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世,他决定替戚继光扫除这个遗憾。
戚继光在他这里有大用。
虽然歷史上缅甸战爭,明廷派去的將领打得不错,但是朱翊钧还是觉得戚继光去会更好。
西南地区也不存在什么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多为步兵,这也是戚继光擅长的。
而且戚继光很擅长修建堡垒等防御设施,能对敌人提出针对性战术。
他没理由不用这样的人。
“或许到时候战爭结束的更快,而且还可以让戚继光修建堡垒,稳固西南疆土。”
朱翊钧肯定是要实控缅甸地区的,这片地区不能再让土司统治了。
歷史上万历就是放过了缅甸,事实上明朝已经好几次放过缅甸人了。
建文的时候正要一举灭麓川的时候,靖难之役打响了。
后来麓川又开始崛起。
万历年间这一次也是一样的剧情,前面没有一举灭缅甸,后来的缅甸又崛起了。
而且缅甸地区关係到了他夺取印度。
不管是走海陆还是走陆路,缅甸都是关键地方。
海路可以以勃固地区为港口启程到孟加拉、印度。
陆路则比较难走,有热带雨林和山脉。
但总比没有强。
这条件可比后来的英国人好多了。
英国人能做到,大明距离这么近会做不到?
朱翊钧对此信心满满,他开始看新的奏疏。
“改革盐场,国產?商收?”
朱翊钧见此不由皱眉思索。
在戚继光出征建州的这段时期,朝廷並非全无动静。
至少朱翊钧没有停止自己的搞事。
他令方逢时开始上奏盐场问题,
说盐场產量不够,导致大明很多商人需要预支排队。
並且將纲盐法提出来,引起了朝廷新一轮的热议。
张居正则带看內阁开始研究这个办法。
没想到,內阁並没有想著按照纲盐法来,而是打算创新,准备把盐场收为国有。
官办,然后让商人收。
虽然奏疏中张居正说盐场关乎国家命脉,故而需要管控。
但是朱翊钧还是看出张居正这样做的缘故。
是为了利润最大化。
相比於民產、商收。
官办盐场显然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不就是国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