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35章(第3页)

第135章(第3页)

这是“革命者四海为家”的具体实践,也是旨在避免地方官员在一个地方当官太久,变成了地方所谓“上层势力”的一部分,在其翼下,汇聚起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的利益团体。

至于那些想在家乡或某地永久居留的,那就不要加入公务员的体系。什么便宜都占尽了,怎么可能呢?

流动司法,就是法院、检察院的成员以及警察系统中的官员部分,都必须按照流动官员的原则,3年流动,时间更短,变动更频繁。目的同样是为了避免“地方势力沉淀”,规避与地方势力形成利益勾结,保证司法的公平公正和财务独立。

流动企干,就是央企和地方骨干国企的干部,除了技术官员外,其它行政、管理、营销官员,也要实现类似的流动制度,基本上是5年一换,少数企业成长关键期的国企主要领导,可以申请一次豁免,最长10年。

流动民兵,则是对初中毕业青年学生中的25%~30%的人员,进行全国性的流动学习、工作、培训和教育,基本是5年,每年轮换一个地方、轮换一个工作,直到5年后再结束安排到地方,这个体系,将是基层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的主要人力来源。

四流工程会有两个“紧箍咒”,第一个是庞大的主动监察系统,会主动介入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经济监察。第二个则是“工作可搠源系统”,建立起各机构各组织详细的档案和记录体系,使得所有相关人员的主要工作、决策和作为,得以详细记录在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倒查二十年”甚至“倒查二十五年”。

总的来说,就是想把中国传统上的“郡县”制中的“乡贤自治”的余毒,通过大流动的方式,彻底消除,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新地方社会。

李思华的思考,是在全国已经开始大规模修筑组屋的物质条件下,官员干部和司法官员等大流动的物质条件,已经开始具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她始终觉得,在中国大地上,让人员都流动起来,远远好过各个地方居民的超稳态,一旦地方格局过于稳定,地方上就会形成各种“圈子”和各种“阶层”,基于利益,各种人员就会开始交织形成“三网”——利益网、人脉网、关系网。

她对前世地方尤其是县域,形成的那种政商格局是深恶痛绝的。很多县城,其实就是十几个家族或者是几十个家族的“隐性统治”,他们占据了当地干部的主流,占据了当地主要的公职,占据了当地主要的商业机会、利益机会,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县域的“上流圈子”。能提拔的、能进步的、能发财的,都要依赖这个圈子,而底层人民则日益感到阶层固化,难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阶层突破。

这个圈层,活得轻轻松松、过得快快乐乐。凭什么呢?这不就是现代版的“绅权”重现吗?回到了阶层固化的社会体系,只不过是更加隐蔽了一点而已。

原时空大批的青年,不得不在北上广深或者省城打工,为什么呢?不就是因为回到家乡,就会发现自己这种“寒门”,根本没有出路,好的职位,早就被当地的“上流圈子”占据了,至于你又有学历又有能力,谁关心呢?你只是边缘的屁民罢了——回不去的家乡啊。

尤其是“投资不出山海关”的东北地域,阶层固化和圈子固化的程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这是根基性的损害。

大流动体系的建立,能不能克服这种原时空的“癌症”,李思华并没有把握。但她觉得,无论如何,这种大流动,总比原时空的阶层固化要好。

至于有些人强调的“有恒产者始有恒心”,她是嗤之以鼻的。难道因为必须终生大流动,就担心“优秀人才”嫌弃不来当公务员?有的是人才愿意。那些因此不参与的人,本来就是投机的机会主义者,心思完全不纯,能够因此而提前剔除,反而是好事。

当然,她也知道,一定会有一些人“端起饭碗吃饭,放下饭碗骂娘”,只想要当官当干部的好处嘛,不想承担大流动导致的生活不稳定的代价。未来干部中的一些人,明的暗的攻击这个体系的,一定犹如过江之鲫,会始终不断地发生。

她冷冷地想着,党纪国法正为汝辈所设!要不然,建设如此庞大的“主动型”监察体系的意义何在?建设“可搠源”体系、使得组织可以“翻老账”的意义何在?

大流动就是一道“筛选之闸”,将一大批缺乏奉献精神、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扎实基层工作态度的投机主义者,先挡在了干部的门外。呵呵,干部过得太舒服了,底层人民就过不舒服了。

鲤鱼想跳龙门,不舍得一身鳞皮鲜血淋漓,不舍得被重力打入水中伤痕累累,怎么可能呢?想得太美!原时空的“现代绅权”,将一些人舒舒服服地托过了龙门,在新时空自然要尽量杜绝。

在大流动制度体系下,每隔5年左右,地方的官员体系几乎就是全新的,与本地没有马上的利益勾结,而未来甚至副科以下的工作人员,只要是重要部门的,也要实现大流动。

当然,地方的一些商人,在每一届官员期间,都可能试图腐蚀和勾结流动干部,但这无可避免,需要依靠司法和监管来反腐。总之,流动化的干部,总要比本土长期任职的干部要强。

李思华签字并写下批语:“对于大流动的接受态度,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还拥有革命精神,是否还愿意服务人民群众的试金石。”

第215章通告与巨头们的波澜?

1940年9月16日,英属缅甸总督府。

英国的缅甸总督史密斯,不安地等待着新中国的特使,对方通知他今天新中国将有重要文件通告英国,因为新中国迄今与英国没有外交关系,而在上海的英国商业机构,也不适合这种国家之间大事的交接,所以将文件提交给英缅当局,由其代为呈交英国政府和首相丘吉尔。

史密斯知道,中英之间关于缅甸的密约已经过期,中方毫无续约的动向。而英国本土现在正风雨飘摇,在德军“海狮计划”的空中打击下好不容易才撑了过来。史密斯强烈地预感,中国人一定会“落井下石”,帝国在缅甸的统治恐怕即将完全结束,就是不知道中方会行动到哪一步,或许还包括香港?

史密斯如同丘吉尔,是一个高傲的英国贵族,但这并不表示他就是一个傻子,对于在东南亚地区,英国的力量完全不足以抵御中国,他还他是很清楚的,但人都有侥幸心,不到黄河心不死嘛。

他的内心非常焦灼,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大概率是结束了。殖民地官员的风光,大概率也是雨打风吹去。难道英国在远东的存在,这就结束了?他内心有着不甘的愤懑。

秘书进入办公室,告诉他中国特使来了,史密斯整了整西装上衣,命运如何变化,大英帝国贵族的骄傲也不容亵渎。

新中国的特使是一位严肃的中年男性,他没有多话,史密斯也无心应酬,两人僵硬地寒暄后,特使直截了当地对史密斯说:

“我带来了中国政府对于英国的一封通告书。中国政府将按照通告行事,无论英国同意还是不同意。如果不同意,那么本通告,就是战争的预先通知书。”

史密斯的心脏仿佛被一只大手猛地一捏,有点窒息。他涨红了脸,有点呼吸困难,终于来了,中国果然要夺取全部缅甸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