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富裕是远远超过贫瘠的日本的,有些军官看到这些富裕的城市眼红,建议日本的移民,应该进驻这些城市,消化变成日本自己的实力!
但无论是杉山元,还是石原莞尔等人,都深知美国实力的可畏可怖,澳洲这些城市都在沿海,到时候是很难防御美国强大的海军和航空兵的。这些城市不是不可以利用,但无论如何,首要的还是建立起大分水岭的日本复兴基地,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在美国未来的大反攻中,坚持住这个新日本。
于是,日军的计划不变,移民中除了选择部分作为“维持队”,帮助日军维持澳洲城市的秩序,对付游击队的打击外。主要还是运进大分水岭,建设山区基地,尽快将在澳洲海岸掠夺的大部分财富和工业基础,都在大分水岭重建!
不仅是在澳洲掠夺的部分,很多日本的精华工厂,也将在未来半年左右的时间,海运澳洲,在大分水岭择地重建。
而移民到来后,就开始疯狂地建设大分水岭,石原莞尔计划将这个6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不仅建设大量的山洞和谷地工厂,用到处的隧道和山区小道联结,开垦所有可用的零碎耕地,从而形成一个空前的山区大阵地,各个节点之间要形成多维度的联结,彼此支援,整个日军100多万部队,以及大量的移民,都要变成山地战的专家!
空前的日本大移民,终于开始!原时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新时空这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第229章日本大移民和大分水岭基地
1942年的6月底,日军开始在澳洲疯狂地掠夺粮食。
每年5月底到6月,正是澳洲最重要的一类粮食——冬小麦的收获季节(除了冬小麦外,二类是大麦和燕麦),日军攻占澳洲的这个时刻,正巧可以得到大量的小麦,正好为日本大移民提供充足的食物。
此时澳洲冬小麦的年产量,大约是250百万蒲式耳(1蒲式耳等于27。216公斤)左右,即相当于680万吨或者说136亿斤。如果日军抢到了大部分的粮食,就能保证每个移民至少几百斤小麦的粮食,这足够他们食用一整年的。
更何况,澳洲大量饲养的牛和羊,更能提供大量的肉食,日本简直是“鸟枪换炮”了。这真的就是“澳洲跌倒,日本吃饱”。所以趁着季节抢粮,就成了日军首要的头等大事。
就在日军抢粮的同时,日本占领澳洲的消息,让除了中国以外,全世界的大国们,都目瞪口呆。
最受冲击的当然是美国和英国。
美国在对日宣战后,即开始筹划以澳洲为美军的反攻基地,但是万万没有想到,日军在偷袭珍珠港开启太平洋战争后,从3月初到初6月底,短短4个月,不仅占领了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还击败了号称近“百万”的澳大利亚军队,占领了澳大利亚!
这就使得美军在太平洋上,完全缺乏大型的前进基地,最近的主要基地,就变成了夏威夷这个群岛。这意味着美军接下来打击日军的物资乃至人员,几乎全部要通过万里迢迢的海运,单单是成本之高,就让美军高层们感到非常棘手。
本来有澳大利亚在手,至少粮食和肉食,是不用大量运输的,而且澳洲有工业基础,很多弹药补给、舰船和飞机维修等等,都可以在澳洲进行,但现在都不可能了,这简直是太糟糕了。
但是绝不能让日本在澳洲站稳脚跟,要是给了日本几年时间,让日本彻底消化了澳洲的工业,以澳洲丰富的铁矿和煤矿,结合荷属东印度的油气,日本的造船,不就跟美国一样了?那不就意味着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霸权,至少去掉了一半?
绝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再困难也要打!美国对打垮日本的重视度,空前上升,此前先重点欧洲战场,在顾及欧洲战场的前提下,再以次要资源和军队来对付日军的构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不得不采取两个战场“均衡对待”的立场,虽然不可能将重心从欧洲转到太平洋,但对日本的军事战备资源,也开始以比以前大得多的比例,向太平洋倾斜。
美国高层有了定论,对于在太平洋和澳大利亚上肆虐的日本,越晚打垮它,就需要付出越多的代价。
然而军事准备是需要时间的,美国其实不太可能从大西洋转移多少海军兵力过来,那会引起盟国的激烈反应,一个萝卜一个坑,大西洋的海军都是有重要用途的,对于德国人一点都不能放松。
没有办法放松啊,由于相比原时空美国推迟了4个月加入盟国,苏联的坑就比较大,缺乏原料的他们虽然
在1941年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但在眼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非常艰难,德军一向弱势的情报,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变得精准了起来,苏军有两个集团军招致了重大损失,使得斯大林格勒被围攻的态势没有丝毫改变。
英国的态势也不利,1942年5月26日,在北非战场,隆美尔调集3个德军师和2个意大利师,击溃了英军南线的2个旅,打到英军第7装甲师师部,俘虏英军将领梅塞。6月13日,隆美尔的德军又一次逼近托布鲁克,防守托布鲁克的英军于1942年6月21日投降。
所以美军在大西洋一点都不能松懈,这个时候怎么可能从大西洋大量抽调兵力呢?
只能是依靠军工生产“胜利计划”的产能,按照目前的计划,至少还要4个月,美军才能组织起包括10艘航母在内的新的大舰队,目前日海军在太平洋有10艘重型航母,而美海军已经失去了可靠的基地,舰队的实力不强的话,过去送菜吗?
过去的4个月,美国刚刚将工业从民用转向军工,确实产能开始爆增,但总是需要足够的时间的。能够在被日海军消灭后7个月就重建舰队,天下仅此一家,而且这还是初期,按照胜利计划,今后每个月都能生产2~3艘航母。
最后美海军定下了新计划,那就是3个月后即10月初,派出新的太平洋舰队,如果还未能达到足够匹敌日海军的实力,那就边打边补充。美国可不相信日本人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在澳大利亚玩出花来,无非就是将防御阵地修筑得更坚实。但当初澳洲防备日本时的弱点——海岸线过长,随处可以登陆,也是未来日本防御美军的同样弱点。
占领澳洲,日本举国狂欢,这几年来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失去的锐气,仿佛又回来了。只有少数的高层例如石原等人,才知道这口气有多么虚弱。
山本非常着急,从4月起,就不断催促日本内阁准备好第一批移民,并建立好不断移民的机制,他深知以美国的实力,重建大舰队的时间会很短,日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
日本内阁此时对于大计划的态度是空前一致的,旧官僚们也没有在这个事情上拖延,关系日本国运,每个家伙都是重视的,只是那种旧机构自身的“自然拖沓”而已。
日本工商大臣岸信介,在组织移民上起到了重大作用,作为当初的“满洲五大臣”中负责实业和工商的人物,他长期积累了“统治经济”的经验,说到底,其实就是日本特色的计划经济、强制经济。因此按照他的那一套,以及在他手下当初东北殖民机构的那些熟悉统治经济的官员,使得他部门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其它部门,以至于后来首相近卫干脆任命他担任移民总负责人,授权协调和调动日本本土的资源,并联络财界。
在岸信介出任负责人后,日本移民的组织、条理和速度确实开始迅速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7月15日,第一批移民超过400万人,就从日本本土出发,大约20~25天一轮,总的移民计划是疯狂的4000万人!计划在7个月内完成。这个计划,完全是按照山本五十六承诺的“一年”海运安全时间来倒推的,这就是计划经济的特点。
这个计划,其实就是将日本分为两个,旧日本留下不到3000万人,一旦未来日本失败,是争取其民族存续,是“乞活”;而派到澳洲的4000万人,则是争取日本转换国基重生的“新日本”,是“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