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30章(第3页)

第130章(第3页)

周天骥汇报的核心,是空军规模、编制组织、主力机型等几个方面。

根据李思华准备大战的原则,空军会保持比较大的规模。预计到1945年中,会发展到1。5万架左右,在目前8300余架的基础上,几乎是翻番。这是根据李思华的考虑,将空军视为对苏联的“优势兵种”,重点发展。

1。5万架规模中,预计战斗机规模8千架左右,轰炸机规模3千架左右,强击机规模2000架左右,其余运输机等辅助机种约2000架。如此大的规模,是考虑届时在战斗机方面,必须不弱于苏联,形成对轰炸机的保护能力;而在轰炸能力上,要远远超过苏联,从而以空中优势,形成与苏联坦克装甲海的对冲能力。不过,对付苏联陆军的轰炸部队,除了空军外,陆军也会加强强击机的发展。

保持如此规模的机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持大规模的高水平飞行员的规模。李思华当初思考的是,如果新中国能够避开二战,如此规模的机队,就会在飞行员的素质上,远远超过苏联。苏联到时的1。5万架战机,其实飞行员大部分都是新手,老手都在战争中损耗了,技术上比不得新中国经过几年时间训练出来的飞行精英,这就会形成巨大的优势。

从现在开始的6年时间,每年生产各型飞机约1200架,高强度训练的损失和前期飞机退役,包括与英国和苏联冲突可能导致的飞机损失,已经预设了2500架左右。这样的生产量,足以让各大飞机厂,保持良好的生产能力并推动技术工艺进步。

人民空军的编制序列是:空军、军区空军、航空军、师、团、飞行大队(营)、飞行中队(连)。空军司令部下属7大军区:西南、西北、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察绥,各有1个指挥部,包括中央指挥部在内,就是8个指挥部。

总计15个航空军,东北4个、察绥2个、西南4个、中央1个、其余4大军区各1个。空军兵力向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倾斜。每个航空军约有1千架左右的各型战机。

空军下设歼击、强击、轰炸、战斗轰炸、侦察、运输六大兵种。

歼击机方面,BF-109F已经是一种用到二战后期不落伍的飞机,而新中国自己研发飞机的能力还较弱,所以最近几年主要就是不断改进,并衍生多种型号,便于在不同的作战场景下使用。在螺旋桨飞机方面到此为止。

歼击机的大规模更新,接下来就是基于德国ME-262的喷气式飞机,这是人类第一款喷气式战机,也是李思华在西华时代,就与梅塞施米特飞机厂合作的重点项目,并且进行了重点投入,除了让新中国以此为基础发展喷气式战机外,她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推动这款飞机尽快成熟,在原时空德军是在1943年才小规模在实战中使用了这款先进的战斗机,虽然仍然比另一种实用型喷气军用机即英国的“流星”早问世8个月,但那个时候德军已经每况愈下。

所以李思华向梅塞施米特飞机厂提出的要求,是研发和试验在1941年上半年必须完成,最好是1940年的下半年。她还指望这款飞机,能够更多地打下西方盟军和苏联的战机呢。之所以没能在新中国建国之前完成,主要就是其喷气式发动机的难度,其发动机使用的是容克公司研发的尤莫109—004A喷气发动机,目前尚未成熟,按照当下进度,预计1940年5月前可以完成。

听到周天骥的汇报,李思华内心感慨,这大概是新中国能够获得的最后一款先进战斗机了,未来必须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自己研发突破。

强击机的主要机型,其实是模仿苏联的伊尔-2型,此时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都没有发展专用的用于低空火力支援陆军的强击机,德军是因为觉得有俯冲轰炸机就够了,而美军更是主要发展高空水平轰炸机。当时都没有瞧得上强击机,大国中只有苏联发展出来了成功的强击机伊尔-2型,后来在二战中,被斯大林称之为如同红军的面包和空气般不可或缺。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好的对地攻击机,是著名的坦克杀手。

反过来,这种强击机也是对抗苏军坦克装甲海的有效武器。所以李思华早已安排本国设计团队对接德国梅塞施米特飞机厂,与他们按照伊尔-2型的指标,联合设计了“墨蛟”双座强击机强-1型。

