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29章(第1页)

第129章(第1页)

赵云腾知道,几年前缅甸根据地,就开始拼命地修筑通往藏南的公路体系,这显然是藏南会战的关键支撑。他决定最近要申请去藏南,了解现在的交通情况,这显然将是整个东南亚会战的关键。

他感觉到的我军的缺陷,其实就是海军的缺陷,不要说是外海,就是中南半岛的内河,也需要加强,如果我们在海军和内河水军上能有改善,整个会战肯定就会顺利得多。不过他也知道,海军可不是那么短的时间就能改善多少的,但多少改善一些,也是很好的帮助,他决定在最近写给李思华的信件中,要把这件事说一下。

7月的天气,赵云腾脸上的汗水不停地流下来,有时候汗水浸入了眼睛,很不舒服。

不过他心里的感觉还好,本来担心的中南半岛雨季,看样子其效应,在那加山脉这里,不是很明显,但就是热,虽然在山中,还是很热。

他来到的地方,是印度与缅甸之间陆路交通的2个口岸之一的西嘎岭区,印度和缅甸之间的陆路交通很差,自从缅华兴起之后,更是完全断绝。以前英国人通过印度人统治缅甸,其实主要还是通过海运。在陆地上,那加和若开山系,就像是一道屏障,隔开了两个地域。

陆路交通虽然困难,但赵云腾理解李思华当初的考虑,总比从西藏方向要方便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原时空国家为什么被迫在1962年对印大胜的背景下,仍然放弃了藏南?不就是交通补给上的无可奈何嘛。换言之,西藏方向到藏南的交通建设,短期是无可克服的,但缅甸到藏南方向的交通建设,则是短期可行的。

道理并不复杂,以北段的“那加丘陵”为例,海拔基本在1500~2100米左右,只有少数高峰,达到了3000米或以上。在这个海拔的山区,修筑道路是可行的,远比从西藏方向4000米以上雪线下来,来得便利。

边境原来也只有两个口岸,分别是MorehTamu即西嘎岭区,是Moreh(曼尼普尔)与德穆(缅甸佐公岭)之间的过境关口。另外在Zokhawthar(米佐拉姆)和缅甸钦州间原来还有一个边境口岸。

缅甸省新筑的公路,已经通达了这个口岸。一路上,按照赵云腾的观察,他实际上放心了很多。在这里筑路,比起他原来想象的艰难险阻,其实条件尚可,尤其是德穆这里入藏南。

因为这条道,本来就可以算是“川滇缅印古道”的一部分。古代人在海运还不可行的时候,就已经通过这条陆路进行贸易了。1700年前即所谓的公元二世纪,东罗马的商人已经通过行经上缅甸的这条古道,与中国进行贸易,上缅甸那个时候,就变成了陆路交通的枢纽,最古老的缅甸王国,即顶兑太公王国,其实就是从中国和罗马商人们,在伊洛瓦底江畔的一个休息站发展起来的。

当时这条路上贸易集市很多,商业活动的盛况非比一般。汉朝时匈奴很多时间截断了丝绸之路,东西贸易就是靠这条“南方丝绸之路”,要不然为什么以云南保山为治所的永昌郡,在东汉朝那么重要呢?

所以缅甸与印度之间的陆路交通,完全具备基本的修筑公路系统的条件,之所以英国人不干,当然是因为海运的成本低得多,而英国又是海洋霸主,所以干嘛要花钱修一条陆路呢?

新中国缅甸省修筑的通往藏南的道路,当然不仅这一条,按照赵云腾所知,几乎有4条公路在修筑,到1939年底,全部都会修到现在的“印缅边境”地带。

赵云腾还知道,英国人不是傻子,他们对于新中国在缅甸省的大举修路,警惕性很高,他们当然不会相信缅甸省筑路,是为了未来的“贸易”,反而是肯定新中国会对英属印度下手,这使得英国开始大力增强在印度的军事准备,不过以新中国的标准来说,英国在印度的军事准备,还是比较低级的,毕竟英国人的力量现在绝大部分,都被德国牵制在欧洲。

