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两个调整,东南亚就会变得和内地一样的稳固。
最近的3个月,还是饶书时和关向英,进行社会重整的时间,大量的剥削食利阶层被逮捕,家产被抄没,中南半岛管委会毫不顾忌什么“民族照顾”,完全按照国内的标准,来实施社会阶层的整理,也不顾忌是华人还是非华人。
这就为新中国在东南亚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初期比较充足的资本——新时空东南亚,与中国本土一样,没有经过日寇割韭菜,虽然底层人民困苦不堪,但很多依附于英法殖民机构的剥削食利阶层,仍然积累了大量财富。按照饶书时的估计,20亿美元只多不少。
利用这笔还在不断增加的财富,对东南亚的大建设已经开始。
最重要的自然是交通建设,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运。
人力是现成的,需要移民到内陆的人员,加入道路建设的过程,就是组织起来进行教育和学习中华语言的过程,他们从东南亚往内陆修。而移民到东南亚的内陆人员,则从内陆向东南亚修。500万干部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干这个的。
在李思华前世,由于越南、泰国这些小国各怀鬼胎,而始终拖拖沓沓的泛亚铁路(东南亚铁路网),现在就是全面开始修筑,东线(安南、柬埔寨)、中线(老挝、泰国,支线柬埔寨)、西线(缅甸、泰国)一起修。还增加了藏南到缅甸的铁路。
她前世穿越前,当时只修好了一小段,即从中老边境的磨丁到老挝万象的中老铁路,全长仅414公里。新时空当然就不能这样,这个东南亚铁路网,是将东南亚彻底纳入中华本土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当然要全面加速。
整个第一期的东南亚铁路网计划,线路就高达1。5万公里,而且难度很高,到处都是跨山钻洞、越江跨河,是对新中国基建能力的极大考验。
第一期干线公路的计划则是铁路的4倍,要修6万公里。
所以包括水运在内,整个第一期交通计划的预算,就达到了20亿元(8亿美元),从东南亚剥削阶级那得到的20亿美元,交通就要用掉40%,但是李思华眼都不眨,直接增加到了一五计划之中!
很明显,如果到1945年完成了这个交通规划,那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如果还试图在东南亚挑衅,就让他们来试试!新中国在中南半岛的军事机动能力,将是现在的数十倍!
交通以外,大约有5亿美元,会用在东南亚的工业建设上,在东南亚开发矿山和建立更多的工业基地。西南大区,将全力支持东南亚,将现在的工业基础,充分复制和扩散到整个新国土地域。
剩余的7亿美元,将投入教育、移民和城乡建设等,力争尽快让东南亚新国土与国内水平接轨。
再有资本不足的,就要依靠地区自己的积累了。这也是必由之路,中央用这笔资金做成一个“第一推动力”,让整个区域的经济和各项事务运转起来,然后就是要让地方自己进步和发展。
新中国对东南亚的治理,犹如人推动一部沉重的重车,开头有点慢、有点累,但随着车轮开始转动,就开始不断加速,跑得越来越快。
一天一天地,东南亚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等到一五计划结束,二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世界会发现,东南亚,已经不是那个过去他们熟悉的东南亚。
历史的车轮,再次开始转动。
第219章中国派和准军事化时代?
1941年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思华与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以及计委和经委等的主要领导,展开了一场座谈会。
一些李思华前世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参与了这场座谈会,她熟知的,就有王亚楠、马赢初、吴大昆、赵兰平、左炯、顾谆、孙制方和薛幕乔等人。她内心感叹,这也算是集一时之“俊彦”,可惜其中不是所有人都会跟随党的脚步,有些人的屁股,还是会坐在他思想向往的那一方。
这些经济学家,注视着台上的年轻女子(李思华此时35岁,在1941年勉强还算年轻),他们的感触很复杂。除了薛幕乔这类属于党内的经济学家,其它人几乎没有接触过这位李总理,但她在经济学界中,当然是“大名鼎鼎”,甚至可以说是“泰山压顶”。从缅华、西华时代到新中国,这一位几乎是独立地一手建立和奠基了国家的经济体系、经济思想导向,没听说过她受到任何国内或者国际上哪位经济学家或者哪国经济体系的影响,她的独立性非常强。
她的几乎每一本著作,无论其论述有关于经济学多少,这些经济学家无不仔细拜读,因为人家人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其思想很容易会变成具体的制度、政策和指导性方针,从而对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予重大影响。
在这些经济学家的思想中,不是没有认为中共高层多数都是“土包子”,认为他们根本不懂经济的人,不过新中国2年多运行下来,已经很少有人会那么想,尤其是对李思华,她主导现成的经济运行结果就在那里,人家的理论和逻辑就在那里,你可以认为有瑕疵、有错误,但完全否认的话,只会被圈子里的其他人鄙视,高速稳定发展的国家经济和迅速改善的民生,是最好的证明。
这位李总理显然是懂西方经济学的,而且造诣很深。在她的著作中,非常熟练地应用和引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甚至超过了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引用。但很明显,她又是非常鄙薄西方经济学的,经常耻笑西方经济学者的谬误,以及理论背后不可告人的维护资本主义的思想逻辑。例如西方微观经济学最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就被她称为“对幼稚儿童的烟雾弹”,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学界著名的梗,甚至都已经传到国外去了。
而且她对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判断,现在甚至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学界,让他们感到狼狈,不能不为自己辩护,发表了很多对她的反驳文章,不过相信她的人也不少——按照李思华的看法,当代西方经济学已经变成了庸俗经济学,不是在试图揭示经济发展的实质规律,而是变成了主要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辩护,这样的核心本质,导致了学说的偏颇,对实际经济的指导价值,变得微乎其微。这让国内的这些经济学家们多数感到很痛快。
哪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不想自己的理论,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正向的影响呢?他们当然期望李思华能够重视他们的理论,他们也学习和努力理解李思华的经济思想,琢磨自己研究理论与她理论的异同。
会议开始,李思华先讲话,她的逻辑立即吸引了全体人员的注意,她实际上是在宣讲新中国对经济学和经济理论发展的根本逻辑和政策,非常重要!
李思华的讲话包括几个重点,是一整套严密推进的逻辑:
“我个人认为,经济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所谓严格,是指像物理学规律那样具备完全普适性的科学规律。经济学则完全不同,所有的“经济规律”实际上都依赖于设置严苛的假定前提,例如西方微观经济学的那些结论,实际上都需要在完全自由竞争的理想条件下才成立,而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完全自由竞争”这种条件的。”
“所以经济学是总结一个特定环境(即假设前提下)内的科学,不能超越,所以不是普适性的科学,也因此,经济学具备文明、国情和阶级三大属性,不考虑这些环境因素,单纯去研究所谓人类社会“普适性”的经济规律,没有意义,完全不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