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李思华的问题就很尖锐,私有企业的贡献大不大?很明显很大。那我们为什么要废除私有制呢?怎么废除私有制呢?政府接管全部私有经济吗?那才是天下大乱呢?地方的干部能干得好这些企业?扯淡嘛。
李思华批评这种思潮,是典型的“左倾幼稚病”,更是一种典型的“懒政”,觉得私企不好管,就最好全部干掉?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她并且严厉地指出,经过了建国12年多的发展,到现在还持有这种思想的同志,说明不能与时俱进,其思想学习和实践都是不够的。她用了16个字来形容:“不求上进、头脑简单、作风粗暴、难堪重任。”并且告诫他们,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情况将长期存在,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不要试图去挑战党中央的根本决策。
如果说毛泽东的文章主要谈理论,还比较和缓的话,李思华的文章杀伤力就很强了。那16个字简直如同一根大棒打在了一些干部的身上,让他们感到狼狈不堪。
其实这种思潮并非完全的思想,还包括这些干部的利益诉求。李思华深知这个时代干部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人也不爱学习,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大老粗蜕变为有知识文化和政治思想的革命者的,但短时间内,哪里去找那么多有能力替代的干部呢?那样做也会造成党内的持续动荡。
需要时间,来等待新一代受到完整中国式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新人成长起来,四流工程和流动民兵体系,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的。
而面对当前的现实,李思华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策略就是极大地强化了中央调查总局的地方行政调查部门,相当于集中了一批政治思想过关的精英,对地方行政的错误不断纠偏,防左反右就是他们重要的职责,他们分批巡视不同的地方,对各级政府的行政包括行政思想,进行评估和纠偏。
这个部门的编制极为庞大,现在超过了15万人。他们就是地方各级政府头上的“紧箍咒”,很多地方干部自然对此不满。权力用得正爽快的时候,突然被调查员举报,立即被上级部门下令停止,甚至被撤职和调走,当然不舒服,甚至火冒三丈。
这一次左倾思潮的冒头,其实就有这种情绪,因为调查员与地方政府发生冲突,私有企业自然是个“重灾区”,全国的私企,也形成了向地方行政调查局举报的习惯,他们知道举报信息会得到隐秘,并不担心地方政府某些官员的报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干部其实并不是不知道私有企业的重要性,而是为了自身权力的反私企情绪,是以此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呢。
其实他们反对的多呢,这种“带着枷锁跳舞”的体制,整体都让他们感觉很不舒服,没有一言而决的畅快嘛,私企只是正好变成了最容易拿来说事的领域。
对于这种“老子当年打江山,凭什么今天不能坐江山”的不可告人的隐秘思潮,李思华是觉得对一些人,政治教育也是无效的,就只能高压,用严格的体制来约束,你实在不爽可以辞职回家,甚至提早退休。但你只要在体制一天,就必须遵守体制的规矩,就是要你戴着枷锁跳舞,反对这种体制,那你就不适合继续当干部了。
在毛泽东与李思华当初设计这种体制的时候,当时有一段对话,毛泽东向李思华感叹说:
“你这是对斯大林大清洗的比较缓和的替代方法,斯大林是简单粗暴,直接消灭了一代官僚和军官,也因此付出了苏德战争前期极为惨重的代价,而且大清洗也洗掉了很多苏联最优秀的官僚,甚至是社会主义真正的革命者,而大清洗后替代上来的新一代苏联人,果然比第一代优秀吗?按照你告诉我后来苏联的发展,其实新一代人中,混进了更多的投机主义者和利己主义者,他们热衷的是权力和地位,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缺乏合格的革命干部所造成的致命弱点。”
