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人则是不敢响了,这是何等严重的政治事件!自己的抱怨,找组织要说法,会不会因此变成一场政治风暴的打击对象?
所以很奇异地,整个授勋和相关政策顺利地推行了下去。
对于某些人,影响还是很大的。除了5军军部完全被撤销以外。一些前期跳得比较凶的人,几乎都被排斥出了军队的指挥体系。原来各部领导层对于这些人的抱怨,只当成是比较小心眼的发牢骚,但现在的性质就不一样了,没有人敢用这样的“牢骚干部”,不但是对这些人的政治可靠性有了怀疑,也认为会给自身埋下政治地雷。
随后,伴随着大裁军,政治思想工作开始大力地加强,“党指挥枪”被反复强调和教育。
按照毛泽东与李思华的讨论,目前对于军队体系,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军官待遇体系,以中国的生活水平来看,算是比较丰厚的,大多数军官应该是基本满意的。所以少数人的抱怨,其实整体上小泥鳅翻不起巨浪。
李思华曾经对毛泽东感叹:“我并不担心什么山头主义,时代已经不一样了,经过教育的子弟兵慢慢现代化,他们的忠诚不可能再属于某一个个体,而是国家和民族。”
“我真正担心的是,长期而言,解放军还能否保持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人民的忠诚。随着科技的发展,正规部队是必然越来越职业化、专业化的,未来的军队,实际上是一群职业技术人员,是一群知识分子。必须保证他们来自人民、忠诚人民。”
“所以我们的10%人口民兵组织与流动民兵制度,我越来越觉得要长期地坚持下去,必须列入国家的宪法,予以最根本的保障。民兵的实质,就是将底层人民中最积极最先进的一部分人挑选出来、组织起来,以有组织的形式和力量,来维持人民的利益,保证党员、军人和干部的主体,出自这一根本组织。民兵绝不能被削弱,削弱它,其实就是在削弱底层人民的力量,削弱党的力量。”
“我还建议,任何未来要加入公职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必须拥有流动民兵至少2年以上的历练,例如大学生要考公务员,那么先去当2年流动民兵。如果这点苦都不愿意吃,没有深入中国基层的经历,公职人员不能录用。相对于正确的思想,知识是次要的。由此形成的财政负担,我认为是值得的。”
这是李思华最近升级的思想。党政军公教,这些职位必须掌握在拥有革命进步思想信仰的人手中,不能只是看个人能力、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在当前比较好的方法,就是下基层历练和调查研究,有这个基础再谈入职不迟。
流动民兵(实质是长期下基层)加上四流工程,这就是筛选合格党员和公职人员的一道道栅栏,本质就是看一个人能不能深入和加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以他们的利益为利益,而不是汲汲于谋取自身的利益。
毛泽东非常赞同:“兵民是胜利之本,我们要组织最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在战争期间,民兵反应的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在和平时期,民兵则成为群众中最先进的力量,是组织群众的最有效形式。”
“军队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不能改变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本质。我军的根本任务,仍然是三个,除了执行打仗,还要做群众工作和生产。和平时代了,或许生产变成了次要的,但也要做一些帮助和融入人民群众之中的生产任务。只有坚持三大任务,才能保持军队与人民永远的一致性。”
1947年的春天,不仅国际上的博弈逐步展开,国内的博弈也是持续不断。
第254章反浮夸风、反大跃进
1947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
“啪”的一声,李思华将手中的文件恼火地丢在桌上,说了一句:
“狗屁不通,一派胡言,这是谁搞出来的策略?象牙塔里的秀才不知事,你们也不知道吗?”
邓小平脸色一白,他觉得是不错的呀,为什么李思华反应如此激烈呢?
