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33章(第1页)

第133章(第1页)

毛泽东说道:“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关于斯大林的成长故事,感慨很深。苏联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大清洗过于扩大化,严重损害了苏联党和军队的风气和领导,这是斯大林的错误,但大清洗前苏联党比较散,缺乏凝聚在一起的核心,也是存在的严重问题。无论如何,斯大林执政期间的根本方针和路线是正确的,他功大于过,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尤其苏联今天能够如此强大,斯大林功不可没。”

李思华和同志们都点头称是,觉得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是公允的。

下午的会议,李思华对到1939年底的国家经济运行情况做了汇总汇报。

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了209亿元,按照初步建立起来的GDP体系的统计,国家GDP达到了1053亿元(按美元折算为421亿美元)。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英国本土和法国,落后于美国、苏联和德国。其中美国和苏联的优势是明显的,美国GDP已经接近1000亿美元,而苏联的GDP则超过了600亿美元,不过苏联的数据是按照卢布官方汇率,有一定水分。相比德国,我国则略略落后,德国已经超过了425亿美元。日本的经济总量则只有110亿美元左右,已经大大落后我国。

不过我国的人均GDP仍然非常落后,按照5。1亿人算,人均只有82美元,所以GDP总量虽然比起几个大国来已经接近,但真正的可用潜力,则是有限的,还有很大差距。

汇报到这里,周恩来和刘少奇等同志已经是喜形于色。从1935年西华时代以来,每年的发展都是极为迅速,5年时间,单单财政收入,就翻了13倍!这就是大工业的力量,在较为充足的资本、人力和高效率组织的综合作用下,创造出来的奇迹!

苏联的一五和二五计划,每年经济成长率超过20%,4年翻一倍,10年翻了6倍,正因为如此,苏联才在十年时间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和工业大国。而我们的速度,更是苏联发展速度的两倍以上!

李思华自己却不觉得意外。苏联从1917年到1927年这10年,也是筚路蓝缕,发展实际上很慢,除了国内国际环境的不稳定,大问题也是缺乏工业化的资本,通过10年的积累,斯大林又拼命地做工农业剪刀差,才终于凑足了工业化的资本,然后就是其一五和二五的狂暴增长和高速工业化。

在原时空,我国前三十年是不要说了,资本匮乏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就算是改革开放,通过吸引国外资本改善了情况,但即使是那些每年增长14%左右的高速发展年份,其实还是缺乏资本,潜力并没有得以完全发挥——要是资本充足,至少有个5年以上,同样可以让世人见识20%以上的增长是怎么回事。

在新时空,李思华带领同志们创造的资本投资强度,大约也是苏联的2倍以上,而且不像苏联完全靠公有制军事化的大工厂,资本的强度保证了农业的均衡发展,反过来对于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也使得消费力的增长,相当迅速;而民间资本也得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整个经济的效率是高于苏联的——苏联是一条腿走路,我们则构筑了健全的经济两条腿体系。

1939年底,钢铁产量突破2300万吨,已经超过了苏联的1800万吨和德国的2100万吨,仅次于美国。钢铁产量,是新中国第一个进入世界前列的大工业产业。

油气产能则达到了2100万吨,也已接近苏联的约2200万吨。煤炭产量则超过了2。5亿吨。

一连串惊人的经济数据,让政治局委员们都感到由衷的高兴甚至是兴奋,虽然我们新中国由于人口众多,还是个穷国,但我们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种基础工业品和资源的产量,已经逐步追上世界强国,这就奠定了继续高速发展的稳固基础。

李思华自己比较重视的,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人才规模尤其是工业人才规模的扩大,新中国当下高端人才已经突破10万人,其中自身4。5万人,美国技术人员0。5万,犹太技术人员5万人。中端人才70万人左右,基础技术人员350万人。各类技术型工厂中的工人总数,已经突破了3000万人。

而且从1940年开始,人才的增速必然扩大,因为学校体系尤其是西南和西北的学校体系,经过了4年多的建设发展,到了开始出人才的时候了。李思华可不信,在提前完善了教育体系的前提下,中国就不能培养出自己的高级人才,而且她建立的体系,至少比原时空的教育体制要强。