“我们肯定不能这么干。不能因为需要倒掉洗澡水,就将澡盆里的婴儿一起都倒掉了。我们的方法只能是不断淘汰掉不能跟上革命发展步伐的曾经同志,只能是在保持党和政府的稳定下的不断吐故纳新。”
“老同志中,有许多最优秀的人才和具有坚定革命意志、对自己要求很严的同志,也有一些躺在功劳簿上,不断向组织索取利益的落伍者。我们必须加以鉴别,将后者不断剔除出干部的队伍,同时吸纳热情和革命的新血。”
“你提出的这个主动性的以地方行政调查局为主的调查体制,在我看来,就是一种鉴别干部的模式。很好!未雨绸缪,总胜过到时我们发现内部的局部坍塌。”
一场反左又反右的风潮,终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消停了下去。但中央其实都知道,这种对体制的冲撞未来会以不同的形式发生,矛盾总是永无休止的。
1951年10月,情报机构得到准确情报,美国第一颗氢弹已经基本完成研发,预计将在1952年择机试爆。相比原时空,时间几乎已经同时了,李思华主导的前期“干扰”的作用越来越小,美国的核武器的研发和部署,逐渐开始回归了原时空历史的固有轨道。
几乎在同时,中国也有好消息,东风3A型弹道导弹研发成功,这种导弹,射程接近了3000公里,是不折不扣的中程弹道导弹,而且在全球第一次实现了多弹头技术,可携带1枚威力为2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或3枚威力为5-10万吨TNT当量的分导核弹头,命中精度也提高到了1000~1500米。
在研发东风3A型导弹的过程中,其实已经解决了大部分洲际弹道导弹的技术问题。按照现在的计划,1953年必须研制成功东风4型,射程要达到5500~6000公里,基本覆盖苏联的主要目标,这其实已经能算得上是一种洲际导弹,不过还比较勉强。
真正的大目标,是计划1956~1957年实现的东风5型,目标射程1。2万公里,通过在库页岛和外东北部署,可以覆盖美国和苏联全境,这才能做到全球覆盖。
在1951年,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还谈不上,原时空美国到1960年才搞出了全球第一艘,新中国现在已经部署全力研制,但由于海军本来就是落后的环节,科技上在这方面比不上美、苏,能够用10年的时间填平这个技术壕沟,现在还说不准,但也只能是全力以赴。
无论如何,在1951年的时空,只能是通过陆基和空基,实现核威慑。
由于美国的氢弹成功,一场对于核威慑的讨论会在中央军委举行,李思华参与了这一次的会议,她平时由于国务院的工作繁忙,因此不太重要的军委会议她是不参加的。不过,到1954年,在担任连续三届15年的总理之后,她会卸下总理的职务,更多的时间,会放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上。
在刘伯承之后的总参谋长粟裕,汇报了关于美军氢弹的情报后,大家进行了一些讨论,而之后,李思华以军委第一副主席的身份,阐述了她认为合适的中国核威慑战略:
“同志们,我认为我们的核威慑战略,最基本的原则,是与苏联和美国形成三足鼎立,核武器非常费钱,但这笔钱无可奈何,必须得花,否则国家的安全会受到严重影响。”
“美国已经很快将试爆氢弹,我预计苏联研制氢弹成功的时间,很可能在1953年左右,他们很快都会追上来。在核武器的技术上,无论是核弹,还是弹道导弹,我们都做不到长期领先。”
“在东风4型和东风5型研制成功后,我们必然会进入一个大规模装备核武器的时代,而且我们装备的洲际导弹必须是最大量的,因为美国和苏联的重要地区都很遥远,这更加费钱。”
“需要装备多少呢?我们要做好到15~20多年后,冷战可能达到最高峰时,装备1。5万枚核弹头的准备,即具备充分的将苏联和美国同时核打击、同时消灭两边主体的能力。”
李思华报出的数据,让包括国防部长彭总和总参粟裕在内的高层,都目瞪口呆,毛泽东虽然没有表现出变色,但拿着烟的手也不由得抖了一下。这个数字简直是疯狂!这意味着在核武器上,中国要做好花费上万亿人民币的准备!
李思华冷静地继续说道:“为什么需要这样疯狂?因为美国和苏联都可能比我们更疯狂!我的预判是,美国至少也会发展到2万枚核弹头以上,至于苏联,以他们对绝对力量的疯狂追求,就算是4万枚也不意外。”
李思华这么说,自然是因为前世的记忆,美国最高峰时装备了2。75万枚核弹,而苏联更是达到了4。5万枚!大家都追求对对方的绝对毁灭。
在新时空,中原时空节省资本的“最低核武器数量”原则,是不妥当的,因为原时空中国是大国争霸的弱者,而新时空中国则是大国争霸的主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