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征之前,长安就派户部官员去江南道筹粮,采购军需,并且明示对方,要优先采购于静婉的工坊,以慰其劳。
户部也不是第一次去江南道筹粮了,先帝早年时也曾有过战事,因此一行人熟门熟路的到了江南道。
战事将起时,更要保证内部的民生经济不受影响,才能确保无后顾之忧,不会前面开疆拓土,结果老百姓缺衣少粮的后院着火,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各州县要死守储备粮仓的红线,才将多余的粮食和赋税运到朝廷,不至于说掏空上下的粮仓,只为了去西征,那就属于穷兵黩武了。
可这次西征的大军,远远超过了收复幽云时的数量,仅靠各州县的赋税粮食是不够的,所以才会来江南道找粮商们买粮食和军需品,以及药材等。
江南道的豪商们一早就打听到了消息,等户部官员们到了之后,就开始各显神通了,拉关系的,套近乎的,翻族谱说是一家人的。
可户部官员们也不傻,新帝不同于先帝,是真的能提刀,因此对扑面而来的糖衣炮弹,那是坚决抵制。
一切都按照章程来,想卖粮给朝廷的,就按照约定的时间,大家一起竞标,价低者得。
就在各大粮商按照老套路,准备私下联合不压价的时候,户部就找上了于静婉的工坊,将所有的成品粗布棉布等全都买下,且约定好后续每月的供应量,惊呆了一众人。
面对江南道按台的询问,户部的官员也有话说,那可是圣人亲口说的“以慰其劳”,优先采购可是应该的。
可不服气的商人们又问了,她一个盂县的小工坊,招的都是贫苦人家,甚至都雇佣不起手艺精湛的绣娘和织工,哪里来的功劳。
户部官员看着盛情款待的众人,佯装酒醉,吞吞吐吐道:“工坊是很小,但招的都是女工,且不拖欠工钱,而且在盂县开设女子书院时,人家也捐款捐物了,这就是功劳。”
这话传开后,那些死守着所谓的规矩,不让自家女孩去书院的,甚至阻挠书院开设的人,心里就开始多想了。
随后户部的人又选了几家工坊,都是有女工,不苛待工人,且明确表态过支持女子书院的,这下子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这就是圣人有意为之。
但是懂了也没法子,想跟朝廷做生意,那就得按照朝廷的心意走,可如今朝廷的心意,又可以说是圣人的心意。
筹粮的工作依然在按部就班的开展,可之前横遭阻拦的县衙就发现,有几家老顽固怎么突然就松口了,帮忙修建书院不说,还出钱请了老师,出去打听一遭,就都明白了,于是连忙趁此东风将之前停滞的各项工作都快速推进。
而在户部官员们离开时,江南道的各个女子书院再也不是无人问津的地步了。
长安在江南道的操作,可以说是给朝臣们上了一课,想挣我的钱,那就得顺着我的意思来。
至于依然跳脚找事的,长安可以容其再蹦跶几日,等待秋后算账。
算账的时间很快就到了,平定西夏后,朝廷下令迁民至西夏道,江南豪族林陈沈三家赫然在列。
谕令传到江南道,这三家的天都塌了,找尽了所有关系去疏通,结果得知是圣人亲自开口的,还说他们只想挣朝廷的钱,不想给朝廷分忧。
三家的老太爷相对而坐,听到后如遭雷劈,这样的话简直就是把他们的家族名声扔到地上踩。
还不等他们想出应对之策,一直在江南道负责粮种推广的王介甫就上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