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肖劲光,则在新中国建立后,由陆军调任海军政委。
葫芦岛潜艇基地,目前还处于大规模的基建之中,而且它也不会像李思华原时空一样,一开头就从核潜艇入手,在这个时空,它将作为中国潜艇科技的萌发之地,从引进吸收德国U型潜艇的科技入手,潜艇基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消化吸收以中德合作的U7C型潜艇为主,在1941年实现潜艇量产。
柳岳生和肖劲光向李思华汇报了海军的十年发展计划——即从1939年到1948年这10年的总体计划。
新中国的海军,底子实在是太薄,所以短期发展的重点,就是“飞潜快”,除了飞机以外,即水下的潜艇,和水面的快艇。
舰艇科技的底子,几乎都是来自德国,来自美国的都不多,这主要是资金面的影响,在西华时代资本不足,那个时代对海军有关的科技等方面,引进有限。到了能够承担一定资金的这几年,从美国引进又不如从德国引进方便。
除了U7型潜艇以外,从德国重点引进的,是大型鱼雷艇S-26。其它包括护卫舰、巡逻艇、扫雷舰、猎潜艇,都从美国和德国分别购买了少数几艘,主要是用来研究,然后进行自产。
二战最为重要的航母,李思华反而不愿意仓促跟上,而是重点在基础技术上发力,例如蒸汽弹射器、航母拦阻系统、高强度合金甲板等方面。
而舰载机因为引进了BF109F战斗机的缘故,没有航母反而解决了舰载机问题,那就是在Bf-109基础上发展的舰载机——把机翼改成了折叠式,有拦截钩,弹射器附件等舰载机特有构造。实际上,成飞已经能够制造,不过暂时意义不大。
暂时不发展航母的理由很简单,新中国海军基本没有大规模参与二战的可能性,就算有也要避免。而二战的航母与此后冷战的真正航母,那完全不是一回事。二战的航母,是2吨舰载机用100节的速度砸在木制的甲板上,而冷战航母,则是20吨舰载机用200节的速度,砸在了特殊合金钢的甲板上。简直是天差地别!
所以二战的航母,拿来干什么呢?虽然学会如何合理布局确实是个经验活,但在美国这些资料已经取得。而且二战后航母更关键的,是全舰的电子化指挥,这些现在连个毛的基础都没有。
除了航母,这个时候的“大型舰”,即战列舰,熟知原时空海军发展历史的李思华自然知道,在导弹兴起的将来,并没有太大意义,现在花钱在这个上面当然是无用功。
所以在大型舰方面,李思华则是通过德州财团介绍的关系,从美国订购了两艘军舰,一艘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和一艘马汉级驱逐舰,目标都是为了学习如何设计、制造和使用大舰,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开始研制导弹驱逐舰,乃至最终的导弹巡洋舰的系统。同步引进的,还有柯蒂斯蒸汽涡轮机、Parsons蒸汽轮机等海军动力。
尤其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基排9924吨,满排12207吨,是毫无疑问的万吨大舰。
这两艘大舰,花了超过5000万美元,其实舰艇真不值那么多,主要的钱,还是花在了引进海军动力系统技术上。
实际上,对于此次引进,不仅美国资本家们是欢迎的,就连美国罗斯福政府,也是欢迎的,摆明了新中国海军,几乎是从零开始,几十年内根本没有可能性追上美国,更不可能形成日本海军的那种威胁。当听说李思华意欲将那艘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作为新中国海军的旗舰之后,罗斯福眉眼都是笑的。
如果新中国引进战列舰,罗斯福还有几分顾忌,现在只是轻巡洋舰,自然就是毫无顾忌的。而且由此美军可能对新中国海军的发展,形成长期影响。
当然,这是美国政府的如意算盘。李思华的打算,可不是依赖引进。坦率地说,由于二战后喷气式舰载机、舰载导弹和电子化,替代了舰炮等成为海军的主要武器和方向,全球海军都是大变样的,所以现在学习的主要是造舰,其它的没有那么着急。就算那艘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也会成为中国海军第一代舰载雷达系统的试验舰。
真正决定性的,是现在预计的1942年研发出导弹后,如何将导弹与舰艇结合,现在新设立的多个海军研究所,目标都是这个方向。
不过虽然军舰方面的进度不快,但是民用造船的发展速度很快,大连、上海江南、广州黄埔等几个大船厂,设备都在大规模更新和扩大,前几年培养的人才,都充实到其中,准备先造出自己的万吨轮,时间要求其实很紧,目标是1941年。
因此海军的十年计划,基本上是一个“十年奠基计划”,十年之后的1949~1958年的十年,才是大发展的时代。
这个时候海军兵力有限,就暂时没有建立李思华前世的三大舰队之类的组织。而是仿照美国,先建立了水面舰艇司令部和水下舰艇司令部。水面舰艇司令部统一指挥这只由轻巡洋舰为首的小舰队,先探索建立起巡洋舰、驱逐舰、扫雷舰、供应舰、运输舰、鱼雷艇、炮艇之类不同功能舰艇的战术和使用规范,以及舰载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这两个海军的派生部队的初步建立,和相应海军学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所以海军与其说是“十年计划”,不如说是一个“三十年计划”,十年奠定基础、十年初步发展,然后十年逐步赶上。预计要三十年时间,才可能追上除了美国之外的其它大国海军,至于追赶美国,在李思华心目中那至少是要以五十年为追赶周期的,饭只能一口一口吃,“百年海军”,再多的努力,能够缩减一半的发展时间,就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的海军的规划,经过了几次修改后,也下发执行,这是一个以“飞潜快”暂时构建一定近海作战能力,而重点在于构筑大国海军各方面基础的十年计划。
第208章基建狂魔初登场?
兰新铁路柳园段的施工现场,李思华觉得自己要被狂风吹得飘起来了。王春妮和周小红赶紧扶着她走了几步,到了防风堤的近处,才感觉风小了下来,“百里风区、三十风口”果然名不虚传。
这条兰新铁路全长约1900公里,出甘肃兰州,西跨黄河大桥,然后越过海拔3000米的乌鞘岭,经过甘肃北部的武威、张掖和酒泉,出嘉峪关,然后经过玉门,沿着天山南麓,经过哈密、鄯善以及吐鲁番盆地的北沿,最后在达坂城穿越天山抵达乌鲁木齐。在这个时代,兰新铁路就是新中国巩固新疆统治的主要地缘手段,兰新铁路加上甘新公路和青新公路,这1条铁路加2条公路,就是交通上的大动脉了。
1939年的11月到12月,李思华对全国一些重点基建工程项目进行了连续考察,兰新铁路就是她考察的重点项目之一,而最主要看的,就是兰新铁路柳园这一段的百里风区,因为这是整条铁路最困难的地方,全长约150公里。
在她前世,就算修好后,这条铁路每隔几年都要出事,因为当地的风实在太大了,了在“发狂”的时候,可以达到12级风的2倍,这里一年320天基本都是8级大风,12级以上的风随时就有。刮起来的时候天翻地覆,很容易树断车翻。世间狂风,大概莫过于此地。
这一段地方自然是滩涂戈壁,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完全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李思华一直记得这个地方,前世一直到二十一世纪才通过改建,解决了防风的问题,在新时空她则是要求先做复杂的防风堤的设计,宁可耗费巨资,也要让铁轨上列车经过风区的时候,风力一定要低于6级。
这一段一百多公里铁路,是整条铁路修得最慢的一段。为了加快速度,整条铁路是被分成了若干标段,分段修筑,然后再段与段之间联结。
之所以慢,自然是因为必须修一段防风堤,再修一段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