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70章(第2页)

第170章(第2页)

李思华对美国和苏联的预判数据,更是让将军们目瞪口呆,会疯狂到这个程度吗?不过李思华在军内,一向以精准的战略预测而著称,大家都很相信她的预判。

李思华继续说道:“由于我们以洲际导弹为主,因此必须争取全部装备氢弹,并且以多弹头技术为主,以提高费效比。”

“三方都对另外两方不放心,所以这种疯狂在前期可能无法避免,当然我们会尽量推动三国之间的核武器谈判,争取能够抑制这种无限制的增加核弹头的趋势。但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冷战既然开始,国际形势就很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朝着紧张的局势发展。”

“只有等到美苏之间发现谁都压不过谁,开始追求缓和的时代,大家才会真正地开始追求适当的核武器数量,通过谈判,来达成协议削减核武器的规模。”

“缩减的时代,可能会逐步缩减到三国各自低于3000枚氢弹或以下的数量。这个数量能够保证消灭另外两国70~80%的主要力量,大家都保留20%~30%的残余,重启地球。”

李思华的预判,震撼了整个军委,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后的结论是,中国采取“跟随战略”,我们在完成东风5型之后,先将核武器数量,推到3000枚氢弹以上的规模,保证对美苏消灭其70%~80%的力量。然后发起各种核谈判,看能够抑制美苏的核扩张欲望,如果不能,只能是按照李思华的预判,要逐步跟随地扩张核武器规模,一直到1。5万枚左右。

数量战略定型后,就是对“海陆空三维核战”的军事发展计划,进行决策。

战略导弹核潜艇是最重要的,在获得核潜艇后,海基就会变得和陆基一样重要,并且会逐渐超过陆基的重要性,因为核潜艇最安全、最隐蔽又最机动,用核潜艇作为核武器的作战平台,才是最好的选择。

按照军委的计划,是要在1958年左右研制出攻击型核潜艇,而到1960年研制出战略导弹核潜艇。只有李思华心里清楚,美国就是1960年研制成功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她希望与美国实现同步,哪怕技术上相对有些落后也没关系,时间更重要。

空基其实也很困难,美国此时B-52这样的八发动机洲际远程战略轰炸机都还没有服役,拿着B-36和B-29凑合,更不要说中国了。虽然此时的中国,航空科技的进展算是顺利,能够研发制造歼5这样的喷气式战斗机,可是对于研发B-52这样的航程上万公里,需要非常强大的发动机的轰炸机,还是比较欠缺的,差距主要就是在发动机上。李思华知道,美国的B-52是1955年服役的,中国现役的H-5(仿B-29)落后了,中国同级的H-10,能在1965年前研制出来,就很不错了,所以空基的核武力,对于中国来说恐怕要在1970年前,才能形成了。

陆基自然是基础。东风4会尽量靠西部署,主要是威慑苏联、中东和欧洲部分地区。而东风5初期,会尽量以外东北、库页岛和第一岛链为重点,威慑美国,等到东风5的改进型,射程突破1。3万公里后,再实现全国部署,可以从中部,就实现自由地威慑美国。

除了核威慑战略的讨论外,由于弹道导弹技术的进步,发展卫星,终于可以加速了。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新中国已经建立了卫星研制和发展的团队,开始进行预研,以侦查卫星和通讯卫星为重点。

现在的弹道导弹,都是液体燃料导弹,加注速度慢,准备时间长,而且不利于实现机动。因此固体燃料的研制,也开始加速。有了固体燃料的洲际弹道导弹,陆基才可能实现机动化,而机动化带来的,是生存力。

最后一个重点,就是部署对核交战模型的研究,即分析核武器交战条件下,美苏两方的战略武器性能、目标防护特性、美苏国家人口和工业城市的分布、战略防御能力等指标后,得出如何运用中国的核武器,达到对这两个目标国家毁伤的最大化。

中美苏三方的核威慑博弈,当氢弹和弹道导弹的技术逐渐成熟,并被三方都掌握后,逐步展开,而这将是冷战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博弈。

第269章国大党印度的灾难

次大陆,切蒂斯格尔,东高止山脉的西坡。

昨夜有一场雨水,早晨的空气因此显得特别清新,山区的温度又不太高,本来应该是很舒服的一天。但是地面湿滑,赵云腾哪怕穿着防雨的军靴,仍然感到路滑难行,已经走了几个小时,大家都有点气喘吁吁。

