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50章(第2页)

第150章(第2页)

李思华的这一番话,犹如石破天惊,场内同志们压抑不住,各种情绪都有,议论纷纷。周恩来等几个曾经留学日本的同志欲言又止,他们心有不忍,想劝阻,可是他们也知道,李总理的这个计划,肯定会得到大多数同志的坚决支持。这是彻底的一劳永逸,彻底地解决了日本对中华造成的千年威胁,没有道理不如此努力。

毛泽东内心很激动,他站起来走了几步,心想,这样的话,未来新中国就构成了沿海的三个战略方向,北方的日本,中部的台湾,和南部的柔佛新加坡以及天南省,来应对美国从太平洋、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这几个地域对新中国的军事压力。而最妙的是,每个方向,我们都能发挥一定的“以陆制海”的战略,保护了最关键的产业区域,通过强大的空军、导弹和原子弹,来弥补几十年内海军的不足。

对于消化日本,同志们也有着充分的信心,这不是刚建国的时候,而是已经进入了建国后的第7年,一五计划已经进入尾声,不仅是国力大增,更重要的是,国家各地域的基础已经稳固,东南亚和东北大区的大移民已经接近尾声,今年可以全部完成,而基本各地区都做到汉人:非汉人6:1的人口比例,而在国卫部队+民兵组织+警察体系的三重结构下,各地的治安现在非常稳定,大量的非汉人,正在习惯于从心理上完全接受自己是中国公民和国民的身份,早年的“民族差别”,正在变成遥远的记忆。

因此,消化2700万人口,不,实际上是1700万人口的日本本土,同志们并不觉得为难。那1000万日本老人,可以就让他们在日本终老,等待他们老死,除了惩罚一些当年参与侵略的老人。至于其它人,按照李总理的分析,到时可能只有1200万左右,因为300万可能被炸死,而占领后的清洗,也许还会枪毙100万帝国主义分子。

周恩来叹了口气,他想到,李思华一直主张“以血报血仇,有仇今世报。”决不妥协、绝不放弃、绝不宽恕,日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她这样的策略下,整个日本的国家和民族,都要不存在了,这正是最高层次最彻底的报仇雪恨。而中国这样,就真正一统了东亚,不是所谓的东亚霸主了,而是中国就是东亚。

想起十年前才初遇李思华,周恩来不由得一阵恍惚,谁能想到,仅仅十年时间,就走到了这个份上?天翻地覆呀!

李思华这个“疯狂”的想法,立即得到了毛泽东和大多数同志们的支持。毛泽东现在信心非常强,他最近仔细地研究了原子弹,对于李思华所说的“核威慑战略”非常感兴趣,多次与李思华探讨,让她觉得毛泽东一定会成为未来世界最精于核威慑的大国领袖的。

决议通过后,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迅速修改了战略,而对于日本筑紫和北海道的攻势,也就有条不紊地全面展开了。

这个时候的日本本土,则是愁云惨雾。很多人都后悔当初选择澳洲战略,包括裕仁在内,但是吃后悔药也来不及了,本来存在的向美国投降的选项,现在完全不存在,他们可是很清楚在澳洲和新西兰发生的事情,两国1000万人,在日军的屠杀和奴役下,死掉了超过400万人,而苟活的白畜,更是生不如死,都做到这个份上了,如何妥协?完全没有机会了。至于向中国投降,现在没有人那么想,两国之间血仇太深,他们根本不敢想,中国或许会放过底层的平民,但是他们这些得益于当初侵略中国的贵族和上层?做梦吧。

澳洲的新日本能不能生存下去,他们已经完全交了出去,而且现在交通已经完全中断,根本也不可能干预了,只能是祈祷天照大神,能够庇佑他的子民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本土的防御。

在中美联合战略轰炸下,日本本土的多数城市,都已经崩坏,就算是东京,还能使用的建筑,也不到原来的14,广大的国民,只能是到处搭建棚屋,艰苦地住着。

幸好当初从澳洲和新西兰,运回了一些粮食,这使得日本本土到今天,还可以勉强维持生存。但是这样持续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日本本土的收成,在现在这样的打击下势必大量缩减,粮食是一定会发生危机的。

关键还是军事上抵御不住了,北海道和九州岛,眼看着就要失去,杉山元们发现,他们以为的“七千万决死”,其实在现代条件下没有太大用处,没有经过军事训练、又缺乏武器的日本人,打不起游击战,更打不起阻击战,中国的人力规模远在日本人之上,在占领城市后,他们就有大量的国卫部队和民兵进驻,然后就是整理城市秩序和乡村剿匪,一个山头接一个山头,每占领一个,都会留下足以防御的部队,这样的人力规模,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这哪里是日本的本土,在中国的人力下,要变成中国的本土了!

