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30章(第1页)

第130章(第1页)

李思华的规划,是基于二战后即原时空1945年底美、苏两者的军事实力。

到1945年8月即原时空德国失败投降的时候,美军的实力达到最高。此时美国有陆军陆600万,海军陆战队48万,陆军航空队230万,海军340万。拥有约1。3万辆坦克、5。2万门火炮,11。3万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6万架,远程轰炸机1万架),9万艘舰艇(包括26艘战列舰及大型巡洋舰、29艘舰队航母、73艘护航航母、轻重巡洋舰68艘),甚至还有6颗原子弹。

苏联的陆军则更强大。总兵力接近1200万,拥有14。4万门火炮、1。57万辆坦克,1。5万架飞机,其优势在于坦克装甲部队,坦克的性能也在美国之上,除了著名的T-3485坦克外,还有IS2和IS3这样的重型坦克,仅仅IS2(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就有2000辆,而美国重型坦克非常少。当然苏军的弱点也很明显,没有战略轰炸机,不具有纵深大规模打击能力,海军没有什么主力舰只,尚未掌握原子弹技术。

即使是英国这个落魄贵族,在1945年总兵力也高达452万,拥有31600门火炮、5400辆坦克、8400架作战飞机。还有14艘战列舰、12艘航母、53艘巡洋舰和230艘驱逐舰。

所以对于新中国而言,不扩军是不行的,哪怕你不实施地缘战略,只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不行——战争结束后别人手握如此军力,很容易讹诈你,没有大棒就是不行。

何况按照李思华的地缘战略,更是需要直面挑战,前期要对上英法,中期要对上苏联,战争结束后还要与苏联和美国周旋,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那完全就是找死。

按照李思华的计划,未来6年左右整军将分为两个阶段,以陆军为例:

第一个阶段就是今年到1940年5月前,完成480万规模的全军整备。其中7个野战军满编28个集团军420万人,其它部队60万人,合计480万人。另外空军60万人,海军20万人,总兵力560万人。

这个布局,其实就是3个野战军稳住中苏现行的边境,2个野战军完成东南亚战略,另外2个野战军则驻守国内,对南北两个方向构成支援。

当然还有国卫部队450万人,实现全境守卫和作为预备队。这样是一线+二线的1000万大军。

第二个阶段则是1944年开始到1945年6月这1年半。经过4年半国内的经济、科技和军工发展,从1944年开始,一方面大规模更新一线部队的装备武器,另一方面继续扩军,需要在二战结束前,形成800万主力部队+600万国卫部队总共1400万大军的格局,从而形成对苏联的巨大威慑,以实力求和平。

最后则是与苏联谈判,以原子弹的威慑加上庞大军力,争取双方协议同步部分裁军,在二战后可能长期保持500万以上的军队规模,当然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必须不断提升。

毛泽东思考了一会,说道:“那就是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我们的财政能否支持这样的军备,第二是我们的工业和科技力量,能否支持始终追得上苏联和欧美军队的进步。”

李思华点点头,接着说明了她思考的结果:

“财政的情况是这样:1938年底我们的财政收入是150多亿元,现在从1939到1940年我们进行着极高强度的投资,而且新解放区的恢复性增长会非常迅猛,所以我预计到1940年,财政收入能够达到275亿元左右。我们这两年基本是放水养鱼,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大约在20%左右,为的就是刺激民间的收入能力和消费力快速成长。换言之,我们的GDP大约是1375亿元左右,按2。5:1的汇率折算美元,是550亿美元左右。”

“按照1940年水平,军费占财政30%的话,就是81亿元,折合美元是32亿美元。按照我前世对各国军费的研究,苏联在1940年高达86。7亿美元,而英国更是高达99亿美元以上,当然英国的主要资源是投入了海军。”

“看起来两国军费都是我军的2。5倍以上。但实际上没有那么恐怖。主要是因为这些军费都主要是花在了欧洲战场。无论是苏联还是英国,能够投入东亚的非常有限。”

“当然苏军这两年的进步将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一旦二战爆发,这些军费几乎都在德军打击下被浪费了。而且苏军这个军费其实是高估的,因为前世是用当时卢布的标准汇率来折合的,实际上卢布对美元官方5。3:1,其实黑市都到了12:1,这个阶段苏联是有意识地高估卢布的,反正他们也没有正常的进出口,都是国家控制。综合来看,苏联的军费要打个7折。苏联1940年的86。7亿美元,实际上真实投入相当于60亿美元多,我们超过苏联的一半。”

