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66章(第1页)

第166章(第1页)

而密约部分则约定:

一、原则:作为共产主义的共同信仰者,双方都有在全球推行社会主义革命、解放全人类的责任和义务。在推行世界革命上,双方应该尽量合作、支持,而不应反对对方。

二、为避免各自实力的无谓消耗,中国短期将重点集中在印度次大陆的革命上,苏联不介入这一地区;中国则认知到苏联对于拉美革命人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中国不介入南美和中美洲的革命推进。在中东、非洲革命上,双方均有义务推进,中国已开始布局埃塞和坦桑尼亚,这两个地域苏联不再介入,其余地域,双方凭各自能力推进,对方占优的地域,另一方则只能支持,而不能竞争或破坏。

三、双方在海外的情报机构,绝对禁止向西方国家出卖对方的成员。若一方察觉西方可能采取对对方的行动时,有义务提醒对方应对。双方情报机构建立西方情报互换机制,定期举行联合情报分析会。

四、石油、粮食、水资源是当代的三大战略资源。中苏之间在石油和粮食这两个方面建立“国家间平准机制”,苏联的油气产量开始溢出,有多余的可以出售给中国,双方将建设中苏石油管道来实现油气东输;而中国粮食产量丰盈且有大量储备,苏联虽然可以基本满足自身粮食需求,但受到气候的影响很大,进口中国粮食,有利于建立充足的苏联粮食储备。实际上,这就是个“油气换粮食”的决策。

五、中国尊重苏联在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关系,不干涉任何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事务,但中国将与这些国家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苏联对此予以支持,并同意中国与这些国家以“货币互换”方式执行公平贸易。

在协议前,李思华还提出了引贝加尔湖水入蒙古的灌溉河工程,中国愿意以未来蒙古产粮支付水费,贝加尔湖有着全球20%的淡水,每年引入个1000亿立方米,都是轻轻松松。不过这个主意被斯大林拒绝了。他觉得这个引水工程,对中国的好处远远大过苏联。李思华也是一笑置之,那蒙古地域,就在色楞格河上动脑筋吧,至少贝加尔湖的一部分水源,本身就是来自于这条发源于蒙古的河流,当然蒙古境内流出的水源是小头,主要还是流经苏联时沿途汇聚的水流。

色楞格河洪水期的水量很大,如果在外蒙地区能够通过工程将水引入外蒙的干旱地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生态,本来贝加尔湖就在几百公里外,而且湖水的质量更好,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苏联不愿意,那就算了,还是靠自己。

整个协议反映的中苏关系,很有点与李思华前世穿越前的中俄关系相似,双方内部斗争并不小,合作只能是浅层的,因为彼此相互顾忌和不信任。但在对外尤其是西方上,双方有着很多的共同利益,可以报团取暖、彼此配合,就更能达成深度的合作。

协议达成,双方都很高兴。毛泽东、李思华又和斯大林探讨了美国和西方的最近动向。

李思华指出,冷战已经开始,中苏不能仅仅重视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和打击,还要重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动向。

在马歇尔计划开始后,美国同时致力于建立福利国家、现代化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服务,本来仅限于少数特权阶层享有的福利,美国试图推广到其国内所有的“中产阶级”上,这是试图降低国内的社会矛盾,稳定国内的民众,使之不再倾向于社会主义,从而能够凝聚最大的内部力量,来对抗社会主义国家。在中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一定复原后,他们必然跟进。

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的“福利化”即将成为大趋势,这是资本家害怕社会革命、害怕苏联和中国煽动起他们内部民众革命的对策,策略就是收买内部,当大量的无产阶级,变成了小有资产的小资产阶级,他们就不会支持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因为害怕打烂了自己的坛坛罐罐嘛。

这种策略值得高度重视,中国固然在生活水平上还相去西方甚远,苏联好得多,但仍然有很大差距。如果英国的一个出租车司机,其收入堪与苏联高层媲美的话,对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来说,他们不会认为社会主义有优越性,理论的批判,是比不上物质的批判的。“优越的生活水平”,将长期成为西方对抗社会主义最有说服力的武器。

资本家向民众让利的结果,是民众消费力的很大提高,消费力提高了,市场就繁荣,何况战争后社会具备自然的恢复趋势,种种叠加之下,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很可能将迎来一个二十年以上的黄金时代,在很大程度上会抵消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力。

