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35章(第2页)

第135章(第2页)

在五通中,通路到目前为止是基础最好的,这是因为李思华从一开头,就极为重视各个乡寨的通路,各个乡寨几乎总是有半数人口,会参与各种道路的修筑工作。不过此前大部分的道路还是低水平的,几乎都是渣灰路,现在则要升级成为更宽阔平整的柏油路和水泥路。

例如进入乡寨的交通主干道是柏油路,而通往各家各户的小路是水泥路。用水泥小路将乡寨的居所房子串联起来,排布在小路两侧;而农田则集中分布在乡村交通主干道周边,便于农民耕种,也便于农业机械的进出。道路旁大多设置成片的树林,道路形成平滑的曲线,不像城市内道路就是环环相扣——没必要在乡寨搞太多的红绿灯嘛。

通路的后段,就是通公交,要让公交系统,延伸到每一个乡寨,使得居民的出行,变得方便。

通电则不必说,现代生活没有电力,基本就无从谈起。甚至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也是受制于通电的。

通水自然是通自来水和通灌溉水,尤其是自来水,对乡寨而言几乎都是完全新建,过去的乡寨,使用的主要是江河水,北方比较多井水。不过通水首先受制于通电,有电力才能够建设自来水厂。

未来对水厂的管理,就是乡寨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水厂的电价必须是最低的,几乎是发电成本型的保护价,而物价部门会每年审核,保证合理低廉的水价。而农村传统的井水等,未来将逐渐行政禁止。使用自来水其实还需要大力的宣传,毕竟农民要花钱,但正因为花钱,才会重视水资源。

通讯在目前条件下,就是将电话通达每一个乡寨,不仅是政府部门,还有邮电公用电话。

通广播则是在电视普及前,农村主要的宣传、舆论、教育和娱乐工具。党和政府的政策、农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教育、相关市场信息,都要通过这个工具来发挥作用。

五建之中,建屋自然也是最成熟的,没有人不重视,房子总是家庭生活最重要的基础。李思华专门委托林徽因等营造体系的老师们,要设计“万种房型”,以中华文化符号融入,根据每个地域气候和民俗特征,大约每个大的区域,至少有上百种房型。

所以乡寨的建屋,首先不允许个人瞎造,过去是应急,现在则是考虑永居,但又不能千篇一律。农村由于知识匮乏,最容易形成有一家先造了,于是剩下的家庭,个个都仿照那家先造房的,最后全部是千篇一律。李思华希望每个乡寨都有百种房型,千姿百态,乡寨才能变得美丽而富于文化气息。

所以她尝试,每个乡寨都下发适合当地的“百种房型图”,要求乡寨党和政府组织,尽量让农民选择其中的一种,而且尽量均衡配置,按图建房。都是高手设计的房型,一般来说,总比农民按照当地传统习俗造的要强。不过她要求建筑师们都必须下到地方,调研后完成设计,不搞清楚地理气候和当地民俗文化,怎么可能拿出好的作品呢?

建厕则是建公厕,建屋中每个居所自然有私厕,但5千人的乡寨就是个小城镇,自然也必须有公厕。实际上最重要的,与其说是建公厕,不如说是建设下水道体系和农家肥搜集加工体系,有了下水道系统,其实才有“乡村城镇化”的基础。

建寨则是对乡寨的规划提升,“美丽乡村”嘛,总不能只顾着居住的房子漂不漂亮,住得舒不舒服,而不去管整体乡寨的合理规划和建设。乡寨的规划,实际上是兼顾小城镇与农村生产的双重特性,实用朴实,但要有文化性,有美感,例如大量绿植的配置设计。

建文化广场,实际上就是乡寨的文化中心,通过文化广场这样一个载体,形成乡寨文化的传播、教育、娱乐、社交的中心区域,是激发乡寨活力的重要工具,也是乡寨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最后一个“建”,就是供销社系统的商超网络,每个乡寨至少有一个有规模的较大超市,使得乡寨居民,能够在超市中选购到尽量多品种的日用品、加工食品和常规工业品。开头是供销社自建示范,未来则采用原时空的连锁加盟形式,吸纳民间投资,以加快建设速度。

除了超市,还有原时空的“便利店系统”,现在还不适合24小时经营,搞的是从早7点到晚7点的“12小时服务体系”,模式与超市是一样的,供销社先建示范店铺,然后逐渐发展民间加盟商。

通过超市和便利店体系,就形成了支撑乡寨商业的低成本网络。这里还有一个用意,就是通过供销社这个大国有体系的组织,压低采购、物流、仓储、终端到达的各环节中间费用,将商业流通的成本压到最低,从而实现她当初规划的非网络时代的“去中间费用、去商业中介化”,来降低工业品终端售价和提升农产品价格,增强市场的实质消费力。

以后发展了,她还计划将供销总社体系,从一个分为三到四个体系,彼此竞争合作,以免这个体系太过庞大而变得官僚主义。

五通五建如果完成,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再通电视、通私人电话、通网络等,就变得顺理成章,就是顺序发展而已。

李思华在文件上签上自己的大名,又补充写了一句批语:

“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现代社会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始!”

李思华接着看第二份文件,她的神色严肃了很多,有点出神,琢磨着毛泽东的批语:

“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总是要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的。人员的流动,要把精力放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毛主席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死读书本,不从事工、农、商、学、兵的实际工作,造就不了人才。”

“干部和知识分子不跟工人、农民结合,就不会有巨大的力量,是干不成大事业的;同样,在革命队伍里要是没有知识分子和干部,那也是干不成大事业的。”

“如果在今后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在我们的知识分子和干部中间,能够有比较多的人,通过工作和生活的实践,通过阶级斗争的实践、生产的实践、科学的实践,懂得比较多的马克思主义,这样就好了。”

“一个政权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和坚强的干部群体是不行的。无产阶级专政,要造成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和有知识的干部群体。列宁说过:没有干部,为什么不在革命当中训练干部?革命才能出干部。”

“四流工程,就是一条新型知识分子和干部群体的培养道路,这就是知识分子、干部群体同工人农民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

“我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标准,我认为是唯一的标准。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

“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

李思华自嘲了一下,其实最早她这个主意,还是为了防止地方的阶层固化,以及打破传统中国社会阶层和家族固化的超稳态结构,与毛泽东的关注重点是有差别的。

所谓“四流工程”,实际就是流动官员、流动司法、流动企干、流动民兵这4大可搠源的流动工作体系。

流动官员,是指地方官员(副科及以上,到副部位置。副部以上,中央组织部另行安排)的任期,只能是5年,5年后必须调到异地任职,且必须是远迁,不管是提拔还是不提拔,都是如此,而且永不复返。5年后如果不愿意离开当地,就必须辞去公职,如果是党职,是不允许单纯辞职的,只能是退党,党的任务都不服从了,还留在党内干嘛呢?官员异地任职,家属必须随迁安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