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少府,国之重器也!
刘恭此言一出,於客席落座的少府阳城延,当即如遭雷击,应声愣住。
而在上首主座,刘恭却半是感怀晞嘘,半是无奈的摇头嘆息起来。
“汉五年,高皇帝於水之畔即皇帝位,开我汉家国祚。”
“同年,萧相国核算天下百姓民户,奏报高皇帝:天下民农,合异姓诸侯、宗亲藩王国民,及彻侯、封君食邑一一在籍民农,共200余万户,860余万口。”
“其中,有近20万户、90余万口,被赐予一百四十七家元勛,当做彻侯食邑。”
“燕、代、赵、梁、齐、楚、荆、淮南、长沙等诸侯国,又得民100余万户,400余万口。”
“去掉这20万户、100万口彻侯食邑,以及100余万户、400余万口诸侯国民一一可供长安朝堂收取税、赋,亦或徵兵、劳、更役的农人,竟只有80余万户,350余万口。”
“梧侯,是我汉家的第一任少府。”
“80万户、350万口农人一一这个数字意味著什么,梧侯,不可能不明白。”
刘恭如是一语,也惹得阳城延悠然发出一声长嘆。
沉默许久,方点头道:“80万户,350万口。”
“这意味著,相府国库能收取的农税,便是这80万户农人,每户耕田百亩,得粮二百石,农税十五取一,便是一户十三、四石。”
“——每户十三石,80万户,便是千万石余。”
“而这千万石粮食的农税,光是官员俸禄,便要占去大半,甚至是全部。”
“光是朝堂三公九卿一一满共不过十二人,俸禄便要三万石!”
“再算上朝臣百官,长安公卿有司官员,以及地方郡、县官吏—。”
“仅仅只是捉襟见肘,而非入不敷出,已然是萧相国、曹丞相治国有道,理財有道了。”
“而少府內帑,得350万口农人,每人每年一算,即一百二十钱的口赋。”
“岁入,也不过四万万钱。”
“即便按照当时,萧相国平抑之后的关中粮价:四百钱一石,少府一年收上来的四万万钱口赋,折粮也才不过百万石而已。
“放在高皇帝七年,那场平城之战一一我汉家二、三十万大军人吃马嚼,这百万石粮食,连两个月都支撑不住。”
阳城延话音落下,刘恭晞嘘著点下头。
而后道:“所以,高皇帝才广授天下百姓民田、爵、宅,好让那些逃入深山,躲避秦末战火的隱户,成为录名汉籍的农人。”
“可即便如此,相府每年收上来的农税,也仍只够支撑官员俸禄,甚至常有拖欠。”
“而少府內帑收上来的口赋,也正如梧侯所言一一当高皇帝御驾亲征,引军出关时,
连两、三个月的军粮都供输不了。”
“官员俸禄,相府国库倒是能拖。”
“除官员俸禄以外的支出,也能省则省、能免则免,总归是能勉强维持。”
“但关东异姓诸侯叛乱,高皇帝,却不能因为少府內帑没钱、没粮,便不去平定,又或是拖延啊—”
话音落下,天子刘恭、少府阳城延二人,便不约而同的发出一声长嘆。
隨后,便各自摇头嘆息间,陷入思虑之中。
无论当下还是后世,人人皆知汉初穷一一穷的府、库跑耗子,穷的丞相坐不起马车,
只能牛车上朝。
却鲜有人知:汉家这令人咂舌、自上而下的极度贫穷,究竟源於何处。
先前,刘恭只当是汉家国祚新立,且立於战火之中,人口稀少、天下动盪不安,所以才暂时收不上来税、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