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不能把中苏两个国家逼成盟友,几乎所有的美国高层们,都认知到了这点。这个时候的美国政客,为了选举而变态的几率还不大,至少多半是现实主义者、利益主义者,思维是理性的,并不是后世那种白左,或者为了个人的政治利益而不顾现实。
CIA报告后,应对中国的策略迅速出笼,主要都是“软”的策略,重点是经济贸易,要发挥美元、美国科技以及美国企业的重要功能;要加强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力,通过文化、学术等方面的交流影响中国,设法在其内部培养美国利益的代理人和亲美人群,影响中国对美国的政策。
马歇尔,正是在这样的美国战略背景下,出访中国的。
对于此次中国之行,他一直思考着李思华,这是中美关系的关键人物。
对于李思华,美国高层一直很难定性,在他们看来,这个女人太奇怪了,当初都可以说是美国富豪中最顶层的那一小部分了,在全美国这样的家族,如果排个名单,李思华恐怕也在前十之列,结果她还是回去中国参与,不,甚至是亲自发动了革命,而且是“仇富”的红色革命,成为了新中国的两位领袖之一。世界级的富豪与红色革命领袖,这两个身份的冲突性太大了,完全不搭,以至于CIA也摸不着头脑,对她当初的动机称之为“李思华之谜”,无法给出精准的分析。
但不管怎样,她无疑是中美关系的关键人物。她非常了解美国,在美国有大量的人脉关系,甚至是很多美国年轻人的崇拜对象,根本没有因为她是东方人而缺乏关注,甚至因为李思华,很多美国人对这个东方大国,现在充满了兴趣。
更关键是,她很可能掌握着中国对美战略、关系、政策的钥匙。由于她的特殊经历,在中共高层中,必然是对美国政策的权威,她的态度,很可能就决定了中国对美国的态度。
高层们一致决定,在马歇尔访华之后,邀请李思华访美,他们知道毛泽东就像斯大林一样,几乎是没有兴趣出访的。
所以马歇尔访华之旅,某种意义上是为李思华访美打前站,先梳理好一些两国关系的基本框架。
飞机逐渐降落,马歇尔从窗口看下去,郁郁葱葱的绿色,几乎遮蔽了这个不大的城市,中国的首都华京到了。
在双方议定的马歇尔行程中,有参观的内容,因此马歇尔要求的是先参观几个地方,回来再谈。这个要求当然得到了中国的同意。
在参观后,马歇尔的内心更为沉重,他挑选的参观地点,都是6年前他访华时参观过的一些地方,他要亲自观察这些地方和企业的发展,表面上是怀旧,但实际上他是想用自己的眼睛,对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有一个直观的评价,长期担任美军参谋长的经历,让他很多时候更相信自己的观察以及之后的直觉。按照他自己亲眼的目睹,很容易得到一个他确信无比的结论,那就是中国这几年的进步飞速,再结合CIA的数据,他两次参观之间,中国的国力大概翻了一倍。
很容易直观看到的,是底层人们的生活水平。他到处所见,可以看得到人们的衣着谈吐和精神状态,这就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了。大街上甚至在乡寨,他都能发现中国人的普遍衣着,与现在的欧美普通人几乎无异,区别不过是中国人不穿西装马甲,中国官员和一些企业高层,是各种“新中式”职业套装;而中国大街上的普通人则千奇百怪,甚至有些人穿着明显古代的服饰或者像他熟悉的中国人的戏服,根据介绍那是汉服中的各种分类,民众中自发地有一个“汉服复兴”的运动。这些服饰说实话,真的很典雅很美丽,可惜他的夫人伊丽莎白科尔斯卡特患有心脏病,没有敢让她陪同自己访华,否则她一定特别喜欢。
大街上商业的繁盛是让他最吃惊的,华京是个纯粹的行政首都,目前只有30多万人,但几条商业街上,店肆林立,车水马龙,非常繁华。他还去了不算太远的湖北省的省会武汉,新的大城市风貌,更是让他简直目瞪口呆,他当年在天津租界驻防的时候,也曾经来过武汉,与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武汉的港口,让他想起了美国的纽约港这些大港,似乎并不比美国逊色,除了高楼大厦还比较少以外。
至于中国城市与美国城市的经济差距,大概在私人轿车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中国城市大街以公交为主,私人轿车很少,主要都是政府或者企业的车。美国代表团里的经济学家还特意询问了陪同访问的中方工作人员,得到的答案是中国并不限制私人购买轿车,但是他们使用轿车的汽油价格极贵,超过美国的10~15倍以上。据说中国的油田比较少,而且开采条件复杂,因此成本比较高,所以其中央对私人轿车的使用是比较压制的,方法就是高昂的油价。这样买汽车的人就比较少,政府和企业用车则是有一定油价补贴的。
就连城市和乡村的建筑也不一样了,彻底地中国化了,与他此前民国时形成的印象完全不同。当时中国的建筑,要么是旧的建筑,要么就是模仿西方,例如上海的一些罗马式建筑。可是现在,华京到处都是东方韵味的建筑,武汉也是一样,这就是他们所说的“中国韵味、中国诗意、中国风格”,确实与美国完全不同,但非常有那种东方神秘而美丽的味道。
