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价值度量工具、金融贸易工具,什么市场流通媒介、財富保存手段之类一一生怕普罗大眾听得懂。
可说到底,货幣的本质,仍旧是以物易物。
如当今汉室,以铜钱作为主要货幣载体。
那铜钱,为什么能『值钱”?
因为铜是贵重金属,本身就值钱。
用铜钱去购买货物,本质上,是用本就值钱的铜,去换別人同等价值的货。
封建时代的货幣,如铜钱、金饼、银元宝等,都是同样的逻辑。
即:货幣价值,源自於货幣本身,所含贵重金属的价值。
那后世的纸幣,又是个什么情况?
其实,也还是一样:以物易物。
比如十九世纪中期的美金,us刀乐一一不过就是一张纸而已,凭什么值钱?
因为在当时,为世界各国所认可的布林顿森林体系下,美金的本质,其实是黄金兑换券。
一张美金纸幣,可以隨时在美丽国的任何一家银行,换取定量的黄金。
所以,值钱的不是美金这张纸,而是这张『兑换券”,能兑换回来的黄金。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以美金购买货物,仍旧是以物易物,以贵重金属,换取有价值的货物。
只是贵重金属不便携带,才在公约性质的布林顿森林体系下,被替换成了方便携带的纸质兑换券。
后来,布林顿森林体系崩塌,美金仍旧能为全世界认可其价值,则是因为这时的美金,又成为了『石油兑换券”。
类似的情况,在华夏封建歷史中后期,其实也存在。
银票,也同样是出於方便携带、储存的客观需求,而出现的贵重金属兑换券。
明百了这些,其实就不难得出结论。
钱幣的购买力、价值,从来都不取决於“面值』。
如一枚铜钱的价值,便取决於这枚钱含有多少的铜;在当时的市场供需关係下,这些铜又能换回多少东西。
一枚秦半两,面值十二珠,虽然只含铜八铁半,但天下人也能在强权压迫下,勉强接受其价值十二銖。
但一枚汉半两,面值虽同为十二銖,含铜量却只有半銖!
实际价值不到面值的半成,天下人再傻,也不可能认可其『十二铁”的购买力。
是,你刘邦贵为天子,富拥天下,俺们老百姓不敢跟你硬刚。
但对於你『直半两”的三株荚钱,俺们也不是没办法。
汉半两的铜含量,为秦半两的二十分之一,那俺们把物价,抬高到原先的二十倍不就好了?
但正如刘恭方才所言:坏,就坏在这汉半两,並没有在重三株、含铜二成的地步打住民间无止尽的熔铸,让汉半两的成色越来越差,最终,甚至极有可能发展出了只含铅,不含半点铜的铅钱。
於是,钱幣彻底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市场秩序轰然崩塌“臣至今,都还是不能明白。”
“—一高皇帝,起於草莽,毕生征战,不明白钱制於宗庙、社稷的重要性,也情有可原。”
“但萧相国,可是谋国之臣吶?”
“为何萧相国,也没看出这『汉半两”之弊?”
“臣要劝阻高皇帝时,萧相国,又为何要阻止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