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鲁还找过苏联调节中印关系,但是完全没用,苏联不感兴趣,他们近期的关注度,完全在欧洲和伊朗等地。
所以印度只能是依靠美国和英国。其实英国自己在各个殖民地现在都很狼狈,他们在二战的损失很大,对印度的支持也是有限的。倒是美国,确实在大力支持,三年以来,对印度的军事和其它支持的贷款,超过了7亿美元。
为此,尼赫鲁亲耳听到激进民族主义者骂他是美国人的狗的次数,都有不下十数了。
想到这里,尼赫鲁苦苦一笑,建国时独立自主、社会公正、经济平等和建立福利国家的几大梦想,现在全部成空,不依赖美国,印度又有什么办法呢?依赖美国不可靠,他也知道,但是无从选择呀。当美国人的狗也不是好当的,狗要有用,美国才会多给狗粮,否则,狗粮都不会多给。
美国人现在对国大党印度也有点不耐烦了,美国军事顾问团(在伊朗事变后现在是公开的了)这两个月,已经催促了好几次,建议印军要有突破性的行动了。在他们看来,三年来美国几乎已经将印军重新武装了一了遍,又经过了长期的训练,印军已经脱胎换骨,该是决战的时候了。
但是尼赫鲁知道,奥恰军和比孟军同样是被中国重新武装了一遍,也经历了中国人的长期训练,印军的相对优势并没有放大,这几年印度的情报机构也不是吃白饭的,还是对于红色势力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印军自己现在大约是170万人,由于财政的窘迫,已经无力继续扩大。在西北巴基斯塔和几个穆斯林较多的州,有65万人,基本上不敢移动;在南方,现有40万兵力,最多抽出10来万,因为现在南方,肯定有数十万红色游击队;在面对奥恰和比孟红色势力中心的北方邦、中央邦和马哈拉斯特拉邦,现在有65万部队,这一次会战最多增加到80万部队。
而那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力部队,合计已经达到了约60万人,包括50万正规陆军,7万空军,以及数万其它部队。他们还有大量的民兵,最讨厌的就是这个,他们完全按照中国的形式,将10%的人口都组成了民兵组织。这使得他们对于基层的控制,是空前严密的。
所以印军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不能再拖了,无论是自己的财政困难、美国人的态度和压力、内部各个政治势力的不满,都提醒着尼赫鲁一件事情,如果再拖下去,说不定从内部就要自己崩溃了。
尼赫鲁实际上很羡慕红色势力用民兵等形式形成的对基层的管控,但国大党自己做不到,红色势力能这样干,是因为他们镇压了地主阶层,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红色势力的支持。
他摇了摇头,走出门外,内心总有一个不祥的念头——80万对60万,独立印度真的能打赢这一次关键的会战吗?
西元1955年1月7日,印军在那格浦尔召开前线高级军事会议。尼赫鲁亲自出席,美国和英国军事顾问团的主要人物也出席,实际上,印军的军事进攻计划,就是他们帮助拟定的。会议由印军总参谋长蒂迈雅亲自主持并汇报。
蒂迈雅是国大党印度的重要支柱,印度陆军的缔造者。他曾是到英国皇家国防学院学习的第一位印度军官。巴基斯塔的总理阿里汗就曾经是他的部下。他在印军可谓德高望重,算是印军最有威望的将军。在原时空的历史上,就是他挫败了巴基斯达,拿下了克什米尔的多数地域,建立了印度在克什米尔的长期优势。
蒂迈雅阐述的印军战略仍然饱含着浓厚的西方军事策略的色彩,主要是兵分三路,仍然以中路为重。
不过蒂迈雅计划的兵力大大超出了尼赫鲁此前的预计。蒂迈雅计划动用100万兵力!在西线采取全面固守的方式稳定战线,以此换取从巴基斯坦西线抽调15万兵力,南部的兵力则抽调20万,宁可让南部的红色游击势力猖獗一时,只要能固守大城市和战略要点就行。这样从西线和南线抽调了35万兵力后,此次会战印军可以动用的兵力就能高达100万。
计划的重点就是要动用绝对优势的兵力,来在短期内打垮红色G党势力,因为财政恐怕支持印军连续执行这样大规模作战的3个月能力都没有,所以必须速战速决。