强-1型的指标与伊尔-2如出一辙,速度为420千米小时,航程超过750千米,武器有:2门23毫米航炮,2挺7。62毫米机枪,4枚82毫米和132毫米火箭弹,弹舱和翼下可挂载400~600千克炸弹,后座有1挺12。7毫米机枪自卫。特点是飞行座舱、油箱和发动机等部位都有很厚的装甲,这就是一辆“飞行的坦克”。

这款强击机在1939年7月开始,已经在新中国的成都飞机制造基地开始量产,未来的几年,这就是新中国强击机的主力了。

轰炸机除了赤龙俯冲轰炸机外,主要就是高空水平轰炸机B-17。已经取得的B-24,正在开始试产,预计要到1940年中以后才能量产。

战斗轰炸机自然是红龙JU-88战斗轰炸机,它将单独成为一个空军兵种。

侦察机当前主要使用从德国与BF109F同步引进的Fw189战术侦查飞机,这是一种全金属4引擎单翼机,在贵州飞机制造基地实现了量产,还有少量进口的JU86高空侦察机。在侦察机上下的功夫不大,因为主要等待喷气式发动机成熟,直接上喷气式侦察机。不过在空中电台等技术方面已经完成准备。

运输机主要为美系,而且是除了战斗机和轰炸机外,最重要的第三个系列。主要是未来民用客机和货机的基础,其实就是运输机。

目前已经完成C-47和C-46这两款运输机的引进,并开始小规模制造。C-47可以装2。7吨物资,巡航速度260公里小时,航程2600公里;而C-46则更为大型,它的运载能力是C-47的两倍,速度也比C-46要快。西安飞机制造基地已经掌握在运输机上加上2级增压器的技术,使之可以在高原上使用。升限达到8000米以上。

基于这两型军用运输机的民用版本,已经在西飞改良成功,即将进入大规模量产。

展望未来,李思华在美国投资的最后一款运输机即C-54型运输机,可以在1941年完成研发和技术转移,但这也是从美国方面最后可能完成的技术转移,主要就是发动机的技术转移。其最大速度441千米小时;最大航程高达6276千米;动力装置是四台普惠R-2000-7“双黄蜂”发动机,关键是其载运物资的能力——最大负载超过15吨!

至于未来基于喷气式发动机的运输机,就要新中国自己研制了。道格拉斯公司已经暗示安华财团,由于美国政府的态度,未来不会许可安华,再参与军事用途的飞机投资和研制了。

李思华听着汇报,她知道这些飞机足够中国空军保持10年左右与世界列强同等水平不落伍。但十年后的天空,就要看中国航空系统自己的成长了,压力是沉重的,今天几个主要飞机制造厂的领导都参与了会议,他们很清楚自己身上沉甸甸的压力——5年之内必须完成对现有所有战机和其它飞机技术的吸收、以及制造工艺和材料的完全掌握;而后5年,则是几乎完全自行研发的时代,必须在10年左右,开始向中国空军提供基于喷气式发动机体系的新一代先进战斗机体系。

李思华的设想,是1948~1950年,必须产生新中国自己的“5一代”新机体系;然后是1960年左右的“10一代”新机体系;1975年左右的“15一代”新机体系,以及1990年左右的“20一代”新机体系。在她这一生,能够督促和目睹新中国4代先进飞机体系的诞生,大概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空军的汇报之后,新的空军计划、飞机制造计划、飞机研发计划等一系列的计划下发。新中国已经初步形成的航空体系,开始不断加速发展。

1939年10月,辽宁葫芦岛潜艇和研发制造基地。海军司令员柳岳生、政委肖劲光正在陪同李思华视察。

柳岳生曾经是李思华建立的第一个团的一位营政委,他也是广州起义被成功救援的老同志,由于英语比较好,文化程度也比较高,1929年就被李思华送到安纳波利斯美国海军军官学习,前些年总共有不到20名同志获得了这样的机会。这些人几乎都已回国,并成为共和国新生海军的主要领导力量。

柳岳生是完整完成了美国海军军官学校的训练的,该校学制为5年,其中3年为海上训练。感谢三十年代唯利是图的美国资本主义黄金时代,使得他这个共产党员,才能在美国完成了全球最全面之一的海军学习和训练。

1934年回国后,柳岳生就逐渐成为李思华在初级海军构建上的主要助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