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莺伸手一指,两只雪白的鹦哥不知何已站停在了树枝上,歪着脑袋打量三人。见崔沅看过来,发现了它们,豆豆率先俯飞下来,盘旋降落在了崔沅的肩膀上。
月白的袍子因此被踩出了两个爪印,小鸡似的。
祝榆目光在他跟叶莺之间来来回回,恍然大悟:“这便是你养的那两只鸟!那这貌美小娘子,也是你院中人了”
崔沅瞥去,将他后半截话给堵在了嘴边。
祝榆到底收敛了些,笑道:“我道瞧着面善呢。行了,这遛鸟的活儿你家公子接了,小娘子,歇着去吧!”
叶莺看崔沅。
崔沅点点头。
她这才再一福身。
走出好几步,还能听见背后传来那人揶揄的声音:“你这家伙,身边放了这般如花似玉的小娘子,方才我还道你是铁树开了花,竟还成日对人板着张脸,真是暴殄天物……”
崔沅凉凉地扫了他一眼。
他这好友,在边地呆得久了,性子确有些不羁。
“上京不比雁郡,礼法森严,收起你那些不正经。”
说罢,提脚走进了亭子。
肩上的豆豆扑腾着飞了起来,犹在学舌:“不正经!不正经!”
祝榆“嘿”的一声。
祝榆难得回来,中午的时候,自是要留下用饭。
但见食案上,一桌很是热闹的菜席,既不单有北菜,也非时兴南饭,五花八门摆满了食案,倒是将祝榆给唬住了。
又是吃螃蟹季节了,崔家太夫人就很喜欢用蟹肉馉饳,是以每年这时候,采买的管事天天都会挑一筐子大湖蟹回来。
竹苑今天晌午也有螃蟹,却不是外头时兴的蟹酿橙、洗手蟹之类,而是将蟹蒸熟了,把肉跟黄都挑出来,包成玉尖面的样式,里头还灌了汤汁子,筷子拎起一个,鼓鼓囊囊的,极香。
除了蟹,也有似翡翠圆子、玉蝉羹、水晶脍这样的精致漂亮菜,应是怕祝榆从边地回来一时吃不惯京中的饭食,还有粉煎骨头、东坡肉这样直白敞亮的肉菜。
汤是清炖鸭子汤,上头飘些枸杞葱末,红绿相映着,很是好看。
当然,毋庸置疑,也很好喝。
崔沅正襟危坐,袖子端庄地垂落膝上,秉持着食不言,夹菜咀嚼的动作也十分优雅。相形之下,一脚支起,一脚直伸出去的祝榆就显得分外随性了。
祝榆尝过一块粉煎骨头:“好嫩猪骨!外衣香脆。”
又尝一碗鸭汤,清清淡淡,好喝。
“君家厨娘手艺见长啊,还是换了人不成?”
桑叶笑道:“祝侯爷不知,今日这桌席面是咱们院里自己人整治的。”
祝榆一副“我就知道”表情,笑着夹了块鱼,又开玩笑道:“这么好的鸭汤,再看看你家公子,吃得没滋没味儿,简直五味不辨,败兴!不若将人给了我,也不算辱没这厨子。”
崔沅脸色有些黑。
对方又嫉妒道:“美婢又美食,你这过得什么神仙日子?哪有病人该有的模样?亏我还记挂你,养着伤呢还去观里给你烧香,合着可怜的是我。”
崔沅很不想让他继续方才的话题,顺势反问:“怎么伤了?”
说到这事儿,祝榆“嗤”了一声。
“巡城的时候捉着了几个北凉细作,一不当心被那人身上藏的袖箭划了下,口子不深,只是那箭上毒着实有些烈,差点去见了我爹。”
崔沅停下筷子看他。
祝榆还以为他是担心自己,一挥手道:“早便好了!小事,没与你们说便是怕你们多想,行了……”
崔沅打断他:“若我记得不错,雁郡的太守是何氏族人,何襄?”
祝榆:“……不错,一个旁支子弟,算是何庐的堂兄。”
“酒囊饭袋罢了,你问这做什么?”他奇怪。
崔沅又问:“细作几人?”
祝榆想了想,“那日之后搜城,找出来的约莫有十人,其余小镇子上也有零星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