但是又能怎样呢?御前合议下来,暂时还是只有这样的层层防御,没有人能想得出新的有效战略。先抵御一天算一天吧,大家都悲观地想着。整个日本的终末,开始变得死气沉沉。

第237章李思华的三重奏大国狂想曲

随着整体地缘战略的接近完成,对原来国家策略和计划的种种调整,也开始进入最后确定的阶段,尤其是二五计划,显然必须根据新的国家疆域和未来国际形势,而进行较大的修改。

2月的一天,在国务院召开了包括财政部、国家计委、经委、民委都在内的沟通会,这个会实际上是讨论新中国的基础建设和科技产业的顶层规划。

李思华微笑着走进大会议室,这个会议室可以容纳数百人,今天参加的高级干部很多,会后还要分组讨论各种细节的问题。

李思华先做了她精心准备的主题发言,这个发言让与会的同志们大吃一惊,后来被称为“李思华的三重奏大国狂想曲”,很多人当时确实将李思华提到的一些数字,当成了狂想,甚至部分内容流传到国外去也是一样,被很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认为是完全不可能的,的是十足的狂想。不过在几十年之后,很多人开始敬畏地注视到,这些数字上的“狂想”,开始逐一变成了现实——新中国年复一年的建设和发展,让过去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展现了社会主义大国无比的生命力!

很多同志,以后一直清晰地记着这一次新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发言。李思华先向同志们拜了早年,然后开始阐述:

“同志们,新中国的疆域超过了1600万平方公里,而我国的人口,也将超到6亿人,我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庞大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管理,都是非常复杂的。”

“经过一五计划,同志们对于大国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如何发展,应该说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我们还需要从顶层设计上,确定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主线,以主线带动整个经济系统,我们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何定义经济发展的主线呢?我个人以为,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先说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另一个是科技和产业发展。”

“大家都对基础设施建设非常熟悉了。我们很容易理解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大家都听说过唐代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当时只有皇帝有这个能力让人用快马,将荔枝从遥远的南方在荔枝腐坏之前将之送到长安,只有少数贵族能够享受。但今天如果我们完成了铁路或者公路建设,就能够快速运输,让全国人民都享受到荔枝的美味,而荔枝的产地,也就能形成一个庞大的生产产业。再比如,现在有了通讯电话,大家在千里之外都可以方便地联系,很多事情就可以迅速地解决,而不是传个信,都要等上几个月。”

“但是我想大家,对于中国需要建设到何等规模的基础设施,恐怕还没有太多的认知,即使是中央计委,也只是根据各地统计的需求,然后按照国家的财政能力进行安排,但对于全国未来的整体规划,还缺乏完全的认识。”

说到这里,计委和其它部门的人员都不由得点头,确实是这样。李思华继续说道: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基础设施建设,我这里主要以交通建设为例,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需要建设多少里程的铁路?”

台下议论纷纷,很多人参考当年孙某人的“二十万公里铁路论”,现在国土扩大了,应该算四十万公里了吧?听到很多同志报出来的不同数字,李思华摇了摇头,说道:“按照我的看法,最终恐怕要修140万公里以上的铁路。”

台下一下子安静了,大家都被这个数字惊呆了。李思华平静地说道:

“让我们先比较一下,德国是30多万平方公里,有3。6万公里轨道,大约是10平方公里就有1公里轨道。美国是953万平方公里领土,最高的时候有60万公里的铁路,现在还有30多万公里,他们是用公路逐渐替代铁路,由于美国有一些地方,例如阿拉斯加和西部沙漠不需要铁路,去掉后,其有经济性的国土,核心虽然是400万平方公里,但整体经济区可以说是600万平方公里,因为有些地方人少但很重要,所以美国的数字,最高的时候其实与德国一样,都是10平方公里,就有1公里铁路。”

“这就是发达国家的真相。大家不要以为新中国很强大了,我们强大现在靠的是庞大的体量,在底子上尤其是人均上还差得很远。”

“按照他们的数据,考虑我们有经济需要的地方有1300万平方公里,似乎我们要修130万平方公里。不过由于公路和汽车运输的迅速发展,像美国这样的大国,正在迅速转向公路运输,因此他们的铁路不断减少,我预计未来美国可能只会保留20多万公里的铁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