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74章(第3页)

第174章(第3页)

李玉振直率地回答:“中国在欧洲的利益很小,包括贸易的利益也是一样。但中国不愿意看到美国完全控制西欧和中欧,如果有了一个欧共体,虽然仍然难以摆脱被美国操控的局面,但至少欧洲的独立性会强很多,不会完全是美国的附庸。欧洲的国家在现代条件下,各自都太小了,如果不联合起来,是无法对美国有强大的抵抗力的。”

“随着世界局势的演变,中国与美国的对抗性正在增强,虽然还没有激化到美国与苏联的紧张程度,但对于未来,我们并不乐观,所以欧洲的政治和经济独立,是被我们欢迎的,我们可不希望美国能够调动的力量太多。”

戴高乐默然,他很认同李玉振的说法。这几年他一直很头疼法国在强势的美国面前的独立性。法国的复兴,依赖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可是借了美国人这几十亿美元后,付出的代价是,在政治上完全以美国为尊,经济上向美国私人资本完全开放,文化上高贵的法国文化,正在被美式生活方式侵蚀。他所熟悉的法国,正在一天天地走向美国化。

这种情况一定要被遏制,戴高乐暗暗地下了决心。

接下来对于西德的访问,是比较官方的,此时正是美国人控制西德最紧的时候,除了正常的贸易,能谈的其它东西不多。但让李玉振震惊的是,西德的发展速度太快了,现在已经完全超过了战前的德国了,从数据来看,在1951年就已经达到了战前德国的生活水平,按照现在的趋势,西德恐怕很快会变成欧洲的第一经济强国。

德国的人才和工业基础真是雄厚呀,美国一支持,他们就像是一支火箭那样,又重新升空了。他还从大使馆的同志们那里了解到,不断有民主德国(东德)的人逃到西德来,因为这里的生活水平高,物质和文化的享受更丰富。

现在他完全理解了李总理此行前的交待,她完全不看好苏联在东欧,与美国在西欧和中欧的对抗,经济力量上相差太远了,而苏联的政策又笨拙而粗暴。

写下来李玉振对东欧的外交访问,加重了他的这一印象,东德其实是东欧国家中恢复最快的,但相比西德,差得太远了,他们的工业基础,此前几乎被苏联剥夺得一干二净,更不要说其它国家了。

最让他忧虑的,是发现每一个国家的民众,对于苏联乃至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感情,都在蜕变中,变得不那么确信,不那么向往了。

在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这些国家的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绝大多数确实对于苏联充满感激。一方面,是将他们从德国的铁蹄下拯救了出来,德国对于这些国家的压榨和屠杀,是极为残暴的;另一方面,则是苏联在东欧地区广泛推行的土地革命。要知道东欧各国不同于西欧,之前都是比较落后的,农民占很大的比例,而土地却被掌握在少数剥削食利基层手中。苏联强制在这些国家进行土地革命,让众多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当然有很多民众支持苏联。更何况,在这些国家的知识分子的认知中,二战前英法出卖了这些国家,使得东欧各民族遭到法西斯德国的奴役,而苏联则是解放了这些国家,使得民族重新独立。

这是苏联统合东欧各国的合法性,但现在这种合法性正在遭到快速的侵蚀。鱼的记忆只有7秒,民众的记忆,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薄。对苏联的感谢之情逐渐淡去,苏联不好的一面,就开始逐渐占据这些国家的主要视野。

尤其是冷战开始后,苏联开始组建经互会,实际上东欧各国,都被大致切断了与西面的贸易,纳入了一个苏联经济圈,问题是这个经济圈太小了,对各国经济发展的支撑都是有限的。而各国的内政,也被苏联粗暴地干涉着。这个时候,资本主义一侧的经济成就,开始对东欧产生强力的影响,民众开始向往西方的生活。

即使是与苏联冲突而独立的南斯拉夫,对于其领袖铁托,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这个国家现在从东西冷战中得益,但是三族共立,彼此矛盾并不小,全靠铁托的个人威信压着。

怀着复杂而微妙的心情回国的李玉振,第一时间向主席和李思华做了汇报。对于李思华,这些情况其实她都很熟悉,评论道:

“东欧的经济底子,与西欧和中欧完全不好比,战前它们就主要是农业国,是向西面提供资源的落后国,这就是苏联在西面的困难——与在美国马歇尔计划支持下快速复苏的资本主义欧洲相比,它们的筹码少得多,于是经济的落差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东欧民众的不满情绪就会上升,很多人不会去考虑过去就落后,而是只看到今天与西方的生活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