北路军15万人,从北方邦铁路抵达瓦拉纳西,以之为前线枢纽,佯攻比哈尔,将比孟叛军主力牵制在北方。
中路55万人,从中央邦通过铁路抵达赖格尔一线,以赖格尔为前线基地,进攻比哈尔与奥利萨分界线附近的劳尔克拉,目标是将“比孟国”与“奥恰国”割开,其中15万军队配合北路军,将比孟国的军队牵制在北线,使得其难以南下配合奥恰国军队,而使得40万印军能够南下先行消灭奥恰国的叛军。
南路30万人,还是从大本营那格浦尔出发,通过铁路抵达东高止山脉缺口后,强攻赖步尔和杜尔格,进攻奥恰国的腹心地带。
这样最终,是力图实现70万印军,主攻奥恰国30万左右的叛军,形成绝对优势;而以30万印军牵制住比孟国30万叛军。
整个策略计划,听下来没什么问题,先南后北,也考虑到了比孟国更容易得到中国的支持,中国的藏南省就在它的北方嘛。尼赫鲁自己也没有找出什么毛病,他觉得蒂迈雅终究是打过二战的老练宿将,计划又得到了美英军官们的完善,大体上应该是完善的,至于能够成功,那就要看对方的应对和印军自己的执行能力了。
至于突袭,印军就没有考虑过,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本来就很难保密,而且红色势力的情报网络太厉害了,他们都心知肚明只要出发了,恐怕都瞒不过对方无所不在的眼睛。
美军顾问表示,这一次会有200多位美国资深飞行员,以“民间航空志愿队”的名义加入印度空军参战,取得空中优势,才能更加发挥地面的空中优势。这让尼赫鲁感到振奋,美国为了对抗中国,在次大陆的介入越来越深了,这对印度是好消息。
但是美军“航空志愿队”主要是战斗机,不涉及轰炸机,使用轰炸机美军担心会导致中国空军的直接参战。此次美国飞行员使用的战斗机,其实与印度空军的一致,主要都是F-86(印军还有部分F-84),加上美国人,印度空军的机群几乎达到了1500架左右,是一只很强大的空军了。
这几年唯一让尼赫鲁比较欣慰的,就是印度的军队逐渐成为了一只他认为的强大军队,实际上这只军队的强大,已经超出了印度此时的国力。完成了高级军事会议后,他觉得自己又恢复了信心,如此强大的力量,印军不可能失败。可是为什么自己还是感到很不放心呢?他不由得再次叹息了一声,当年的雄心壮志,似乎消磨得差不多了。
计划通过后,各路印军开始调动,而相关的情报,开始不断向奥恰国和比孟国汇聚,甚至是来自高层的情报,虽然印军散发了很多的假情报,但能够得到各路印军调动的精确数字的网络,仍然判断出了此次印军行动的超大规模。
很快,奥恰和比孟两国都能够很清晰地认知到,印军准备以百万大军的规模,进行决战了。相关情报,几乎在同时,也传到了华京。
奥恰和比孟两国开始紧急全面动员,此次稍有点仓促,但也还来得及,印军队两国兵力的判断是错误的。虽然正规军队平常确实是那么多,但三年来两国已经从民兵组织中逐渐筛选,形成了50万左右的类似中国的“国卫部队”,只不过平时还是民兵的模样罢了,但也是完全正规的军事训练。在立即进行装备武器弹药的情况下,两周之内,这两国的兵力已经超过了100万人,远远超出了印军情报机构的预料,他们对于人民战争的威力,并无所知。
中国从得到情报的1月15日开始,就对两国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武器弹药补充。经过三年的建设,从藏南省到比孟国和奥恰国的战略公路已经开通,于是这些天运输车辆,几乎是接连不断。
在中国的支持下,比孟国和奥恰国的战备,开始以疯狂的速度展开,而根据地的各个基层组织,也开始了全面动员,前线的坚壁清野、群众的转移、后勤的支持等方面的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中国此时在两国的干部团体的数量达到上万人,是美军顾问的几十倍,在他们的帮助下,两国力量的组织性,是国大党印度难以想象的。
中国军事顾问团,由于得到了各地情报机构汇集来的详细情报,对于三路印军的兵力非常清楚,因此很容易看破了印度“先南后北”的战略企图,其实这也是明牌,印军就没有指望能够完全欺骗住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