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决战,是一场持久战,在对抗的同时,中苏都需要迅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能够赶上西方甚至超越。内部不能发展,对外的进攻其实就是虚弱的,并不能持久。

当然,西方的福利化并不是没有坏处,他们的国家债务必然因此而不断增加,而且政府受到资本家和民众两方面的双重挤压,政府的能力长期而言也将下降。长期来看,这有点中国成语“饮鸩止渴”的味道。

我们与其向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不如在短期内,大力向其宣传,正是由于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资本家害怕革命,才不得不向其国内民众让渡利益。苏联和中国的存在,就是他们民众生活水平和福利的真正保障。所以作为发达国家的民众,他们应该支持苏联和中国的存在,这才是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李思华的理论,让斯大林大吃一惊,因为有很多,是他自己此前没有想到过的。尤其是最后提议的这个宣传要点,非常有意思,肯定对西方的舆论,是重大的打击!

随着李思华侃侃而谈,包括美国美元霸权正在形成的过程和背后的逻辑,西方经济学和经济体系将从凯恩斯主义将转向货币主义的逻辑,由于黄金储量有限、未来美国将转向石油美元、从而中东的战略地位将不断上升的逻辑等等,不但是斯大林听入了谜,陪同的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和贝利亚等人也都听得入迷。随着李思华的分析,他们似乎看到了未来至少二十年西方变化的模样。

斯大林不由得对毛泽东感叹说:“主席同志,我很羡慕你,你有一个非常出色的继任人,李思华同志非常非常出色。”他当然知道李思华与主席相差13岁,正常来说在毛泽东之后,李思华至少可以为中国再当10年家。

毛泽东呵呵一笑:“我们听说过您周边一些苏联高层同志的事迹,他们都很出色。”

实际上,在斯大林说那句话的时候,马林科夫和贝利亚两人的心中,心脏似乎都大大地挑动了一下,他们都认为在斯大林之后,自己是有资格可以继任的。

实际上,斯大林对这些潜在的继承人,各有各的不满,觉得他们既有优点,又有很大的缺点,所以迄今并没有选择确定真正的继承人。他不由得又看了李思华一眼,心想,要是苏联也有个李思华就好了,女性并不是障碍。单单刚才她对西方的分析,这种高瞻远瞩的国际观和大势观,就不是苏联现任高层中,任何一个同志具备的,真是羡慕呀。

李思华的这些阐述,当然是试图对苏联造成一些有益的影响,避免他们过多地陷入西方的陷阱,过早地对西方陷入颓势。

斯大林满载而归,毛泽东和李思华的感觉也是一样,与苏联的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中苏关系的正常化,使得双方都可以集中自身的力量,应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更好地建设自己,并将社会主义革命,推向世界。

第262章美国反应与对历史的定案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公告,震撼了全世界,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这使得美国总统杜鲁门,有点气急败坏,他本来近期一直思考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在中苏之间打入锲子,最好能使得他们相互敌视,现在看起来,全都落空了。他不由得后悔自己动手太晚,让苏联人得以充分地与中国协调,调整了双方的关系。

在他与国务卿马歇尔商量时,马歇尔指出,这两年美国开始推进冷战,虽然主要目标是苏联,但一系列的宣言、政策,对于社会主义的敌视是普遍性的,自然会引起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的不安,对西方的敌意上升也就成为了自然,他们现在对于西方自由世界的警惕是很高的,这反而成为了中苏关系改善的燃料。

美国不能接受中苏走向友好,两国如果结合起来,那就是陆权“世界岛”的彻底成型,西方各国包括美国在内,就成为了这个陆权边缘之外的零散岛屿,所以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将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斗争,可能会发展到陆权世界岛与西方海权之间的全面地缘竞争。

美国必须尽一切努力影响中国,至少不能让他们都站到了苏联那一边去,中国社会主义的威胁相对较小,而且他们允许私人资本和私营企业,在第一岛链上和沿海港口开放了自由贸易区。美国应该利用强大的国力,在和中国进行一般性贸易的基础上,培养其内部亲美人士和团体,与之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影响中国的内部决策和对美国的态度。

杜鲁门全面接受了马歇尔的建议。于是,马歇尔通过中国大使馆,向中国发出了他带着美国代表团,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要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