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说网

02小说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74章(第2页)

第174章(第2页)

所以一个中国伊斯兰教的群体,大约十几名学者,来到了伊朗学习和交流伊朗什叶派的理论,尤其是十二伊玛目派的理论。他们多数具备关于苏菲主义理论的深厚功底,最主要的目标,是库姆的一所神学院,他们感兴趣的学科,是政治哲学,以及伊斯兰历史及伦理,其中两位,还被库姆神学院聘为客座讲师,在他们的同僚中,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名为霍梅尼,50多岁的他,在伊朗已经享有盛名,而来自中国的学者与他之间,很快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几人之间、以及与霍梅尼的一些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伊斯兰理论和政治讨论的圈子。

一种以“哲学王(伊斯兰宗教领袖)”为最高精神领袖,以教义与民意相互制衡,来形成政体中权力结构的二重性,以保障伊朗政体双重价值的平衡与协调的理论和体系,开始在库姆的神学院中发芽。它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但也许适合于伊朗。

第275章西欧、东欧与笨熊苏联

西元1954年34月,外交部长李玉振,访问了西欧和东欧,对于西欧,主要是法国和西德两国,对于东欧,则是除了一个国家外都扫了一遍,包括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6国,只有那个阿尔巴尼亚,因为李思华提前提醒不必理会,所以他没有去。

在西欧,虽然访问法国,但李玉振对于其首脑并无兴趣,他主要访问的是两个人,戴高乐和让莫内,按照李思华刻薄的说法,法国的五十年代也就剩下这两个人了,至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其它政客,那就是一群“垃圾”。

人们都比较熟悉戴高乐,却不太熟悉让莫内,此时在原时空是“欧共体之父”,就是他一直在推动欧洲统一和法德和解,最终得以成功,而法德轴心也成为二战后欧洲得以经济复兴的关键。

让莫内最早是想英国与法国先成为“一国”,经济统一,不过二战刚结束的时候,英国怎么瞧得上法国呢?所以后来让莫内才搞起了法德联盟,以此实现了最初的“欧共体”。

搞笑的是,英国到了六十年代,从冷眼旁观变成了拼命要挤入欧共体,发现自己不再是大国了嘛,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需要抱团取暖,结果第一次申请还被戴高乐否决了,让英国佬大丢脸面,后来英国的希思首相,终于带领英国加入了欧共体,希思还因此落泪,说是“不负此生”了。

恐怕当时希思做梦也没想到,几十年后,他的一帮后辈政客,拼命地要退出欧盟,最终还“脱欧”成功了。

这就是历史的诡谲,洪流冲刷、百转千折,随着时光的流逝,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事情。

李玉振从戴高乐家门口下来,就看到一个巨人,已经穿得整整齐齐地等在门口,他知道那就是戴高乐。走进了戴高乐的面前,他心里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戴高乐长得太高了,果然是2米18的个子,在这个时代无论什么人种中,都堪称巨人。中国人对他名字的翻译“高了”,确实是精髓。据说当初他就是靠着这双大长腿,跨上了英国对德谈判使节的飞机,避免了被德军在机场抓到,可能不会假。

戴高乐好奇地看着中国的外交部长李玉振,他内心有些高兴,这个中国外长也是全球知名的了,因为有几次外交交锋,李都是大出风头,算得上此时全球的风云人物之一。李玉振突出地代表了新中国这些年的国家形象——“强悍而决不妥协”。李来到法国,除了与法国政府的谈判外,就主要来拜访戴高乐,这充分说明中国人对戴高乐的重视,这自然使得他感到高兴,更何况李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直言不讳地说,他的法国之行,最重要的是拜访戴高乐将军,中国认为他是法国的政治巨人,给他戴了很高的帽子。

尤其是中国对英国的态度,让戴高乐的内心不无好感,法国吃英国人的亏太大了,二战中丘吉尔对他的蔑视,让他长期耿耿于怀。

主宾落座后,李玉振先向戴高乐转达了主席和李思华对戴高乐的问候。

戴高乐内心高兴,说道:“我现在只是个退休的老头子,对于法国政坛的影响力不大。”

聊了一会,话题转向了中国人拜访戴高乐的目的。李玉振说道:

“我国的李思华总理,在我们内部向来以对国际局势的精准预判而著称,她对当下的法国也有预判,这正是我来拜访您的目的。”

