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55章(第3页)

第155章(第3页)

李思华说道:“呵呵,你关键的回答就是就这5个字,市场太小了。”

“所有现在的东北大区与以前的东北相比,核心的变化就是市场的扩大和通过移民的人口规模扩大,当扩大到我定义的世界级大市场规模的时候,对于产业或者其它方面,究竟有什么影响呢?”

这个问题把赵云腾噎住了,他陷入了沉思,李思华看着他微笑了一下,没有直接回答。

他一拍大腿,不由得大声说道:“我明白了,这是从单边的虹吸变成了双向的交流。”他的大嗓门惊动了近处的经济学家们,大家的视线投注过来,赵云腾反应过来,不由得有点不好意思。

李思华让他仔细说说。

赵云腾说:“如果是以前的东北疆域,那么它就是个东部大市场的附庸小市场,必然被东部大市场所虹吸,东北的人才、产业、资源,实际上主要都是为东部服务的,自身则难以形成有吸引力的大市场,让产业在此沉淀下来。其实西南也是一样,如果只有云贵川的话,那疆域不过110多万平方公里,不过人口条件要比东北好,我明白了……”

他在这里想明白的,是前世中央在2015年以后对重庆、成都等的重点开发,这是发展西南市场,当时西南有差不过2亿多人,作为次级市场的潜力,远比东北(不到1。3亿人)大。当然,此时就不方便说了。

他们的对话已经惊动了经济学家们,顾谆、孙制方和薛幕乔都走近了,安静地听着。看着一堆学界“大佬”,赵云腾有点怯场,不敢继续说了,李思华则招呼几人坐下,然后对赵云腾说道:

“你说的大致是没错的,但低估了双向大市场的影响力,最根本的,是提升了各方面的长期效率。”

“如果我们只有原来民国基本能控制的9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那么会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呢?中国就将只有东部一个大市场,而东北和西南,只能成为这个大市场的2个附庸市场,加之一起最多算1。5个大市场。你说的虹吸效应是一定存在的,更重要的,则是降低了产业发展的效率。”

“以基建而论,现在我们在大量地修筑东北大区到东部大区的铁路、公路、通讯和空运水运。如果我们只有900多万平方公里,以及东北只有5千万人,有能力当然也会这样做,但是产生的经济效率,相比此时的双向大市场,就要低很多。因为物流和人流的交流规模,是有很大的落差的。”

“同样一条铁路,沟通双向大市场,这条铁路的使用率必然更高,因为物流和人流的规模,自然远远胜过单向从东部向东北的虹吸。这就意味着,双向大市场条件下,基建投资的经济效率更高,在基建基础上创造的交易效率也更高,同时带来平均成本的下降。”

“除了基建,看一下产业,一个全国性的大项目,原来布局,如果是期初选择全国20个重点城市,那么无疑东部会占了主要的,其余在东北能够布局一个大连,在西南能够布局一个成都加一个重庆,就不错了。现在呢?很可能首先布局,就要30个城市,东北10个、东部10个、西南10个,因为这是三个规模和发展空间类似的世界级大市场,一个也不能放过,是必须均衡发展的。”

经济学家们都注意地听着,李总理的视角很特别、很独特。

“除了基建和产业,你还可以找到别的角度来分析,都可以发现,在同等的治理水平下,双向大市场的经济效率,肯定胜过单一大市场。这种效率年复一年地积累下来,成长就非常可观。”

“新中国现在经济上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我们有正在发展的三个世界级大市场,而如果是民国的疆域基础,那我们最多形成一个半,东部算一个,西南和东北加起来算半个,所以现在就是双倍的体量,经济的两个中国体量。”

“我们因此可以发现,新中国在经济上就变成了两个中国,一对一的补血和增加效率。而且这并不是规模上两倍的增加,而可能是几何级的增长。如果同等治理水平下,以旧民国疆域为基础可以增长一倍的话,以新中国疆域为基础,就可能增长两倍。时间越长,效率增量越明显。”

“按照我的估计,三个大市场均衡发展带来的,将是每年国家GDP多增长2%到3%,这是非常可观的!如果持续30年,就意味着经济总量多增长一倍,这是巨大的大国竞争优势!这就是三个大市场背后蕴含的奥秘!”

“在新条件下,国家投资包括私人投资,很大程度上投资效率都要高于旧条件,这种效率差异,一点又一点地积累起来,可不得了。”

李思华隐藏的对赵云腾的提示,正是对比前世时改革开发后,中国狂暴增长的约30年,当时平均增长速度大致接近10%,而如果有着三个大市场的话,恐怕至少每年增长会提升到12%到13%,30年下来,总量就会多一倍,这将是国力上多大的差别!

所以新时空经济的发展优势,相对前世真的是太大了,这还是仅仅考虑市场需求拉动的因素,还没有考虑资源储备总量的巨大增长等其它因素,使得前世的“资源约束”,少了非常多。

这也让李思华一直深感责任重大,那么好的条件,如果做得还不如前世,那简直是对民族犯罪。

李思华的这一番“奇谈怪论”,可把经济学家们听傻了,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人从这样的角度分析经济,这肯定不是什么“正统经济学”,但你别说,细细想象,这番逻辑也是很坚实的,用来解释新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却很让人信服。薛幕乔由此想到李总理一直在说的独立的“中国经济学”,暗暗点了一下头。

李思华又问赵云腾:“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东北的城市群,相对东部的城市群有什么特点?”

赵云腾又仔细想了想:“东北原来除了几个大城市,因为人口总规模比较小,所以以前的城市人口比较少。现在的城市,大部分都是随着移民新发展的。而东部的城市,大多数都有历史根基,源远流长,人口密集,大多数以旧城改造和发展为主。”

李思华不置可否,又问他:“东北这些随着移民而发展的新城市,又体现了什么特点呢?”

这可把赵云腾问住了,他根本没有研究这么深,只好承认自己不知道。

李思华转向几位经济学家,说道:

“当初东北大区新城市的发展,我是让计委,尝试性地贯彻了“标准化城市”的意图,东北这些新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层级设置,都是基本标准化的。”

经济学家们都仔细听着,薛幕乔是知道这件事的,不过其它几位对此就很陌生。李思华继续说道:

“从国家顶层的角度,可以发现,那些大城市、中心城市,其实无需国家再投入很大的资源,他们本身就有巨大的资源汇聚能力,来发展自己。例如沪苏市,需要中央重点投入吗?不需要。无数的央企,甚至是民间资本,现在开始还有海外资本,他们的很多项目,需要投资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沪苏市或者类似的平津市等大城市,这是因为大城市人才和配套等方面的优势。这样的大城市或者说中心城市,除了几个直辖市以外,很多省份的省城,至少在其省境内,也具备同样的优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