层次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金融市场。”

“这个大市场的核心是债券和股票。”

“债券方面,暂时我们应该禁止地方政府发债。主要的考虑是培育地方民间市场。否则地方政府发债,就会把地方的资金大部分吸纳,反而导致还比较贫穷的地方,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所以债券市场,一开始的架构,就是以分级的企业债券为主。试点阶段,建议只限于10万元资本规模以上的企业,大致采用我以前提出来过的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发债。例如一条收费公路,测算出每年的大致收益,然后按照7~8%的利息率,计算可以为收费公路企业可以发债的规模,使其通过债券获得建设公路的资金。”

“很明显,债券只适合有比较稳定收益的企业。那些不稳定的,例如新科技需要冒险、高度不确定性、但又很有远景价值的企业怎么办?”

“这就需要通过股票市场,经过初步审核,企业可以通过注册制上市,民众投资者选择这些上市的企业,买入他们的股票,但是股票能不能卖掉、能卖多少钱,就看民众的选择结果了。不能吸引人的,上市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吸引人的,就可以获得这些冒风险的资金。”

李思华想起了前世的中国股市,多少次一地鸡毛,她不由得摇了摇头,这个时空可得控制好了,否则也难免。一个管理良好的资本市场,可并不容易。

“除了债券和股市,其次就是发展风险投资基金。除了国有战略基金外,逐步要发展民间的基金,不过这个监管可就复杂了,财政部和央行都要探索监管的良好模式。”

“重点是,限制资本在容易赚快钱的消费类或者轻科技的领域发展,而引导他们去那些长期投资的重科技领域发展,是赚慢钱而不是快钱。当然,吸引力在哪里?就是要虽然慢,但一旦成功,就是超额回报,是普通投资比不了的。”

“未来我们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了,养老金和保险资金如何获得回报?就是主要投资国债、债券、股票和基金的组合,从而保值增值。”

“我个人认为,现在经济体制上,苏联民间产业的体制,是很难与美国竞争的,原因很简单,举例说同样花一万亿资金,苏联主要是财政出钱,而美国可以去资本市场上募集,国家筹钱,老百姓投资,形成多赢的局面。这样下去苏联早晚财政是扛不住的。我们该怎么做,对比两个国家就很清楚了。”

宋长彩重重地点了一下头,压力很大。他非常清楚,原理和原则是搞清楚了,但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复杂程度,恐怕超越了任何一个其它市场,要搞好可太难了,尤其是他现在缺乏适当的人才——确实有一些海外留学的人,但他们也没有学到美国的全貌,而且更关键的与国内实际需求和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那就更复杂了,不是找几个人就可以的。

李思华知道承担这个任务的宋长彩压力很大,安慰他说:“资本市场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个几十年都必须不断调整完善的体系,先把初步的体系建设起来,然后我们再逐步完善。不怕闯祸,就怕开动不起来,不要有思想负担。”

到了现在具体管理大国政务的时候,李思华感觉她的“穿越者先知”的作用,已经没有太多用处,你确实知道大的趋势,但你并不知道如何做好这件事情,只有建立起有进取心的组织和体系,让大家伙一块摸索着前进。个人能指导他们的,已经变得非常有限了。

1939年的春天,新中国的普通人看得到的,是全国轰轰烈烈的大建设,是到处开工的工厂,是热火朝天的铁路和公路建设现场,是数万人、数十万人的水利工程建设,是雨后春笋一样出现的大大小小的新学校。

他们最关心的,可能莫过于多个城区开启的组屋建设和预售登记。经济情况比较好一点的,看着自己过去破烂的屋子,内心的火热开始涌现。多好的机会!衣食住行,解放了,衣服、食物都不愁了,出行现在还顾不上,居住可不就成了自己的心头第一件大事吗?不去管它,自己家还出得起政府公告的首付,赶紧先登记上,如果选中了交了订金,以后家里就有新房子了,自己也算是光宗耀祖了。至于商品房,那可不是自己这样的老百姓买得起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