戴高乐感兴趣地问道:“喔,那李总理的预判是什么呢?”他这几年对中国很感兴趣,开头是作为敌人来研究的,新中国的崛起,使得法国二战后收复印支殖民地的计划完全破产,法国遭受了巨大损失。但是几年下来,早就心平了,新中国已经是一个与美国、苏联同级的超级大国,全世界现在就是这三强争霸,而法国只能是一个二流强国了,甚至当年的霸主英国也是一样。法国当年能占领印度支那,是因为中国处于衰弱期,等到它重新崛起,法国再有殖民的企图,就只是妄想了。

心态平和了,反而使得他对于中国的理论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现在对于中国的两位领袖的理论和思想,都不陌生。

李玉振接下去:“李总理认为,现在法国第四共和国的政体,已经不能适应法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脆弱多党制下,权力集中于国民议会而非政府,斗争大于合作,导致政局动荡和政府没有权威。在平常的时候还能勉强维持,但由于政策难以有延续性,施政的能力很差。而一旦法国遇到危机,这种整体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戴高乐吃惊地挑了挑眉头,中国的李总理厉害呀,真的是不负盛名,人在万里之外,对法国政坛的弊端却看得清清楚楚,这与他自己的想法完全一致。

“李总理还说,按照法国这种政治格局,唯一的解决方法,是加强总统制度,让总统掌握行政实权,权力如果没有一定的集中,是无法有效率地执政的,也解决不了危机。”

戴高乐内心更是诧异,这位李总理简直是他的知音,她的建议与他现在的思考完全一致。

“所以李总理认为,未来您必定还会东山再起,时机必然是法国发生危机的时候,那个时候法国人民肯定会想起并拥戴您,因为您是唯一能领导法国,战胜危机的人。李总理称赞您是现代法国最后的巨人。”

戴高乐又高兴又有点黯然,中国李总理所谓“最后的巨人”,既是对他高度的赞赏,也是暗含着对法国缺乏后继人才的判断。他看了一样在场的助手蓬皮杜,看到他眉飞色舞,心想他没听懂这话的深意也好。

李玉振还向戴高乐讲述了中文中“东山再起”这个词的历史故事。戴高乐的反应,是“於我心有戚戚焉”,中国的历史文化真是丰富,可惜自己不年轻了,否则一定能从中学习,汲取不少的东方智慧。

蓬皮杜听得很高兴,极为振奋,尤其是中国人判断戴高乐必然会东山再起的时候。他们这一派可是一直在为了戴高乐复起而努力。他奋笔疾书地记录着,心想明天就要向他的朋友们讲述这一切。

此时的主席和李思华的影响力,可不是二十年前全球的无名小卒了,而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两位巨人。因为二战的领袖,美国的罗斯福、苏联的斯大林都已经去世,而丘吉尔的影响力,则随着英国的衰落而衰退。反而是主席和李思华,随着新中国这十几年的国势蒸蒸日上,而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力,两人又都擅长理论述作,著作开始传遍全球,可以说,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欧洲社会,都有人在仔细地、深入地研究他们的理论和思想。两人的“个人影响力”,已经变得无与伦比。

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影响力对于西方当然更大,可那实际上是美国的影响力,而不是他个人的影响力,未来等到他从美国总统的位置上下来,就会和现在的杜鲁门一样,不过是有名气的政客罢了,是根本不可能拥有这种巨大的个人影响力的。

在当代欧洲的知识分子们看来,社会主义这一头,前有马恩,中有苏联的列宁和斯大林,现在就是中国的毛和李,这都是划时代的巨人,他们的思想,影响着全球的历史发展。今年欧洲最流行最时尚的读物,就是从中国流传出来的半本《定国策》,两位巨人在近二十年前(西元1935年)的对话,话被无数的欧洲知识分子,在仔细地阅读和思考着,凡是阅读过的人,没有不被他们精准的预判所震惊的——世界和中国的长期发展,似乎在两位巨人的眼中,是如此的纤毫毕现!那可是二十年前!

所以蓬皮杜才会对李玉振转述的中国领袖的看法,如此振奋。他内心想着,这对于他们“同志”的鼓舞,必然是巨大的!

李玉振还向戴高乐谈到了将要拜访让莫内,说到中国对于未来欧洲的联合,是“乐观其成”的,他还提了一个李总理定义的说法“欧共体”。戴高乐此时由于对德国的心结还没有转过来,并不是欧洲联合的狂热支持者,他还在思考这个问题,于是好奇地问李玉振,为什么中国会支持“欧共体”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