这种准备还是很明显的,目前本土英军在印度已经增加到了10万人左右,比起赵云腾所知的前世历史,几乎扩充了一倍,前世二战前英国在印度驻军仅有5万人,按照军事情报部门的预计,还会继续增加,估计最后会有一个集团军(3个军)驻扎印度,主要就是中印方向,也许前世的英国第14集团军,很快会出现在印度。

英印军也在快速扩充,已经从最早的20多万人翻了一倍多,现在已经超过了50多万人,印度已经变成了一个英国人从本土英军到印度仆从军,总兵力超过60万人的大兵营。

赵云腾用望远镜观察着远处英属印度方向的情况,对面主要还是印度的“边境警察”,也没有几个人。英国尚未将防线推到“边境线”上。对面的道路,就还是传统的骡马小道。

他冷冷地笑了一声,等到德国人在二战把英国佬打痛了,再看英国人如何在印度防守?按照英国人在二战中的实力,他们能够武装的,大约是150万印度军队,一大半大概只好调遣欧洲——不调走也不行,武装起来了如此规模的印度军,英国人自己也担心他们造反搞印度独立,需要尽快送到欧洲去当炮灰,宁可换成自己本土的军队来加强印度。

所以赵云腾按照二战规模来估计英国在印度的防守规模,可能就是最多30万本土军队,加上50~60万左右的印度仆从军。当然这个本土30万是很值得怀疑的,这是要在英国能够完全动员其自治领的前提下,即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招募完成整体扩军。中英冲突的时候,或许英国只能是有1个集团军,即15万的本土部队规模。

30万加60万,最终90~100万的英国最大动员兵力。赵云腾内心反复地念叨着这些数字,男人对于战争的那种兴奋,渐渐从心底浮起。他用力地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阿萨姆邦的萨地亚城,那个英国修筑的从加尔各答到萨地亚这条东孟铁路的终点,这条3227公里长的铁路,撑起了英国对所谓东北七邦实则我国藏南的统治,也是英国人在这个区域军事力量的最重要支点。

转念间,他也为自己很早以前的错觉而惭愧。最早他以为在二战爆发的条件下,新中国如果压迫威慑英国,就可能逼迫对方让出藏南和其它地区,不战而胜。现在看来,简直是幼稚的幻想。即使是二战,对方在亚洲也不是没有力量的,不击败对方的力量,想轻松地获得利益?白日梦嘛。

只有击败英国在印度的军力,然后以将英国势力从整个印度驱逐出去为威胁,才能逼迫英国签下城下之盟,拿到新中国想要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他嘴里不由得吐出了这句诗,深深地看了对面一眼,转身离去,心里想着不远的将来,我必将重返。

离去的赵云腾并不知道,就在对面不远的地方,威廉约瑟夫斯利姆,前印度高级军官学校校长,现任英印第5师师长,正以忧郁的目光,观察着新中国这一方。

如果赵云腾注意到了他,无疑会重视的,因为这个斯利姆,在他的原时空,曾经被1998年2月号的英国《焦点》月刊吹嘘为“世界十大军事统帅”的榜首。虽然除了英国人,没有人会把英国人的吹嘘当真——英国人在二战表现太糟,只能拿着少数几个将军吹嘘。但至少,这个斯利姆在英国将军中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历史上正是他率领英国印度第14集团军,击败了进犯的10万日军,取得了英帕尔战役的胜利。

斯利姆刚刚上任,他敏锐地觉察到了英军此时在“印度东北”的窘境,兵力不足,军备也不足。根据情报,在上缅甸驻扎的华军,是其第五野战军的2个集团军,总兵力超过30万人,并且有更多于正规部队数量的“国卫部队”,至少有40万人。而且很显然,华军在上缅甸是2个潜在作战方向,第一个当然是下缅甸,中国第17集团军显然在那个方向。第二个当然就是对面的“印度东北”方向,是其第19集团军。而他们还能便利地得到在云南境内的第18集团军的支持。

需要尽快让14集团军满员,还要增加印度师的数量,否则一旦与中国冲突,英国必然处于下风。斯利姆叹了一口气,有点忧心忡忡。

1939年东南亚的热风里,一只幼虎,正在逐步的成长。

第205章小老虎先学爬树?

“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

头枕着边关的明月,身披着雨雪风霜

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