“苏联过去的愚蠢政策,加重了这种困难。由于对德国法西斯的憎恨,二战后他们几乎拆走了东德约2000家工厂,几乎占到了战前德国主要工业的一半,而对拆不走的也炸掉,想把东德变成纯粹的农业国,对于东德人跑到西德去,也视若无睹,再有几年时间,可能有近千万东德人,跑到西德去也不奇怪,这又是人力资源上的巨大损失。捷克斯洛伐克本来也是工业国,也遭到了苏联报复式的掠夺。”

“苏联是在马歇尔计划之后,出于对等竞争的缘故,发起了莫洛托夫计划,才重新推动东德这些国家工业化。说明他们此前完全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脑子一根筋,光是想着赶紧复兴苏联本土,没有整体的战略,所以抢夺了东欧几乎所有的工业基础。但在马歇尔计划后,才反应过来,不得不重新复兴东欧的工业,否则无法对冲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迄今为止,苏联在欧洲都是被动的,基本上是美国和欧洲资本主义出了一个招,他们才建立一个对应的机制,作为反制,笨拙而缺乏战略和策略,完全没有进攻性和创新性,长期而言,他们在欧洲的影响力,就会逐渐耗损降低。”

主席对苏联现在的做法也觉得很糟糕,他摇了摇头,说道:“如何把十月革命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苏联这样在东欧,粗暴地压迫别人采用苏联模式是不行的。东欧这些社会主义国家,要自己开动脑筋,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欧洲的劣根性,是太散、太弱。无论西欧还是东欧,都是一样。所以他们都只能是被美国、或者苏联拨弄的墙头草。”

“我们能做的,是努力发展与东欧之间的贸易,这是对他们的支持,贸易多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就能提高得快一些,人民的心态就稳定一些。”主席现在对经济的研究,开始对他的思想有了一些影响。

李思华最后感叹说:“苏联依靠二战末期对德国等的工业和财富掠夺,大约能够保证他们国内20年的好日子。但是等到20年左右过去,原来的设备老化,原来的产业进步,而苏联又无法形成庞大的市场和有效的全产业链,人口资源又有限,难以拉动包括东欧在内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源就会被迫地投入军事工业,以保持与西方的平衡,这样他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就会停滞,甚至变糟。”

“更糟的是,他们在欧洲直面西方,而西方的最近20年,正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西方的生活水平,将与东欧拉开巨大的距离,这就使得东欧社会很难稳定。”

李玉振想起了自己对东欧领导人纳吉、杜布切克、皮克等的印象,摇了摇头,这些人,不可能解决东欧面临的问题。

第276章格瓦拉与赵云腾

西元1954年的3月,一艘邮轮即将抵达沪苏市。

格瓦拉这个时候,才觉得海洋又可爱了起来,横渡整个太平洋的一个多月,让他实在厌烦了大海。不过即将抵达中国,他的内心高兴起来,看着远处的海洋,觉得现在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如同湖泊。偶尔微风,只吹起了细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射于春天的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

格瓦拉去年6月,毕业于医学院,这个时候的他,还想着要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革命做出贡献。1951年他与好友用摩托车沿着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南美洲,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到达委内瑞拉。这次旅游的所见所闻,彻底改变了格瓦拉,南美资本主义剥削下的农奴社会,让他震惊和愤怒。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他已经变成了革命者。

然而如何拉美应该如何革命呢?他的内心仍然是茫然的,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革命著作,除了在拉美影响最大的托洛茨基的著作外,以及列宁和斯大林的一些著作外,近期他又阅读了主席和李思华的著作,这让他对中国革命有了高度的兴趣,并做出了这个常人难以理解的行动——到中国去,到那里寻找拉美革命的思路。

实际上,他并不是孤例,这个年代,从南美、非洲、次大陆,乃至欧洲来的一些青年,已经陆续在中国出现,因为中国革命的影响力现在已经是世界级的,而中国为了培养以次大陆和非洲为重点的未来革命的高级干部,以及扩大中国革命思想的影响力,已经在武汉开办了一个“武汉国际革命理论教育学院”(简称国革),专门对国外来华学习革命理论的学生、学者和革命者,提供全面的政治思想教育培训,包括理论和案例学习。

“国革”未来在全球大名鼎鼎,因为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很多左派党、以及多支游击队的知名领导人,都有在这个学校学习的经历,他们以此为荣,而这个学校则被西方称之为“西方最仇恨的学校、恐怖主义的教育基地、恶魔学校”等等。不过,赞赏也罢、诋毁也罢、仇恨也罢,只不过让这所学校的名气,变得越来越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