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之猛地一拍桌子!
“砰”的一声巨响,让桌上的水杯都跳了起来!
他悄悄竖起大拇指冲着杨诩比划了一下,脸上却怒极反笑,笑声冰冷刺骨,饱含着一种对纸上谈兵的空洞策略的极度鄙夷,
“杨总!你说的‘卷’,那是因为过去我们干的事,根本就是在瞎干!
在各自为战!
在产业逻辑上一塌糊涂!
用句不客气的评价,那就是一盘散沙的战略思路!”
他的目光如冰锥,直刺杨诩,也扫向所有屏风后的阴影。
“我来告诉你什么是‘卷’!那是产业链各环节——晶圆制造厂(fab)、芯片设计公司、设备材料供应商、终端应用品牌——
全都他妈的活在自己狭小的利益圈子里,各扫门前雪!割裂!极其严重的割裂!”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利剑劈开迷雾:
“我们被卡脖子的本质,就是这个割裂!是这个割裂形成了死循环!”
他翻动ppt,如同宣判罪状般历数这恶性循环:
设计端:为了追求指标参数的‘先进性’,只顾堆砌理论性能,根本不顾(或不了解)制造端的实际工艺能力、量产良率痛点!设计出来的芯片天马行空,落地就死!
制造端(fab)
拿到设计师的“艺术品”,面对低良率、高成本、长周期,焦头烂额!面对风险极高的“试错成本”,fab厂自然优先选择用更成熟的、更“保险”的进口设备!
于是,理所当然地嫌弃国产设备不成熟、不好用、良率低、风险高!国产设备?碰都不要碰!
设备材料商
面对fab厂冷漠的拒绝,他们想改进?门都没有!拿不到来自制造一线的真实数据反馈,找不到具体改进方向,只能在实验室闭门造车!
产品性能、稳定性、易用性始终落后于国际对手。
就算咬牙做出一点改进,也因为fab厂的不信任而无法验证推广!恶性循环!
资本方(包括国家投入)
看着产业链上下游打不通、产品卖不掉、投入回收周期长得令人绝望!
自然会觉得这简直是无底洞,风险巨大,回报无期!
资本开始犹豫、撤退、或者要求速效!宁愿投更容易赚钱的领域!半导体?敬而远之!
终端品牌
想要用国产?但设备商不给力,fab厂良率不行,设计能力不稳定,供应链风险太高!
权衡利弊,自然选择稳定、成熟、低风险的国际巨头产品!“国产替代”?
嘴上喊喊口号可以,真要用?不敢!
“看到了吗?!”
吴楚之的声音尖锐得如同警报,“设计、制造、设备、材料、终端用户,每一个环节都在指责其他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在恐惧风险!
最终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死结!
没人敢当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傻子!
谁试图去破局,就要承担整个链条断裂的风险!
在这种状态下,做任何事,哪怕是做最低端的ne555,也注定陷入低效、高成本、低回报的‘内卷泥潭’!
因为内耗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