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德国海军在她看来,大部分纯属浪费资源,例如1938年秋天,急需运输车辆的陆军,依然被迫每月匀出45万吨钢给海军,以建造2艘根本不可能颠覆英国海上优势的战列舰,直接导致其一线部队短缺1万辆卡车。在她看来,德海军能够维持一个“飞潜快”的格局就不错了,多了完全是浪费。
德国三军各自争抢有限的资源,最后就导致德军在二战前并未达到最佳的配置。战争开始的时候不显,到了战争进入中期,就要吃大苦头。
英国和法国从1938年下半年起,开始疯狂扩军,他们的问题是,一时还难以追上德军的战备水平。
英国在1938年,其军费预算剧增50%,飞机、汽车、新型航母的建造也开始全面加速。除了强大的海军(20万人军舰总吨位130万吨)外,其所谓“最弱一环”的陆军,现在也有正规军9个师和国民自卫军16个师,8个步兵旅,2个骑兵旅,9个坦克旅,5600门火炮和迫击炮,547辆坦克,在英国本土的武装力量已经达到127万人。不过此时英国空军的质量虽然很好,但可用的战斗机目前仅有千架左右,相比德国,动员的程度还远远不如。这导致总参认为,英国大大低估了未来战争的烈度。
当然,英国有3000万平方公里、4亿人口的本土加殖民地,理论上后劲很强——可以充分调动和征集各大殖民地和自治领的资源和人力嘛,不过德军的闪电战,本来就是因此而发展的,试图在短期击败英国。1939年,德国经济总量约为500亿美元,英国经济总量为380亿美元,但如果加上那些英联邦国家,自然英国的总体经济力量,远超德国。
法国武装力量则已经有267。4万人,包括火炮和迫击炮2。6万余门,坦克3100辆,飞机3335架,主要作战舰艇174艘。不过其兵器比较落后,而且财政情况糟糕。
苏联也在急促扩军,到1939年底陆军总兵力已经接近300万人,预计到1940年6月,会扩充到400万人左右。不过虽然如此,目前苏联部队的装备比较落后,其大规模的换装,预计主要集中在1940年开始。
5大国之中,只有美国由于地缘优势,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扩军,但李思华知道,1940年开始,美国就会有一个“40亿美元”的新准备计划,它就像大象,动作比较慢,但是一旦开始动员,那就会发挥难以想象的实力。
一连串的军力数据汇报下来,几乎所有的高层领导都是面沉如水。全世界的大国,几乎都已经进入了疯狂的扩军节奏,动辄都是百万军队以上的规模增量。有些政治局委员,平常专注于地方经济,还曾经对于“过多的资源”用于军事有所不满,现在听完后几乎都是哑口无言,开玩笑,这是一个何等的疯狂时代!谁敢在这个时代放松军备?自己想找死吗?
按照总参的汇报,就算是日本被新中国击败后,虽然期陆军只能维持18师团制未变,但其海军,也在勉力扩大,仍然维持着极其强大的海军力量。
现在的形势,就是根本不可能“马放南山”,反而要不断强化军事建设。
李思华的补充发言,重点仍然是谈苏联。
她指出,根据可靠情报,苏联的扩军,到1941年中,单单陆军,就会超过500万兵力,步兵师会有300个以上,而苏联标准的“机械化军”目标则是20个。
1939年初,苏联空军共有3个集团军,38个旅。而按照苏联的计划,在1941年末,将企图实现25个航空兵师和106个航空兵团,其中半数应该装备新式飞机。
她尤其指出,苏联对于空军战斗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其“支援国防和航空化学建设学会”已拥有超过1000万会员,每年有好几百万名飞行爱好者、跳伞员、射手,在各类俱乐部和航空学校接受训练。这是新中国一时还难以赶上的,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到这个程度,但确实我们也必须扩大人员储备,所以在1940年要有100万以上的初级航空学员。
按照李思华的“海外情报”,苏联在军事方面的投资正在飙涨,1939年占其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加上发债)的25。6%,而按照苏联的计划,到1940年军费将达到约32%,到1941年将达到43%。
李思华这几个数字报出来,政治局委员们简直是目瞪口呆,苏联不要民生了吗?这简直就是与新中国建国前遭遇的日本侵略者一样,以前难免觉得李思华的六年整军计划有点“穷兵黩武”,现在对比看来,简直是“太温柔”了有么有?
李思华慨叹了一声:“这就是世界大战。随着时间发酵,这些大国中的每一个,大概都会将军费占预算的比例提升到40%以上。战争如果进入相持,未来80%以上都是有可能的,一切工业和经济,都会投入战火的焚烧之中。”
毛泽东深沉地说道:“人类社会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也就发展到了世界大战的阶段,道理就是帝国主义要争夺全球市场,在争夺中产生矛盾,当政治无法解决争端时,就用打仗来解决,随之引发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帝国主义的力量,会在世界大战中被大大地耗损,有助于被殖民和被奴役的底层人民的解放——我们解放东南亚人民的契机,就是这样来的。”
“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抓紧时间发展自己的力量,大破必有大立,我们能不能成为二战后立足的一方?归根结底是我们有没有自己的力量。”
接下来总参汇报了当下的一大热点,即正在进行中的苏芬战争。
苏联集中了以列宁格勒军区第7军、第8军、第9军、及第14军为基础的56万大军,从1939年11月30日起进攻芬兰这个仅有440万人(常备陆军3。2万人)的小国。
芬兰为了抵御苏联,战争开始时,芬兰陆军扩充到12。7万人,另有预备役人员30万,后备役“民卫军”0万以及妇女服务队10万。但芬兰军队装备非常弱,全军只有反坦克炮约100余门,枪弹仅够2个月、炮弹仅够3个星期作战之用。空军仅有轰炸机30架,战斗机56架,侦察机59架。
军事实力相差如此悬殊,按理说苏联应该是摧枯拉朽,手到擒来,然而经过1个多月的激战,苏联居然有4个师大部被歼!简直就是一场惨败!以至于西方列强都在嘲笑苏军的战斗力!
总参的分析是:苏军虽然强大,但是天时地利人和条件都不好。
第一是天时。战斗发生在冬季酷寒冰雪之中,大大限制了苏军的机动能力,苏军没有准备冬季在森林中战斗的装备,大量使用战斗车辆,这些车辆必须24小时不熄火,才能保证油料不会冻住吗,造成进攻的惨重失败。
第二是地利。苏芬战争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战场,湖泊纵横,森林茂密,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气候严寒。它不利于前苏联红军重装备、大兵力的行动,有利于于芬兰军队轻装备、小兵力的使用。
第三是人和。刚刚经过了大清洗后的苏军指挥层的经验不足、指挥不利、协同不灵。相反芬兰军熟悉当地环境,擅长滑雪,避免正面作战,以小分队广泛进行伏击战、阻击战,打了就跑,突袭苏联红军的翼侧与后勤,切断苏联红军的补给,使得苏联红军火力优势无法发挥,经常陷入挨冻受饿的境地。
刘伯承最后总结:“这是历史上经典的一次,由于过于轻视弱小的敌人,而招致自身重大损失的战争。”
汇报完,会场上的将军们议论纷纷,陈赓笑着说:“看来苏军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强大嘛。”
林彪点头同意,他跟着说道:“这场战争,德国和英法几乎都没有像样的支持,苏联可以说是和芬兰这个小国的弱小孤军来对战,打成这样确实不应该。”
李思华敲了敲桌子,会场上安静了下来。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