李思华平静了一下心情,说道:
“这个策略犯了两个大毛病。第一是急功近利,把民用工业建设发展,当成是当年我们追求钢铁产量一样,只要有足够的资本、人才和矿石,又有技术,产业就一定能发展起来。可那个时候钢铁有足够的需求,不要说民间,单单军事和国家建设上,几乎就是永远不够。换到民用工业发展的市场,哪有那么大,投资是必须与需求匹配的。我们每个标准市,都已经配备了足够土地工业区的建设发展,他们做好规划的工业,吸引一些民间的项目投资,就足够了。国家规划的工业,是考虑到了市场的需求规模而安排的,也是与中央加上地方的财力相匹配的。而民间的项目投资,他们会自己核算。”
“可这个策略,说什么要向地方放权,加快工业建设。我就奇怪了,我们什么时候收过地方的权了?只不过要求他们的建设发展必须合理,必须以需求为前提,以地方财力为限制。刚刚我仔细看了一下,原来放权就是允许地方举债,利用未来的财政收入做担保,用借来的钱来建设一些工业项目。所以这第二个大毛病,就是根本不懂地方财政的问题。”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听了这种狗屁意见,那么结果一定会是,地方很快就铺开很多最后没法收拾的烂摊子,而每个地方政府在政绩冲动下,都会变得负债累累。难道我们是为了到时候,去收拾各地的烂摊子吗?”
她狠狠地盯了邓小平一眼,心想又是他搞出来的,总是“顾头不顾腚”,老是想着先尝试一下,出了问题再解决。可这一样是巨大的损的失呀,如果事前能考虑得周到一些,降低这种试错过程的“沉没成本”,不是更好吗?何况有些事情,那就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了,可能就收不回来了,地方举债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年无论是西南还是东北大区,周恩来等人一直认为邓小平可以担任主官,但她一直不同意,就是因为这个。
她冷静了一下,说道:“我们对于这些非大城市标准市类型的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有了很明确的发展原则,大家都必须遵守,不要想着去打破。每个标准市的政府,先做好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工业规划,一个标准市,市区只有100万人,全市也只有300万人,目前大多数还不满员。所以规划必须符合对人口规模的需求,绝不能贪大求全,这两年以来我们打回去了很多份城市规划,责令整改,就是因为这些家伙胡乱规划,搞的哪是标准市,个个都是大城市。简直是扯淡,浮夸和大跃进,却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没有批准的规划,就不允许投资建设;而不按照规划执行,那就是严重违反纪律。根本不是政绩,而是要坚决打击的对象。我们批准规划的核心在哪里?就是量力而行、符合需求。量力而行就是要根据财政力量来规划,符合需求就是建设的内容要有人消费和使用,否则拿来干什么?”
邓小平已经逐渐品味到李思华为什么激烈地反对了。
“事实上,城市和工业规划,本来就是对地方领导层的一个最初级的考验,连这个都通不过,谈什么举债搞工业园,搞笑呢,只会是搞出一个个烂摊子。”
“这些年我们为什么不允许地方举债?因为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么就是银行印钞,这意味着钞票贬值通膨上升;要么就是搜刮地方财力,让老百姓拿钱出来。通膨上升难道是好事吗?我们近年一直以2。5%为目标,让它稳定下来。至于搜刮百姓财力,当地还有消费吗?”
“我们最后会允许地方政府举债,但第一不可能允许投入非规划国企之外的其它项目,第二主要是投入获批规划的本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那是在中央觉得有必要刺激全国经济的时候,而且对地方政府有额度限制和管控。对每个项目都会有严格的审核。至于用这个钱去建设工业园,扯淡嘛。”
“什么县域工业园,就更是扯淡了,10万人的小城镇,就应该盯着一个或两三个特色产业,全力钻研,将之做好做大,能够有1~2家特色产业的地方龙头企业,带动县域,已经是非常好了。至于工业园,谁疯了会到没有人才和资源的县域投资工业?”
“县域地方干部的努力,应该就是做到让特色产业能够追随国家的发展,让本地居民岁月静好,发展工业不是他们的责任。”
“所以我们要坚决打击这种所谓政绩的冲动。国务院必须立即下达重要文件。我们对干部的政绩考核,每一级都不一样。乡寨是粮食生产、农业多元化种植和养殖的产业发展,以及最后反应的人均收入;县域是特色产业的发展,包括效益、趋势和带动人群规模等;标准市则是高标准的规划,以及按照规划所实施的城市和工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