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同心,共创盛世。
明堂之上,金銮殿中,有明君广开言路,有贤臣肝胆相照,文治武功交相辉映,徐徐展开一幅盛世图景。
富彦国的内心瞬间澎湃起来,“臣这一生,能侍奉您和先帝两位君王,实乃万幸。”
长安:“先帝和朕有富卿这样的肱骨之臣,也是万幸。”
这不是长安在礼尚往来,是她发自内心的感叹。
历朝历代,土地税改从来都是腥风血雨不断,魑魅魍魉不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帝王比比皆是,最后要么是妥协退让,贬黜提出变法之人,新政半途而废,要么是血流漂杵,江山为之动摇。
长安能在十几年里坚持清查隐田,改革赋税,靠的不只是她有兵有刀,更得益于同重臣之间的君臣相济。
王介甫首倡新政改革,韩忠献在江南大刀阔斧的推进,富彦国以宰辅之身坐镇世林,不断的配合长安安抚收拢读书人的心,才能在者十数年的时间内,堪堪完成从田地到民生经济的变革。
这期间,韩忠献和王介甫受到的攻讦数不胜数,甚至有江南百官联名弹劾二人施行酷吏,倒行逆施,实乃奸臣贼子。
对此长安则是御笔明诏,直言新政之令,皆出圣意,若有指责,可直面九重,如有民不聊生之后果,她可下罪己诏。
事后王介甫和韩忠献相携回京谢恩,长安更是厚赏二人。
那时长安就说过,“明君持炬在前,才有贤臣执灯随后,朕不能只要贤名,不担骂声。”
如今面对富彦国的告老,长安坚决不允也正是如此。
富彦国虽已年逾古稀,却并非因年迈力衰而退,而且历朝历代也不是没有过八十岁高龄的首辅,可他为何就要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中告老还乡呢?
无他,只是为了给圣人背锅。
当时新政触动了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朝中暗流涌动,反对之声虽暂被压制,却要时刻防备其如地火奔涌,随时喷发。
他清楚地知道,这些被新政削弱的权贵们,其怨毒之气需要有个宣泄的出口,于是他以白发苍苍之躯,主动请辞归乡,实则是要为圣人筑起最后一道高墙。
给在新政中利益受损的阶级,一个发泄的途径,让所有的仇恨都聚焦于他这个告老回乡的第一宰辅身上。
待他离朝后,那些贵族高门会认为这是圣人的安抚,反对的气焰会稍泄,从而为圣人扫除后续障碍。
富彦国:“东征之际,老臣就更应该请辞了,这样才能稳定朝内,不会有人趁机跳出来闹事。”
“那些恨新政的人,见老臣退了,怨气便消了一半,剩下的在见到圣人御驾亲征后,就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他缓缓跪伏于地,额头触在冰冷的金砖上:“老臣愿作这枚弃子,换圣人一个海晏河清的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