他还参观了一个刚完成全部建筑的“美丽乡村示范乡寨”,工作人员告诉他目前还只有少数乡寨,能达到这个水平,不过所有乡寨,都是这样的发展目标。参观的结果,让访华团所有的成员都由衷赞叹,太美丽了!1000多栋不同的住宅,千姿百态;街道的建筑,将现代的材料与中国风格融为一体,很有诗意;整个寨子错落有致,果树绿植隔开了蔬菜田,已经开始开花,让人目不暇接。回想起来,美国典型的那些小镇排屋,就让人感到粗陋,总感觉差了一些什么,喔,就是中国人喜欢说的“文化底蕴”,这种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开始重新回到了中国人的社会。
至于鳞次栉比的工厂,访华团因为心理早有准备,倒是没有太多吃惊,但也在内心叹息,这个国家的工业规模,几乎已经不次于美国了。
几天的时间,马歇尔和访华团都只能是走马看花,但短短时间里目睹的一切,足以让他们确认CIA报告的真实性,这是一个崭新的强大的世界级大国,在美国和苏联之外,现在必须将中国作为强大的第三极来对待,所有全球的重要事务,想排除中国,大约都是幻想。
这个新中国,民族主义思想强烈,其“唯中国化”的倾向明显,几乎在所有方面,都与西方的主流分道扬镳,完全是东方风格的独立发展,从文化到经济到社会制度,都是不一样的,毫无疑问,相比苏联,中国可能更“异端”。马歇尔和访华团相信美国的制度和力量,但很多人确实开始将中国,作为前所未有的竞争对手来看待。
接下来马歇尔与中国领导人们的谈判协商,就显得波澜不惊。周恩来表达了中方的立场,他的阐述主要包括:
在苏联人的事情上,中国果然拒绝了美国与中国一起对抗苏联的提议,周恩来表示,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经正常化,目前两国关系友好,拥有正常的贸易和国家间的交往,中国无意去打破这种关系。当然,中国与苏联也不是盟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国家。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斗争,中国观察到现在西方称之为“冷战”,中国无意介入西方与苏联之间的冷战。
但是,中国对于西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体仇视非常不安,这种仇视,导致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这几年走向冷淡,贸易和交往,都开始变得困难,美国对中国限制了科技和重要生产设备的出口,而现在中国在美国几乎已经没有留学生了,因为都不录取。这肯定不能算是友好的表现。
中国愿意与美国和西方友好交往,正因为如此,新中国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就已经将上海等设为自由贸易港,而在前几年,已经将沿海的东海省(不含北海道和筑紫岛)、新罗省(朝鲜南部+筑紫岛)等地设为自由贸易区,允许美国和西方资本投资,获得和汇出利润,可以使用美元,允许西方银行开设分行。这些都是中国对美国和西方的友好行动。但是显然遭到了美国和西方的漠视。
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国的态度一贯是清楚的,愿意与美国友好交往,成为朋友,需要改变的,是美国的态度和政策。
马歇尔等人,对中苏关系的情况早有预判,知道中国人没有那么傻,会为了中美关系,而去动摇现在的中苏关系正常化。所以论题集中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上。经过协商,双方达成了如下主要的协议:
一、双方同意贸易正常化,允许双方企业在对方的一些指定区域内自由投资,获得“国民”待遇,但必须遵守对方国家的法律。中方自然就是那些自由贸易区,而美国也指定德州和加州作为中方可投资地域。本来只有加州,但周恩来对马歇尔说,李总理很不高兴没有德州的时候,马歇尔想起了李思华与德州的渊源,还懊悔地拍了下自己的额头,命令立即增加了德州。
二、双方允许投资地域内,允许对方国家在其中设立各种商贸机构,包括银行、保险、海运机构等。其中德州财团麦基逊的达拉斯第一国民银行就中了大彩,被中方指定为中国自由贸易区内,国企外贸美元的结算和汇兑银行。
三、双方对相互投资和贸易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每一年度更新一次,不在负面清单中的贸易,双方不得以任何理由突然中止贸易,造成对方企业损失。
四、双方同意在企业交流、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学生留学等方面,广泛开放。具体细节由双方专业部门对接,签署交流协议后执行。
协议签署,新闻传出后,全球反响强烈。中国与苏联、美国两大强国先后关系正常化,这就打开了中国与其它全球有分量国家的外交正常化之路,接下来各国使节纷纷来访,周恩来和外交部忙得不可开交,不过周恩来的心情很愉快,他这个负责外交的副总理,感觉新中国的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