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种胡乱建设,浮夸性的大跃进,算什么政绩?相反,这就是暴露出来的胡作为的干部,他们根本不懂经济的运行,就想出政绩想升官,以为搞个工业区,搞个大项目,就是政绩了,简直是扯淡!老老实实实施好规划,才是他们的本事和政绩。”
“经济发展是不可能依靠搞个大运动的,又不是一次战役,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这是永续的战争,永远要遵循经济规律。”
邓小平心想这次搞砸了,李总理肯定对他很失望,这让他有点难过。这些年自己做事,怎么就老是与李总理的想法不一样呢?
他也知道,李总理没有针对他个人的意思,她一直是就事论事,但是策略上的各自思维,确实是很不同。他内心不由得叹了口气,还是因为彼此思想乃至行事作风,都不太一致的原因,所以彼此的工作配合,一直不太合拍,李总理对他的很多工作倾向,是不认可的。
李思华其实考虑得深很多,地方这样的倾向,会不断地表现出来,这是中央与地方博弈的事情,因为利益即财政的满足,是永远做不到的,永远都缺钱,财政紧缺才是常态,财政宽松只是货币政策。
在她前世,建国时搞的是苏联模式,中央统收统支,地方就靠打报告争取项目和资金,模式僵化,难以发挥地方的主动性。
后来搞财政承包,地方每年交一个固定数字的税收,结果过了几年,中央穷到要当裤子了,然后朱总理才搞分税制。
分税制下,中央获得的税收比例,比重从之前的30%左右,提升到了55%。有钱了,开始搞大规模基础建设,高铁、高速,港口、机场,都是哪个时代即1990年左右开始的。
但是地方政府没钱了,就开始瞎搞,例如对农村搞三提五统,甚至乱收费,主意还是打在农民头上,三农问题严重化,“一税(农业税)轻,二税(三提五统)重,三费是个无底洞”,就是那个时代,让底层的人民成为牺牲品。
还有更狠的,直接当车费路霸,拦路收费,搞得司机想尽办法绕道。至于找商贩罚款、搞交通罚款,都是小儿科了,反正什么烂招数都使得出来。
这样的情况下,基层政府钱少事多,造成管控能力下降,所以九十年代号称社会最混乱的年代。
这种混乱的解决,一方面是中央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房地产的兴起,导致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大幅增加,突然,大城市和二线城市,不缺钱了,几十个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就是这么来的。当然普通三、四线城市在财政上依然是弱势群体,甚至是连续的衰弱。
接下来就是房产、医疗和教育三座大山的形成,城市新贫阶级的出现,绝大部分的资源和资金,最终都跑到了这几十个中心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在他们欣欣向荣的时候,2020年以后的反噬正在酝酿。
整个过程中,地方政府从招商开始,搞土地出让,然后是金融杠杆,太多的一地鸡毛了,最后财政健康的有几个?都是负债累累,反正国家扛,多借一点是一点,很多城市看上去花团锦簇的背后,都是债呀。
李思华对前世的经验教训印象是很深刻的,她也决定新时空必须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她比较相信的是,经济发展,如果从地域上来讲,在全世界都是少数地方的事,其他地区能跟着喝汤就行了。就好像一辆车,发动机只需要一个来提供动力,其他部分的作用就是配合。
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每个地方都拼经济,怎么可能做到各种产业在每个城市都蓬勃发展呢?重要的是大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地区发展。
例如一个家用电器产业发展起来,就算是以五十年代的货币计算,可能也是上千亿元的产值,类似的汽车、造船、航空、石化、化学、肥料、纺织、服装……,全球至少有几十种千亿乃至万亿级的大产业,让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在中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几十个大产业在国内发展成功,那至少一半以上的地方经济,也就得到了坚实的支撑,正常也就成功了。再通过转移支付,加上新时空的“半商业房地产化”得到的土地出让金,就能够让另一半的地方也得到带动——跟着吃肉的喝汤。
所以这才是李思华心中的经济发展的大文章,这才是真正的路径。
她根本不需要地方政府在规划之外,再去花额外的财力,搞什么大建设。规划本身,就已经计算了各种条件下这个城市五年、十年期,根据财政收入、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等参数,需要达到的建设目标。
在每个城市规划中的工业区,已经考虑了可能的大产业配套需求,中央和计委也会推动各种不同的大工业项目的不同配套产业,落户到这些工业区,这都是有整体考虑的,地方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优化自己的投资和服务环境,在工业大企业的选择中胜出。至少很多推动民间发展的产业,例如纺织和服装,只能是各地政府各显神通,争取人家的投资,不过当然要符合国家保护底层人民的政策。
所以市县地方政府负责的,算得上是“岁月静好”,实现每一年的规划目标,兢兢业业做好人民的政府,服务好人民,服务好企业,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办好当地教育。在中央财力+可真正支配地方财力支持下,年复一年地进行不负债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她想来,原时空用了三十年,建起无数高楼大厦和城市设施,但也留下了无数债务,掏空了地方政府和家庭的财力,新时空干嘛要在这个方面去比较呢?我们用五十年建成不可以吗?放慢一些速度,对于财政的压力就会大大减少,能够腾出更多的资本投资在产业上。
真正要下大力气加速的,反而是大产业发展,占据所有的大产业先机,发展到空前的规模和形成世界级的领先竞争力,产业旺盛了,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期繁盛。
而中央和省及直辖市,以及一些重点的城市,则是推动这些大产业发展的主力,是在产业发展上“负重而行”。洒下种子,用资本浇灌,推动消费市场形成,提供订单,以各种方法催生出一大批的中国大型产业企业,并推动他们最终成为全球的顶尖大企业,在相关大产业,去占据主要的全球市场份额,这才是经济强国之道。
相比之下,让地方政府胡乱地去搞一些工业区,其实多数都是占了农地,树一块牌,连个蛋也下不下来,这不是扯淡吗?哪有那么多有前途的大项目?至于民间私人项目,现在的规模,还没有产生巨型企业,就算是巨型企业,犯得着到处投资吗?难道想骗土地?真敢的话,在新时空可就是自己找死了。
在她想来,原时空那些年的“唯GDP论”、“全民招商”、“土地招商”等等,都是当时各地穷得狠了,地方政府什么都不顾,反正拉到碗里都是菜,结果没有一样,不是最后证明不付出重大代价的。所以在新时空,干嘛要去搞成这样?她有病吗?
在她向邓小平等人,缓缓讲述了“产业发展重于地方发展”的道理后,邓小平等人都目瞪口呆,原来李总理是这样考虑的!重点是大产业生态,而地方发展建设,则是配套这些产业发展的!
邓小平一阵羞愧,他明显地认知到李总理的逻辑,更有说服力。他决定回去就把给他当顾问的两个经济学家给解聘了,什么玩意,两个不下基层不接地气的书呆子,根本不懂得真正的中国经济运行之道,更不懂得如何在全球竞争中获得经济优势!
他对这个时代地方干部的素质认知很深,大多数人是非常认真和拼命的,但是知识水平有限,擅长于执行上级命令,可一定不擅长自己来把控有风险的地方产业推进,就像李总理所说的,能做好一两个地方特色产业,就已经很不错了。让这些城市主官们去搞工业园,肯定是会一地鸡毛的。这些家伙拿到钱,不乱用才怪呢。自己当初怎么就会觉得值得试一试呢?还是被他们鼓吹的前景给迷惑了。他反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