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时钰都听见俩人说的话了。
她笑着摇摇头,转身扎进了庖厨。
都端午节了,怎么能没有粽子?
本朝粽子种类颇多,按形状分,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按馅料分,也有枣粽、松栗粽、胡桃粽、姜桂粽等等。
昨日王五娘就送来了几只姜桂粽,是种糯米里掺了肉桂和生姜的粽子,崔时钰从没听说过这种馅料,有点好奇味道,当即便剥开一只尝了。
味道很是一言难尽。
因有生姜和肉桂的加入,比起寻常粽子,姜桂粽有股明显的姜辣和肉桂的异香,偏偏糯米自带温润米香,搭配起来就像是把药铺子包了进去。
可能这就是大唐人们的口味吧,崔时钰自觉无福消受,但到底是王五娘好心好意送过来的,她还是硬着头皮吞了一只。
王五娘还问她好不好吃。
崔时钰只得回了句“味道很浓郁”。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吃法,总之,崔时钰打算吃点自己这个二十一世纪的胃口爱吃的口味了。
甜口的枣粽也吃过了,她打算换个咸口的,做点蛋黄肉粽。
糯米已提前泡好,此时拿出来沥干,拌入酱油、盐和少许猪油,米粒顿时染上酱色,油润发亮,把用酱汁葱姜腌得红亮的五花肉切块拌进去,咸蛋黄对半切开,橙红的蛋黄沙糯绵软,这几样搭配在一起,还没包成粽子就很让人想来上一口了。
“裹角黍以菰叶”,这时候包粽子用的都是菰叶,也就是茭白叶子,宽大柔韧,纤维细腻,不易破损,蒸煮后还会释放出淡淡的清香。
崔时钰把这些茭白叶用热水烫过一遍,清香味儿很足,还更加柔韧好包了。
她取两片叶子交叠在一处,窝成漏斗状,先在底部填入糯米,中间放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和橙红的咸蛋黄,最后盖上一层糯米压实,翻折几下将叶片裹紧,棉线一缠,一只饱满的三角粽便成了。
没过多久,一个个棱角分明的蛋黄肉粽便整齐地排列在食案上。
灶上铁锅烧开,粽子下锅,水汽蒸腾,菰叶的清香、糯米的米香、五花肉的肉香,还有咸蛋黄独特的咸香,各种香气交织在一起,慢慢飘了出来。
整个庖厨都是这个味道。
院里几人都知道她在包粽煮粽,也都吃过粽子,但没想到会这么香,纷纷探头张望。
阿宁扒在庖厨门边,吸着鼻子问:“阿姊,什么时候能吃呀?”
崔时钰笑道:“再等一会儿,这肉油得煮进糯米里才成。”
肉油煮进糯米里?
听起来就好吃。
就是要等好长时间啊!
阿宁哀叹一声,眼巴巴盯着锅,仿佛这样就能让粽子熟得快些。
虽还未尝到,但那香气已足够勾人,菰叶的清新混着糯米的甜香,还有豕肉的荤香和咸蛋黄的咸香,光是想象就能感受到糯米的绵软、蛋黄的沙润、豕肉的鲜香……
阿宁被自己脑海中的画面馋得直流口水,根本没注意身后的沈小虎正用粉团蘸着红糖吃得酣爽。
粽子煮得差不多了,崔时钰正撤着木柴,忽听前院传来喧闹声,沈大川的声音穿透庖厨。
“娘子现下正在后厨呢,郎君有何贵干?”
崔时钰一阵疑惑,穿过挂着艾草菖蒲的大门,看见谢宵立在门廊下。
他今日穿了件天青色圆领袍,日光透过柳树叶隙落在肩头,给整个人镀了层毛茸茸的金边,显得越发温润如玉。
崔时钰故意逗他:“谢小郎君可是闻着粽香来的?”
谢宵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想着待会儿分他只粽子,崔时钰领他一路来到后厨,谢宵边跟着她走边道:“前日在东市见着这五色百索搁在案头,想着你整日在庖厨忙碌,便编了驱邪祈福。”
话音刚落,谢宵忽然伸手替她拨开垂落的发丝,手指轻触她的腕骨。
红、黄、蓝、白、黑的丝线在腕间缠绕成结,贴着皮肤凉丝丝的,崔时钰的心跳却被烫得失序。
谢宵亲手给她戴上了五彩长命缕。
待系好绳结,谢宵便像被烫到般收回手,耳尖也泛起了红。
“端午安康。我……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