1939年底,“投奔”新中国的犹太人,总数超过了80万,李思华安排将他们分到多个城市的临时居留点,古里安等人在美国筹款,作为他们的生活开销,不过多数人的主要问题还是不懂中文,否则他们的文化程度较高,还是能找工作的。除了科技人员,李思华安排各地尽量利用犹太人的技能,例如教授英语、德语和其它欧洲语言,例如教授操作机器和驾驶等,总之尽量利用好他们在中国的这几年时间。

第二个方面,则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初步发展。除了大学和科学院研究体系外,大量的研究所尤其是工业研究实验室的数量开始暴增,1939年已经超过了500个,而按照她的计划,是到1945年的时候,至少必须要有2000个以上。

这些实验室,有些是依托大学、研究所或科学院,有些则是依托央企和地方国企,她也正在要求科学院和大学设立一些基础研究实验室。在科研上的体系,她毫不犹豫地模仿了美国科研体系的很多方面,毕竟历史证明,美国人的科研体系,在几十年内,都是最高效的。

科研力量的几年发展,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例如雷达,除了对空搜索雷达和岸基对海搜索雷达外,已经发展出了空中预警雷达等多个分类。尤其在沿海,开始大规模地布设雷达站,未来敌国海军,将处于我国岸基雷达网的监测之中,配合空中力量,就能在海军弱势的时候,保持对敌国海军侵略我国的全面反击能力。

晶体管科技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球第一个功能点接触锗晶体管和第一个双极结型晶体管(BJT)已经被发明出来,可以说,集成电路最初步的基础,开始具备,而多种电子元器件的制造工艺,也逐渐成熟,1945年完成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的可能性大增。

其它还包括声呐科技等的进展程度也算不错。当然,军事上最重要的导弹科技,在2个月前终于有了突破,射程300公里的S1导弹,开始试做,预计将在6月进行测试,不过李思华很清楚,现在导航体系不成熟,导弹的命中率很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真正的重点,射程600公里的“东风一号”近程弹道导弹,也在研发中。

她重视的第三个方面,则是民间私有经济体系的蓬勃发展,中国人的传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在西南和西北试行了几年的私有经济体系,在新中国建立迎来太平岁月后,又有公有大工业体系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民间私有经济体系,尤其是服务业和小生产小加工业的蓬勃发展。

不过,私有经济永远是把双刃的剑,有利于经济的均衡、全面和微动力发展,但负面作用也不能小觑。李思华提醒自己,多少未来的麻烦,已经蕴积在当下看似蓬勃发展的过程之中了。对于私有经济的管控,一点也疏忽不得。强大的侦缉调查体系,必须加快建设步伐和完善工作监管机制。

1940年初的中央军事和经济系列高层工作会议结束,新时空新中国元年已经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多变的1940年的工作,全面展开。

第211章东南亚“独立”领袖们?

周恩来在他的办公室内,皱着眉头沉思,一件为难的事情纠缠着他的心思。

共匪的领导人阮必成(即胡志明)已经抵达北京,他是不请自来的,通过香港入境广东,到了广州才找到当地政府亮明身份,要求见他周恩来。

他很清楚阮必成为什么而来——当然是试图让中共支持共匪对法国的独立自主运动,支持共匪的“人民解放事业”。

如果是以前,他肯定毫不犹豫地支持阮必成,那个时候他相信“民族自决和民族解放”,但是党内经过多次讨论,李总理“中华苗裔东南亚非民族化”的理论已经成为党内主流,东南亚会战的准备如火如荼,新中国要一统中南半岛的决心已下,已成为不可更改的大国策,他当然不可能再支持阮必成这些人的“民族独立运动”。

既然是党组织定下来的国策,个人作为党员就该坚定地执行,共匪接不接受都无所谓。只是作为阮必成多年的老友,知道他必然因此大受打击,有所不忍罢了。

想到这,他叹了一口气,当初多么单么纯啊,一群革命青年,他周恩来、邓小平、萧三,还有李富春等人,与阮必成,在巴黎勤工俭学运动中结为好友,在革命的道路上互相勉励,正如毛泽东诗句说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