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尼泊尔人中选拔了数千人,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并协助组建了尼泊尔共产党,今天就是尼G的成立大会。这些党员将构成“尼泊尔人民解放军”的核心组织,领导这只军队推翻王国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对于尼泊尔,中国是愿意给予补贴,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的。因为在新时空,它的战略位置太重要,而且是藏南省稳定发展的屏障。
按照中国现在对“大山南地区”的总体地缘和政治战略,尼泊尔就是这个战略的核心。
所谓大山南地区,其实就是西藏与印度次大陆碰撞形成的过渡地带,从西藏4000米的高坡跌到印度次大陆的几百米海拔,这是近4000米的地理落差,两者的过渡地带,就形成了一个海拔高度不断下降的山区。控制这个山区,就形成了对印度次大陆的居高临下的巨大战略优势。
原时空这个地区都被印度控制,反过来就对我们的西藏等地制造边境摩擦。而这个地区很多地方其实原来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的地域。在新时空,自然不能让这种情况再发生。1947年印度处于英国主导下的英巴分治各自建国的大混乱时期,而英国既然放弃对印度的统治,自然也就不会在“大山南地区”再投入大的力量,这个时候正好是中国控制这个领域最好的时机。
不过这些地区宗教复杂,中国并不愿意将之全部纳入国土。例如尼泊尔,古代是个佛国,其实当下已经70%的人口都是印度教。所以策略就变成协助这些地区,建立友好的社会主义国家,让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影响能够深入,从而利用这一地区来影响大印度。
从新中国的顶层设计来说,是乐见印度最后社会主义化的,但当然不是印度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主义化,那就是翻版的中苏关系了。最理想的是以新中国为中心的,碎片化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不过新中国至少第一步,是不会考虑去推动如此规模的印度社会主义化的。当午之急,就是大山南地区。
这个地域,从东向西,从藏南开始,经过尼泊尔,到北阿肯德,再到喜马偕尔。而从喜马偕尔再向西,就进入了克什米尔,又和中国新疆这里的阿克塞欣和拉达克地区接上了。大体上,这就是围着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环形地区。
所以新中国的战略,就是从尼泊尔开始,从东向西横扫,在尼泊尔、阿肯德、喜马偕尔这里扶持3个小型社会主义国家,目前除了尼G,阿G和喜G都已成立,都是一模一样的模式,一个共产党+一只人民解放军,然后配上新中国的若干军事顾问和政治顾问。
三个小国中,尼泊尔最大也最重要,看看地图就很清楚,它有14。7万平方公里,当下人口大约是600~700万。关键是它正对着印度北部的大片领土,易于影响印度局势。北阿肯德(原印度北方邦的一部分)和喜马偕尔大约都是5万平方公里出头,人口100多万。其中喜马偕尔一直被称为全球“雅利安人”的家园,在全世界其实很有影响。
在政治和军事攻势开始的同时,经济的布局也已经开始。
一条高等级公路开始修筑,从藏南开始,准备横穿尼泊尔,再横穿被北阿肯德和喜马偕尔,未来将接入克什米尔,与拉达克的公路连接,相当于构筑了一条“半山环喜马拉雅战略公路”,将这些地区,与中国的藏南和新疆两个方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交通便利的环。
预计五六十年代,还会修筑一条环山铁路,这样就能彻底将这些小国纳入中国的经济圈。
尼泊尔的情况相对困难一些,而喜马偕尔和阿肯德这两个小国,其实经济上解决问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能出产苹果和大量药材,而且水利丰富,人口又很稀少。
在上述第一步的基础上,再对印度的旁遮普邦、比哈尔邦、北方邦施加影响。旁遮普有一大半在巴基斯坦,而且多数是锡克人,与印度天然就有分离主义的倾向。而比哈尔邦则是印度所谓婆罗门上层,与贱民矛盾最大的地区,政治上可利用的地方很多。
