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35章(第1页)

第135章(第1页)

这让斯大林感到一些羡慕,苏联的资本又何尝充足了?要是真的很充足,他还可以让苏联的发展更快。中国的同志们,正在享受初始资本的加成。

中国的情况让他很警惕,基本统一了全国的新中国,正在爆发出难以想象的能量,他们会很快强大起来的,中苏关系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边境问题就会越来越成为潜在的爆点,阻碍两国关系因为共同的信仰而“盟友化”。

这让他感到遗憾,但也很正常,即使没有边境问题,两国虽然信仰相同,中共就会服从苏联的指挥吗?这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有自己的自尊和自信,还是会有冲突和紧张。

苏联不会惧怕任何挑战!他冷冷地想着,不管是德国还是未来的中国。现在主要的威胁还是德国,中国现在军队的规模很大,装备也很强,但毕竟都是德国或者是美国人帮他们研制的。中国的底子,还没有真的那么强大。

美国华盛顿,白宫。

总统罗斯福与外交部长赫尔轻松地交谈着,两人不时爆发出一阵低笑。他们的心情也是愉悦的,不过也有些不安。

德国果然如他们所愿,对英法发动了战争,而且法国几乎已经完全失败,英国军队狼狈逃窜回海岛上的本土。总的来说,英国已经必然跌下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的大机会,终于来临——他们可不信,在德国的打击下,英国还能保持自己超然的霸主地位。

这是美国资本对德国长年支持所结出的硕果,德国果然是英法眼中的“欧洲之癌”,一旦强大就开始吞噬英法的利益,欧洲已经被这一场大战完全卷入了旋涡,欧洲将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然而,两人确实也有不安,德国表现出的力量,太过强大了,他们期望的是欧洲陷入长期的战争,彼此不断削弱对方,而不是德国很快地统一欧洲,那样的话就是美国的噩梦了,如果美国的资本最终支持了一个统一欧洲的霸主的产生,那不是搞笑吗?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罗斯福不由对赫尔强调了一句:“我们必须开始全力支持英国了。”

赫尔会意:“是的,我们必须让英国能够对抗德国,德国纳粹威胁着整个自由世界,我们必须支持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罗斯福按捺下心头的那些焦虑,说道:“如果希特勒能进攻苏联,那就太好了。”

赫尔不语,现在美国并没有把握,希特勒会去进攻苏联,这在战略上是完全愚蠢的。当务之急,还是要让英国稳住阵脚,使之与德国的战争长期化。

两人商量,必须发动在美国内部的舆论,使得一向“孤立主义”态度的国内舆论,转向支持英国的“正义事业”,而尽快使得在国内的法律环境上,让美国能够对英国进行实质性的大规模支援。第一个工作目标,就是可以提供英国50艘驱逐舰,不过嘛,英国人总得付出代价,例如将其百慕大的海空军基地租借给美国99年。嗯,与英国的这个协议,可以叫《英美关于租借基地协议》。接下来,还可以向英国的财政提供低利率贷款,让他们具备足够的财力,支持连续的战争。

至于远东,这个时候两人几乎都忘在了脑后。

几家欢喜几家愁,现在比较愁苦的,英国首先丘吉尔自然算一个,但相对法国总统贝当来说,他的情况已经算不错了。

贝当现在考虑的,已经是如何让法国“体面的投降”,从而给法国保留未来。已经失败了,就只好两头下注。如果德国赢了,法国作为新秩序的早期追随者,可以捞到不少好处。如果战败了,法国作为受害者,也不会有太多的惩罚。

他已经派出查尔斯亨茨格将军跟德国人和谈,两人的密谋是,至少法国先要保住部分国土,即如果德国给战败的法国保留一定程度的自治,那么法国政府就愿意主动跟德国合作,而法国的北非殖民当局,也会跟着改旗易帜支持轴心国。

对于德国来说,法国的“体面投降”当然有吸引力,否则法国残军和民间继续对德国死斗,有什么好处呢?留给法国南部的国土,就是留给他们了希望,反抗就不会太剧烈,而且可以得到法国的北非殖民地,甚至有可能得到法国海军——当时世界上第三大的海军,这当然会极大地增强对付英国海军的能力,海狮计划就更可能成功。

贝当此时并不知道,法国这个时候的“盟友”英国,已经开始在算计法国。丘吉尔接替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后,他对于德国的态度那绝对是死战到底,作为一名高傲的大英帝国贵族,德国的入侵,让他感觉自己灵魂都受到了深刻的侮辱和伤害,不打败德国,这种侮辱就无法洗雪。

伟大的大英帝国什么时候受到过这样的羞辱?丘吉尔的心中,犹如被火烧一样的痛苦。他想起了自己的演讲:“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希特勒以为自己的讲话只是对公众的糊弄和文字游戏吗?英国一定要报复,一定要全力以赴地报复!哪怕因此让大英帝国付出最大的代价!他暗暗地许下了神圣的誓言。

1940年的初夏,欧美各国的首脑们,不管是欢喜还是悲哀,他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存下去,或者是取得应该获得的利益。

第214章五通五建与四流体系?

8月盛夏如火,中南海紫光阁,蝉鸣声穿透玻璃窗,给空调间里仍然带来盛夏的感觉。

李思华看着文件上毛泽东的批语:“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五通五建工程,要有十年时间,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

她会心地一笑,不过想着,毛泽东还是低估了这个工程的难度,这实际上就是新时空的“建设新农村”,二十年能基本完成,就算是很快的了,甚至可能要三十年、四十年,这是将农村从孤立的一个个小岛,联结成为一张全国性的、互动的,有着基础框架的“分布式网络节点”的大工程,受限于国力,是很难在短期内全部完成的。当然毛泽东也没错,通过一五和二五这两个五年计划总共十年时间,“五通四建”必须形成全国性的基本框架,然后再继续提升发展。

所谓“五通五建”,五通其实就是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和通广播(未来变成电视);而五建则是建屋、建厕、建寨、建文化广场、建供销社超社市。

看上去平平无奇,不就是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吗?然而,平淡的背后,其实是对数千年农村生活和管理的彻底颠覆,是“农村生活城市化”的根本举措,是让农民能够加入全国性的经济大循环的根本基础,是让农民从闭塞愚昧的传统思维,转换为社会主义积极建设者的必由路径。

国家的资本,主要还是集中在工业投资上,但是从一五计划之始即1941年,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开始上升,基本上是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从1941年的22%上升到1944年的28%。那么多收的钱花在哪里?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投向,就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开端。根据李思华的思路出台的计委方案,从1941年投资GDP的1%开始,到1945年以后保持在GDP的2。5%,将会持续十年以上的高投入。

依靠乡寨居民的自力和地方政府部分补贴的乡寨建设,此时有着上限存在,因为可投入的资本太有限,只有国家力量主导高投入,才能完成本质的提升。而提升后的好处就太大了,在这样的高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农村才能形成真正的消费力,也就是形成真正的大市场,而市场的规模,几乎能决定未来经济的规模和各种产业的空间。

所以这是真正的大国策,不只是改善底层农民生活的简单善良举措,而是既要实现我党将农村无产阶级,发展成为共同富裕的有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又要在这个过程中,构筑国家长治久安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