“我军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人力成本此时极低,比起苏联来还要低得多,使得军费可以极高比例地投资在武器装备和训练上。”

“对于英国我完全不担心,主要担心的是苏联。按照我们的地缘战略,易于发生冲突的是1941~1942年,这一年苏联的军费高达165亿美元,7折也是115亿美元以上,看起来很恐怖。但是主席你知道,这一年大体上是德军压着苏军打的时候,能用在远东的部分,那当然是捉襟见肘,而美国在1942年对于苏军的援助还是有限的。”

“我们1942年的情况会如何呢?从1941年我们会开始增加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从20%增加到30%左右,这个30%也是欧美各国认为比较合适的一个区间。那么1941年600亿美元左右的GDP,将提供180亿美元左右的财政收入。这样适当增加当年军费的比例到40%,那就是72亿美元,大致是苏军的23。”

“可是苏军还在被德军压着打呀,我们的这个军费,肯定足以应对与苏军在远东和蒙古方向的大规模冲突了。”

“然后就是看1945年二战结束的情况。1945年苏联的军费是206亿美元,7折是140多亿美元,其实已经增加不动了,如果去掉美国支持,在实力上就是一个虚弱的巨人。按照我前世的历史,1945年他们与德军,还要激战8个多月。”李思华从未与任何人、包括毛泽东提到过她试图推延二战结束的事情,她觉得自己扛起来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能管理好新中国的经济,到1945年,即经过1942~1944年这3年,由于基数大了,当然不可能再以此前的超高速增长,但保持高速增长还是可能的,假设我们的GDP在这3年时间保持15%的年增长率,那么3年增加50%到900亿美元,1945年的财政按上年GDP的30%计算,再按40%的比例提取军费,那就是108亿美元。”

“140多亿对108亿,看起来我们与1942年的情况相比差不多,军费只能达到苏联7成的水平,但不要忘了,苏联二战后立即与西方盟军形成了激烈地对峙,失去了美国的援助。他们不可能把所有军事力量,都转压到我们的头上。我们的军费,足以建构对付苏联的军事力量。”

“我们的另一个优势正在建构,那就是工业生产上的效率提升。我很有信心,在几年后,能够让我们的工业生产效率,远高于苏联。这将意味着,我们武器装备的生产成本,会比苏联更低。”

她又补充了一句:“最后的优势,就是原子弹,按照目前的进程,我们甚至有可能在1944年内,就提前于美国获得这个。如果在1945年能够匹配上导弹,那么我们在战略上就对苏联形成了巨大的新威慑。未来与苏联的和平谈判,其实关键还是核威慑,而不再是常规军力。”

“所以如果在1945年,我们的导弹核武器能够初步成熟并形成一定规模,那么上述的第二步军事战略就可以进行重大调整,我们就无需增加那么多的兵力。”

毛泽东吁了一口气,他点上一只烟,沉思着。过了一会,他说道:

“所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财政可以支持,但弦崩的很紧。”

李思华也长叹一声:“想要太太平平地发展,哪有那么容易?这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哪个大国不是将大部分资源,都投入了军事?谁敢懈怠呢?美国此时最太平,今年即1939年的军费只有9。8亿美元,可是被日本偷袭后,1941年就暴增到64亿美元,而1942年就达到了257亿美元,最高峰的1945年则是830亿美元,简直是可畏可怖,何其强大的国家实力!”

虽然羡慕美国,但只能是立足自身的力量。按照李思华的推算,到1945年,单单比较军费,美国对新中国,就会构成6:1的优势,这其实几乎就是届时两国国力的落差,当然,美国的各项费用都高,但实质上也至少会保持对新中国3:1以上的国力优势。

届时GDP上的劣势并不会很大,李思华预计美国1945年至少是2100亿美元以上,而新中国可能不到1000亿美元左右,不到美国的一半。但新中国的GDP是庞大人口规模在低水平下撑起来的,大部分只是维持生存的基础性“不可用”的GDP,在真正的“可用GDP”上落后就太多了,所以才会有3:1可用国力数据这样的判断。不过新中国能实现这水平的话,已经非常强大了,至少在GDP上会超过二战后临时虚弱的苏联,实现在经济总量上,首先在战后与苏联发生逆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