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们是个疆域极其广阔的超巨型国家,城市也需要一定的平衡。这就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普通城市如何发展?如果普通城市太小,就会易于被虹吸,很难形成相对独立的地方经济体,所以普通城市也必须有人口的规模性。而这些普通城市,还必须相对地均衡分布,每个城市能为国家经营一大片的国土疆域。整体上使得国家能够保持比较均衡的共同发展,而不是变成了几个超大型的大城市经济体,那样的弊端太大了。”
“所以当时我和计委的同志,设计了这种标准化的城市。主要是以未来20亿人口规模,全国地级城市接近600个,中心大城市80个,占掉6。5亿人,大致占人口13。其余13。5亿人生活在普通城市,注意,这个设定的每个城市都是包括附属农村乡寨的。”
“这样普通城市设计为300万人口规模左右,13。5亿人就是约450个城市,届时必然有些新城市在发展,所以算480个普通城市。”
“每个普通城市的疆域和人口是如何层级分布呢?预计每个普通城市平均要为国发展国土2万平方公里,当然这是不均衡的,江苏这样的省一个市有1万平方公里就很多了,但是大西北,可能一个市就要5万平方公里以上。”
“普通城市300万人,一半的乡寨人口150万即300个乡寨,分布在这2万平方公里之中。一个乡寨20平方公里,300个就是6000平方公里,大致就是2万的30%,即覆盖了耕地的总面积。”
“其余的150万人,一个小中心城市100万人,5个片区城镇(县)各10万人。这构成的是市、县、乡寨3级体系,相比原来市、县、镇、乡,实际上是用乡寨直接整合镇和乡的功能,省去了一个层级。”
“在这个考虑中,一个100万人的小中心城市,就有足够的人口规模形成比较完善的地方经济体,有了100万人,才撑得起规模性的制造业,各种城市商业和城市服务业,甚至发展某种科技业,100万人规模,才能提供各方面的人才,也才能建构吸引人才就业的商业和消费环境。”
“而每个县域10万人,除了每个县作为约30个乡寨的商贸物流中心外,更重要的,就是这个10万人就是为了发展县域的特色经济的。有了10万人,县域就可以发展一个或几个特色产业,这样的特色产业,应该以乡寨产出或资源为基础,长线稳固发展。”
“经委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搜集全国和全球的资料,编撰了《特色产业发展指南》一书,厚厚的几大本,已经下发到每一个城市和县域,包括乡寨。里面的内容,首先是方法论,讨论了各种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路径、产业链、投资等;其次就是搜集了全球上万种的可以具备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提供我国的县域学习参考。二五计划开始,特色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对县域经济干部考核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回国头来看东北大区,因为原来它地广人稀,所以它是最彻底地实行标准化城市的大区,当然同时西南大区也是大量地在执行标准化城市,东部大区相对少一些,因为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城市足够多。”
“实际上,现在我们发展中心化大城市,也开始运用标准化城市的原则。大家知道,我们要求大城市绿植比1:5以上,实际上就是在发展分布式片区型城市,两个片区之间要求有一定的绿植区隔,用轻轨等联结。其实每个片区,就是一个标准化城市。例如沪苏市未来有3000万人,那么我们希望它至少有10~12个片区,每个片区不到300万人,片区的中间,又有片区中心区、片区卫星镇和乡寨三级。这样的话,我们就将中心大城市与普通城市一起,整理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所以我们推动的,是以标准化城市为中国城市的基本型,中心化大城市就是若干个标准化城市的近距离组合。这样的话,如果未来我们有20亿人口,那中国其实就是不到700个标准化城市,每个城市约2万平方公里,全部就是1400万平方公里,正好管理到除了青藏荒漠以外的所有国土。”
“当然,这只是个基本型。例如海岛,肯定要变型,一些地方是不满足建设基本型标准化城市的基础条件的。”
在她讲述的时候,车厢里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走近了聆听,而李思华的论述也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顾谆笑着对李思华说:“李总理,我发现您谈经济有一个特点。”
李思华呵呵一笑:“什么特点呢?”
顾谆说:“李总理永远是用数字数据来推演和计算,是量化的经济学。不像其它很多经济学家,主要是定性地讨论、逻辑地推演。不过西方现在也在兴起计量经济学,讲究用数学来研究经济,不知道和李总理的思路是否是类似的。”
李思华赞许地点头,说:“如果只是研究经济的部分理论,没有数学可能也行。但是如果要在实践中推行经济学,那没有数学就完全没有可能。说白了,就是要建模,用数学工具来推演一个实施的模型。不过我并不精通高等数学,所以主要是用常识来推演和计算。”
“西方那种,主要引进了很多高深的数学工具,帮助是有的,但也不能神话,实际上,他们很多使用的数学推演,又是老毛病,一大堆不可能实现的假设前提,不但是设置经济上的前提,在数学应用上还要再加一重前提,所以实用性很差。”
这一场谈话,对很多经济学家非常有启发,一些人未来研究中国经济的方法论,甚至都有了改变,加速了中国经济学的自身发展和定型。
对于赵云腾而言,启发是巨大的,原来经济的推演也这么有趣和重要,他意识到,实际上刚才李思华叙述的,就像是军事上的“兵棋推演”,是战略和战术规划和计划上重要的手段。大多数行业的顶层管理都是相通的,经济和军事就是如此。他对此的认知,变得更为清晰。
第246章从国产替代到自主研发
太难了,内心沮丧,陈振华一屁股坐在地上,压气机还是喘振,这已经是第63次试验了,改进了那么多回,还是不达标,这让他有点灰心。
他的同伴们也都坐到了地上,满脸的疲惫。德国高级工程师巴泽尔也一样,大家都有点灰头土脸。他冷静了下来,招呼大家去休息。
他负责的小组是中航动力喷气发动机研制的技术小组之一,正在攻克编号为涡喷-5型发动机的压气机喘振的问题。
中航动力的喷气发动机技术,从德国亨克尔He280时就开始引进和仿制研究(1940年),然后重点引进和跟踪了德国Me262战斗轰炸机的Jumo-004涡喷发动机(1942年),包括其后德国对这款涡喷发动机的技术改进,最后则是根据中美协议获得的美国F-80的J33喷气发动机(1945年)。
在前期,主要是模仿和掌握制造和材料科技,培养航发人才团队。在1945年以前,毫无疑问还是以活塞发动机的螺旋桨战机为主。但是接近战末,对喷气式发动机的需求和压力就开始上来了。
从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就是从国产替代到自主研发的过程。
现在国内的航空系统,小批量地生产一种对美国F-80的模仿机型,命名为歼4(J-4),而真正的五十年代目标机型“五一代”(战斗机J-5,轰炸机H-5,战斗轰炸机JH-5,运输机Y-5,强击机Q-5),则是在过去十年对德、美航空科技消化基础上,对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第一次大考,因为这些飞机要求的就是自主研发。
陈振华小组参与的涡喷发动机,就是计划适配目标战斗机J-5的。的而且在他们研发涡喷发动机的同时,有其它的小组在不断地参考他们的成果,开始预研涡轮风扇发动机,即下一代的高效动力系统涡扇发动机WS-6型。
J-5的技术指标,基本上是瞄准了苏联研发中的米格15和美国F-84,作为后掠翼飞机,发动机的推力要求达到27千牛,推重比0。57以上。
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步步歇。当完全依靠自己设计研制先进喷气战斗机的时候,最大的体会是比起仿造来不知道复杂了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