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缅甸实习,赵云腾的主要精力,投向了对东南亚的深入研究。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对于东南亚的认知越来越深。
赵云腾的研究,当然重点是为了战争准备,聚焦军事地理和战争策略。经过一段时间后,他逐渐有了思路。
在赵云鹏看来,所谓的东南亚,其实是两大块,第一大块是中南半岛,也即是李思华地缘战略的主要目标。第二大块是南洋群岛。
整个东南亚区域,其实很大,总面积1200万平方公里,但是陆地面积只有4484万平方公里,海洋有750多万平方公里。显然由于海军劣势,新中国对于国土上的目标,主要只能是中南半岛,唯一的南洋群岛目标,是苏门答腊。
传统上,克拉地峡以南,即马来亚半岛以及新加坡,被归入了南洋群岛,但克拉地峡虽窄(宽仅56公里),毕竟实现了中南半岛与马来亚的联结,这正是李思华地缘战略将之延伸到苏门答腊的依据。
赵云腾自然对于他前世原时空的东南亚很熟悉,所以他知道,现在的南洋群岛,其实是被分成了2个部分,第1个部分是美国占据的菲律宾,第2个部分则是荷兰在英国支持下占据的“荷属东印度”(其实就是后世印尼)。
单单因为美国在菲律宾的存在,就使得“荷属东印度”这块区域敏感无比,所以李思华才会将之“移祸江东”,引诱日本去进攻这块区域,与美国走上敌对之路,而中国则止步于此,避免与美国形成死敌之态。当然,李思华用蒋介石政府来占领爪哇,在赵云腾看来是“天外飞石”一般的妙招,这实际上会奠定未来数十年中美之间在“南洋区域”的缓冲区。
回到新中国自己重视的中南半岛上,赵云腾发现,中南半岛看似与南洋诸岛类似,其实很不一样,因为地质构造稳定,其实是中土大陆的延伸。而南洋诸岛其实是海洋火山运动形成的,不太稳定。
中南半岛的地形,大致可以用“山川纵列、犹如爪纹”八个字来形容,在赵云腾的心中,中国就是一条头在东北,尾在中亚的东西向的巨龙,而中南半岛就是这条龙的一只显现出来的巨大龙爪,其地形的特点,就是巨大的山川加上江河,构成了一条条发散的“爪纹”。
要是少了中南半岛,岂不就是巨龙没了爪子?力量当然就虚了。不去看别的,单单从地理上,就能理解中南半岛对于新中国的重要性。
从“龙爪”这个角度来看中南半岛的地形,是很有趣的。可以发现,其重要的特征是“三脉五山五江”。
所谓三脉,是指三大山系,西部是那家和若开山系;中部是我国西南横断山脉延伸向南形成的登劳山脉、他念他翁山脉、比劳克东山,一直延伸到马来亚,说白了,包括新加坡在内,这一中南半岛的非常长的延伸段,都是横断山脉延伸而成的;东部则是长山山脉。
五山,就是西部分开缅甸与孟加拉山脉的那家和若开山;中部山脉分得比较开,缅甸和泰国之间的登劳、他念他翁、比劳克东可以算3座大山;东部越南老挝边境的山脉则是长山。五座大山,就像是一只龙爪的五根指头。
五江,就是自北向南的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这五条大河。
所以当初赵云腾研究的时候,是自己一拍大腿,这不就是一只“五爪金龙”的龙爪吗?我大中华是至高无上的五爪金龙,中南半岛就是它的一只五指之爪。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有三、四、五个爪子不等。周朝开始就有“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的传统,在皇绅社会中,衣服上有龙,五个爪的龙,是皇帝穿的;四个爪的龙是亲王,地位就降一等;三个爪的地位就更低。皇族里虽然都是龙袍,地位就看爪是多少,阶级从那里分。
龙服之下,文武百官的衣服叫章服,图案与衣服的颜色组合,代表身分,代表阶级。
明了中南半岛地理上的这个大格局,就很容易理解它的地形特点:
在北部,大山形成高原,而大江大河深切的河谷,将高原分为了一块块的,所以形成了掸邦高原、东缅高原、清迈高原、老挝高原等;而五条大河的南部中下游河谷冲积,以及河口三角洲,就形成了肥沃的平原,是主要农业区和人口集中区。
气候上,用兵最好的时间是凉季,即每年的11月到次年2月,气候在中南半岛整体热带季风这样的特点下,这几个月是最好的,盛行东北季风,天气干燥少雨。最需要避开的,是6~10月的雨季。不过很多时候,军事行动是政治局势推动的,未必能给你最好的时间段,那就只有克服,例如选择每年3~5月的热季,此时冬夏季风均消退,气候炎热。
地理和气候既明,策略乃出,赵云腾逐渐对未来的东南亚会战,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从中央军委顶层战略的角度,发动东南亚会战有4个支点,分别是缅甸、云南、广西和海南。由这4个支点向南进攻中南半岛,就是西、中、东三个方向。
西路缅甸的角色是最吃重的,因为对手是有着英属印度支持的英国人,而且是两个战场,即下缅甸到马来亚新加坡,以及原时空的藏南(东北七邦)区域。
中路云南的角色,则是沿着横断山脉南下,道路条件最差,目标则是中南半岛的腹地,原时空的泰、老、柬三国区域。
东路广西和海南,以广西为主,驱动常桂联军,从北向南攻击法国殖民军队,我军押后,在抵达越南最南部后,根据英国海军的情况而定,如果英国派遣了强大的海军,那当然只有从陆路转运,否则就可以让蒋桂军越海而直接登陆马来亚。
在东路中,海南是保持一种“半渡而击”的可能性,即从海南越海而攻击越南中部,直接将其截断为南北两块。
所以整个战略,从北向南,就是依山而下,顺河而下,沿着龙爪的“爪纹”而扇形发散。
依据他前世的见识,其实在中南半岛,无论是英国和法国,都不会有太雄厚的兵力,二战一起,他们只能是“短期放弃”的态度,不仅仅是国力问题,而且是他们本质的缺陷,相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人力资源包括兵源规模,都是很有限的。
真正英国人可能拼命的,反而是印度之侧的藏南,因为关系到了英属印度的安全。他还记得前世二战时英国与日本在这一带的战争,例如著名的英帕尔战役,英印军组织了15万人的军队(第14集团军,包括3个军),击败了日军10万人的部队(缅甸方面军第15军,包括3个师团)。
藏南(东北七邦)的攻防核心,自然就是此时英军已经在逐渐建筑中的英帕尔基地,英帕尔在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英国人正在把英帕尔建成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个平原上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
所以东南亚会战,基本是三个战场,下缅甸到新加坡的对英之战;越南为主的印支对法之战,以及最后藏南的对英之战。三个战场上,其实最难打的,一定是藏南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