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本就难求事事圆满。”他望著窗外深沉的夜色,“那灵山胜境,也並非真是纤尘不染的极乐净土,人间有的贪嗔痴慢疑,灵山之上,佛陀座下,亦不能免。费尽千辛万苦取回的真经,最终也难免残缺不全。”
“或许,这正是作者的本意——人生之路,本就是一场充满缺憾的修行。行至终点,回望来路,又岂能了无遗憾?”
王皇后听著他这番感慨,也是心有所动,只觉眼前的夫君,虽贵为天子,却也有著常人一般的悵惘与感怀。
她不再多言,只是將头轻轻靠在朱翊钧的怀里,感受著彼此的体温与心跳,享受著这难得的静謐。
孙德秀见此识趣对著其他的人摆了摆手,悄悄的离开。
。。。。。。
一夜无话。
直至日上三竿,朱翊钧才有些慵懒地从坤寧宫的龙床上醒来,鼻尖还縈绕著皇后温软的馨香。
在与皇后共用过早膳之后,他顺手从她案上取了几本自己好奇的书册,这才起身,离开了坤寧宫。。
“从她这里总能看到一些有趣的书。”
朱翊钧暗自感慨,他没想到昨天和皇后討论西游记居然討论到了晚上。
前世除了在学校里面还能有机会和人討论文学,其他地方还真的没有什么机会。
网际网路上交流虽然方便,但是牛鬼蛇神,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的人同样多。
至少他是不会和那些张口就来“水滸传好就好在投降”的人討论水滸传。
人家当初说这话的书可不是討论文学的,那是討论政治斗爭的。
牛头不对马嘴。
现在自己身边有这么一个热爱文学的女青年,他感觉还真的不错,至少这些天的压力得到了放鬆。
回到了乾清宫,摒退左右,朱翊钧並未立刻处理奏疏,而是取过一张雪白的宣纸,提笔在手,却久久未落。
他在酝酿著自己一直构思的小说內容。
他打算用小说干一件很多人看不懂的事情。
甚至很多现代人都不一定能看得懂。
他准备以小说为载体,试著宣传一些思想理念,换而言之,添加私货进去。
就像前世的文艺復兴、启蒙运动那样,用艺术作品传播新思想,引发社会的思考。
“欧洲所具有的基础条件,大明也同样具备,手工业的兴起,市民的增多,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这些大明比欧洲只强不弱。”
朱翊钧注视著桌子上的纸张。
“甚至大明还有一个碾压欧洲的优势,那就是识字率。”
“大明的蒙学可是遍布各地,各村。”
大明的小说能够盛行是有原因的,除了纸张便宜之外,识字人口的增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得益於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教育的国策。
大明蒙学数量是相当惊人的,几乎每个村镇都有学校在。
明廷甚至要求所有不满十五岁的人去上学,不然就要罚钱、罚其父母。
这种命令自然不会执行得特別到位。
大明的百姓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入学率,但是绝对可以让入学率达到一个客观的程度。
至少在数据上,不是欧洲人可以碰瓷的。
“所以我的小说拥有几亿人口规模的潜在读者,除过大明本身拥有的一到两亿人口之外,安南、日本、朝鲜都在用汉字。”
“他们也会是我的读者。”
朱翊钧默默思考,他这个想法绝不是什么异想天开,如西游记,后世看到的西游记其实是同人文。
真正的西游记是元末就有的《西游释厄传》,还有元杂剧《西游记》,其中的主角乃是唐僧,而不是猴子,里面的猴子也不是什么孙悟空,而是唤作孙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