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36章(第3页)

第136章(第3页)

到目前为止,英法两国总体都是负隅顽抗的态度。但法国显然非常消极,其在安南拥有5万多驻军,以及若干仆从军,陆军战力不值一提。其在远东的海军力量也很弱,由轻巡洋舰“拉蒙皮盖特”号和4艘炮舰组成,同样很弱。

母国都投降了,难以想象这只法军还有坚强的战力。因此预计安南乃至柬埔寨和老挝的战事会比较轻松,我军的压力不大。

东线安南战役,预计兵分四路,一路出云南红河州、入安南的老街,一路押送蒋桂军(以他们为先锋,但重兵监视)从广西钦州入安南的广宁。这两路,是攻占安南北部。

第三路则是从海南,由海路登陆广平。平虽是海路,但风险不大,第一是空军掩护,第二是潜艇和鱼雷艇部队已堪一战。这样从海路如果顺利登陆,就截断了越南南北之间狭窄的中部。

以上三路消灭安南北部的法军后,全军入安南南部,以及柬埔寨。

第四路则是由云南普洱出发,在长山山脉根据地地方部队的接应下,直接入老挝。

然后东线则是从老挝和柬埔寨南北两个方向,对暹罗形成夹击之势,重点是柬埔寨,因为暹罗的核心曼谷,距离柬埔寨比较近。而西线进攻下缅甸的一路,也会从暹罗的西部进攻,实现三路围攻暹罗。

所以东线第一阶段的最后任务,是完成对暹罗的占领。

西线则是两个攻击方向。第一是下缅甸,以仰光为方向;第二则是东北七邦,这是整个中南半岛会战的硬骨头。

西线针对的英军,显然远远强过了法军。

由于几年前在西华时代,在藏南(东北七邦)已经派遣了一些地方部队和特殊人员进入,建立小型根据地和发展当地情报组织,因此对英军的情况是很清楚的,而在下缅甸,就更不用说了。

根据情报,英军其实分了两个集团。

第一个大集团,在以英帕尔为核心的藏南(东北七邦),总兵力高达60万,但本土兵不到10万人,其余50万都是印度兵,且印度兵中最富有军事经验的那部分,在早期就已经被英国人募集到了欧洲和北非战场,目前在藏南的这些印度兵,军事训练的程度相当有限。

第二个大集团,在以新加坡为核心的马来亚,总兵力也达到了43万,本土兵加上英联邦中盎格鲁的军队不算少,大约有13万人,其余近30万都是印度兵和少数马来军队,成分与藏南的部分差不多。

再次,就是下缅甸的仰光,英军几乎已经撤离了缅甸其它所有的地方,将2个英缅师和1个旅都集中到了仰光,总兵力大约5万人,看样子会试探在海军的掩护下,能否守住仰光,但也没有增兵,应该一旦不利,就会立即全面撤离的架势。

在香港的英军已经大部分撤退,剩余的一点兵力,大致是掩护殖民机构,今天最后登船,他们完全撤离了香港。

因此,英军的总兵力虽然达到了约108万人,但其实并不是很强。他们真正有点底气的,其实是地形而非军力,例如藏南,很多崎岖蜿蜒的山地,不利于重装备的行动,英军有以逸待劳的地理优势。

东线我军主力是陈赓第7野战军。西线我军主力是徐海冬第5野战军。西线的担子明显重一些,但我军在两个主要方向上,优势都是明显的。除了主力部队,还动用了150万地方部队,他们作战任务是其次的,主要是占领后的地域治安,但在前期可以作为辅助,五野就可以得到40万地方部队的协助,这样在藏南方向,实际上我军是3个集团军45万人加40万地方部队,合计85万部队的格局。

空军方面,总共动用5个航空军约5000架战机,其中轰炸机就有1500架左右。这一场会战,空军的角色非常重要,尤其在藏南(东北七邦)会战上,地形的限制,使得空中打击更加重要。

综上所述,总计6个进军方向,东线4个,西线2个。明天凌晨后,我军即会发动全面进攻。

军委委员们讨论着相关的军事部署,不过李思华没有表示什么意见。她一向觉得,拿下东南亚,在军事上从来就没有太多的困难,英法都困于欧洲,在东南亚的实力小得可怜,而英国人居然试图依靠印度这样的雇佣奴仆军来对敌大国,在战略上本身就是可笑的,所以军事上她很放心,不需要关心太多。

她重视的,还是治理。完全可以想象,在中国占领东南亚后,英法都可能扶助那些“独立势力”,用军火支持他们建立游击队,骚扰对地方的治理。就算是苏联,也不是不可能,他们扶助越盟有什么问题吗?严格意义上来说,对于英法扶助的那种必然以当地的“士绅豪强”、“独立领袖”为主的势力,她还不太在乎,在乎的就是苏联这种共产主义理想混合民族独立的意识形态下,游击队和独立势力的坚强性,就会远超英法扶助的利益团体。

所以她和毛泽东商量后,经过中央军委常委的讨论,出台了配合主力作战的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并未通报周恩来等人,因为他们与阮必成等人的以往交情,知道还不如不知道。措施包括:

一、派出3个特种师入中南半岛,安南一个,下缅甸一个,泰国一个,他们将成为对抗可能的游击风潮的“石敢当”,每个特种师届时都会分成两三百个战术小组,在各种发现抵抗势力的战场,消灭他们。

二、现在长山山脉、豆蔻山脉等已经建立根据地的地方部队,迅速扩大规模和范围,因为无论是法军还是英军,已经顾不上他们。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尽量控制大范围的山区,抵抗组织游击队不能入山,在山外的乡村和城市,就根本不可能在我们的打击下生存。

三、重点打击越盟,他们算是有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领导核心,所以必须是优先消灭的对象。反之,下缅甸各种独立势力很多,但几乎都可以看成是国内民国时期的小军阀,反而容易对付。

四、发挥经济手段,迅速减少流入民间的武器规模。例如英法可能将武器分发给普通民众,我军每占领一地,就可以出台“武器换粮食”、“武器换衣服”等经济措施,收缴武器。

李思华设想,通过这些短期措施,迅速地让中南半岛平静下来,从来进入建设期。

中期而言,当然是移民混居和民兵组织来形成坚强稳固的统治结构。她计划到1945年之前,通过一五计划这5年,将总数可能高达6000万的新解放区原居民,至少移民4000万分置内地,剩下的2000万原居民中,其实华人可能高达1000万;同期从内地移民至少6000万人,使得中南半岛国民总量达到8000万以上,完全变成以汉人为主体,这是考虑到将原居民教育到完全具备同一民族公民意识,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所以先“行政解决”,以免西方外国势力的渗透和煽动。

这个移民大计划与大流动一起,让1940年中央通过了一笔30亿元(超过10亿美元)的特别预算,就是在内地加速不满员乡寨和在很多城市城区的住所建设,“宁可房等人,不可人等房”,有房住、有饭吃、有地种,管你还有没有“民族意识”,至少会立即太平下来。

李思华近期就主要在安排这些工作,其意义并不比主力的军事行动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