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想著,这办法不是不行,事实上在提出纲盐法的时候他就想过官营。
但是官营的问题在后世暴露的太清楚了。
缺点太明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稳妥起见,他就没有提这件事情。
朱翊钧可不敢拿盐开玩笑。
这玩意儿不仅关乎老百姓吃盐的问题,还关係到粮食问题。
后世总是有人以为老百姓吃不起盐,
但其实一顿饭能放多少盐?
盐再贵也是按照斤卖的,一斤盐用来吃饭能用多久?
如何会吃不起?
老百姓是用不起盐。
古代是没有冰箱的,储存食物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需要海量的食盐用来保存食物。
肉可以用盐制,菜也可以醃製成咸菜。
甚至水果,蔬菜,民间老百姓也会用盐。
后世的人可能很难想像用巨量的盐水洗水果、洗蔬菜,让蔬菜保存长久。
但这在大明民间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
在大明百姓这样的用法之下,盐自然是用不起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盐產量越高,大明的粮食就越多。
很多食物都是因为保存问题被糟蹋了。
为了避免浪费,这些粮食要么用来酿酒,要么就加餐,让自己儘快吃掉。
这些都间接影响了民间百姓的人均粮食储备。
所以朱翊钧这才马不停蹄的开始改革盐场。
盐產量的增加对大明而言,太重要了。
不仅是税收方面,还在其能提高粮食的利用率。
斟酌再三,最终朱翊钧决定双向並行。
“可选两地试行之,以观成效,再做推行。”
朱翊钧写了自己的意见。
还是用实践说话吧。
有了试点成果,也好说服所有人。
不过朱翊钧还是支了张居正一招,可以用计件制度促进盐工的生產积极性。
给盐工一个保底,然后多劳多得。
这样大家都满意。
这个娱乐活动还是很少的,如果能用时间换金钱,很多老百姓都愿意。
“人啊,终究活成了自己最討厌的样子。”
朱翊钧知道这是个万恶之源,只希望日后课本上吸血的资本家的名號不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