在上述的布局后,按照李思华自己的想法,这一世应该见不到新德里这个前世印度的首都。因为任何一个理性的印度领袖,都不会在如此危险的地区建都了,印度的政治中心,必然会向南。
原时空印度立都新德里,主要是为了控制北方邦和中央邦这两个大邦,有了它们,就有了印度的基本盘,例如北方邦只有24万平方公里,可是人口在2018年却高达2。3亿人,是印度的中心。
按照李思华的计划,让印度政治向南,就能够更方便地将旁遮普省从印度拆出来,让之合并入巴基斯坦。原时空巴属的旁遮普(20万平方公里),就是巴基斯坦的经济核心,有1亿人,其80%的粮食,90%的纸张、75%的化肥、70%的食糖、40%的水泥,都是由旁遮普省生产。其实巴基斯坦主要就是旁遮普,而如果将印属的旁遮普(5万平方公里)纳入巴基斯坦,那么巴基斯坦的实力就会增长,更有力量对抗印度。
这样一连串的地雷埋下去,李思华可不相信印度还能像前世那样吆五喝六,他们能保持国家的勉强统一就不错了,其北方必然持续震荡难以平静。
超过100万的日本“劳动改造”劳工,已经集中到了藏南尼泊尔边境,开始对藏尼公路进行修筑。他们也有了新的希望——如果认真改造,将选拔进入这三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队伍或者军队,对抗印度对这些国家的殖民主义,并成为这些国家的国民。很多早已成为行尸走肉的日本人,因此眼睛里又有了光彩。这也是李思华的主意,一旦彻底征服了日本人,他们就会成为最好的猎狗。
第251章内三市,外三国
1947年1月的一天,华京国务院。
苏琪南走进会客室,就看到了李思华微笑地走上前,他心情激动,伸开双手,李思华微微一愣,然后微笑着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苏琪南早已不是二十年前即1927年,她刚刚认识的那个年轻单纯的热血青年了,20年的革命生涯,十多个各种岗位和职位的地方政治、经济和其它方面的工作历练,早就让他成为了一名老练、冷静和出色的革命者。
不过随着地位的升高,他又一直在地方工作,让他见到李思华的机会,反而变得越来越少,所以看到李思华,他很激动,她是他革命生涯的贵人,也是一路指点他无畏前行的指路人。
苏琪南现在是东北大区管委会的主任,负责东北大区这个“世界级大市场”的建设开发和总体管理,他和饶书时,可谓是当下全国最重要的2位地方领导人。全国只有东北大区和中南半岛,设置了这样行政上的大区域管理机构。在东部大区,只有党组织有超越省级机构的,例如华南、华北等党组织的分局,像陶筑同志,就是华南分局的书记。
他是来向中央汇报东北大区的工作情况的,尤其是大移民的情况,经过差不多5年的大移民,东北大区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5亿人,除了原来有基础的20多个城市外,新建设的其它20多个城市,都在蓬勃发展。且由于平原为主的地理优势,交通的建设进展很快,包括基础的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以及水运网这四网,可以说已经是四通八达,初步具备了世界级大市场的发展基础。
李思华仔细听着苏琪南的汇报,心中感叹,琪南真的已经是一个非常出色和成熟的熟革命家了,意志坚强、思维缜密,又不乏决断力和手腕,绝不比前世的那些著名领导人逊色。在她亲自挖掘的人才中,宋长彩、苏琪南以及姚斌这三人,可谓是最出色的政治家,在她看来,一点都不比陈云、邓小平他们差。
这三人各有特点。宋长彩擅长团结同志,待人有类似周恩来之风,风度俨然,对人很有感染力。处理复杂问题井井有条,缜密周到,而且非常有国际观,自身又热爱学习,在世界经济和金融问题上都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大专家。姚斌在做事周到上,还要强过宋,可谓是百密而无一疏,而且主意多而正,在党内早有“小诸葛”之称。
苏琪南的特点,则是大刀阔斧,做事的风格凌厉果断,不畏艰难,不怕犯错误,胆子大,不过他的路子并不野,也是原则性很强的一个人。由于他做事的风格有点像李思华,在党内有些人私下的议论中,常有人把他戏称为“小李思华”。
听完苏琪南的汇报,李思华说道:
“东北大区的建设,你可不能只是向内看,一定要注意与全国经济的接轨,还要开始向海外看,看海外的市场和资源。每个世界级的大市场真正成就,至少必须有局部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