赵云腾微微有点感叹。这几个月,他走了一辈子都没有走过的最多的路。每天都在赶路,因为游击策略,本来就是依靠运动的。皮将军催了他几次回到顾问团本部,但他想着要彻底掌握基层的情况,对双方的战斗力和战斗习惯等,建立起清晰的了解,所以这几个月一直是摸爬滚打在一线。

他因此很感谢当年那段在山地步兵实习的日子,虽然已经好几年过去了,但似乎记忆并没有衰减,在这段时间内,逐渐都恢复和发挥了出来。

切蒂斯格尔地域,东高止山脉的西坡,已经成为了国大党印度与革命军之间角逐的主要地域,游击战每天都在发生,战斗随时随地,一路上他们已经两次听到枪炮声了,那种107火箭炮的声音,大家都最熟悉,听到107火箭炮的声音,是最让人安心的,说明我们的部队在打击印军。

从次大陆的形势来看,国大党印度的军事力量,被迫分成了三大块。

第一块是南部,印度虽然占领了海得拉巴和其它南部的土邦,但是由于此前战争激烈,军纪败坏的印军结下了不少血仇,南部的游击队也是此起彼伏,赵云腾知道有些同志,就是以军火商的名义,在不断向南部的这些游击队提供武器弹药,药这些家伙并不是社会主义者,多数是利益受损的当地剥削食利阶层,但有什么关系呢?让他们狗咬狗去吧。南部印军大约有20万左右。

第二块是北方邦,这里面临着西面巴基斯坦的压力,以及北面中国主导的大山南三国和藏南省的压力,而且在北面中国的军队调动频繁,兵力也越来越多,因此国大党印度被迫在此囤集重兵,大约有60万兵力都在北方邦。中国以此将印度最大的重兵集团牵制在了此地,避免他们被调动去围剿红色走廊。

第三块就是红色走廊,印度主要屯兵最重要的中央邦,以此为基地,向以切蒂斯格尔为主要目标的东高止山脉“围剿”革命军。印度有30多万兵力在这个方向,但其实可调动的也不足20万人,因为还要留下一些兵力镇压重要的城市。

“次大陆红色革命军”面对的,就是印军的大约20万部队,分别是第3军、第4军、第17军和第33军,此外,还有第23独立步兵师。其中33军的战斗力比较强,算是印军的王牌。每个印度军,下辖了两三个师和几个独立旅,比较奇怪的是,居然只有旅,没有团的编制,旅之下就是营了。可能这是受到英军某个阶段编制的影响。

国大党印度现在武装了110万多的部队,已经是竭尽其国力了,英国人给印度留下的那点财政底子,按照情报组的分析,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现在印军靠的是,在南部洗劫土邦们获得的一些额外收入。例如那个愚蠢的海得拉巴大公,当初我们的顾问竭力劝他将资产转到海外或中国,但最后他也只转了一部分,超过20亿美元的流动财富,打仗不过花了5亿,转到海外和中国的,也只有不到10亿,最后硬生生傻乎乎地留给了印军超过5亿美元,还不包括不动产。

等到这些资源都耗完,国大党就只有依靠税收了,没办法,在中国的介入下,印度从1948年8月独立开始到现在1951年末,整整3年多的时间,战争就没有停止过。国大党又不敢掠夺国内资产阶级和地主豪绅,估计也只能靠加税了,但加税就意味着农民更会离心离德。

这就是现在次大陆革命的战略精髓,拖下去,不断打,拖到印度财政崩溃,他们就无法维持如此巨大规模的印军,就算可以维持,发不出军饷吃不饱饭的封建军队,哪还有战斗力?

模仿中国革命的历史,两个印度革命党都把这一次对抗印军,称之为“第一次反围剿”,由于此前革命军进行的都是小规模的游击战,缺乏经验,因此革命军也是非常谨慎,暂时不进行集中兵力的大规模决战,而是诱敌深入、拖着敌人转圈圈,准备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等到战斗经验更丰富、更有把握的时候,再争取“断敌一指”。

在得知印军即将全面进剿革命军的情报后,革命军先发制人,形成了要围攻那格浦尔重镇的态势,这使得印军被迫要保卫那格浦尔,因为这里是他们对抗革命军的物资转运和仓储库存枢纽,不容有失。但保护那格浦尔,就失去了机动性,战局也就在他们认为游击队大本营的东高止山脉的西坡展开了。

印军这几个月已经是苦不堪言了,他们遭遇了世界上第一只以“游击三大神器”武装起来的“重火力”游击部队。

三大神器都是中国化的,是49式步枪、49式火箭筒(40火)和107火箭炮(12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