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摇摇头,语气颇为可惜:“殿下难道忘了?”
“如今的大唐,尚未兴种棉花呢。”
即便如夏语冰所言,在部分边疆或偏远地方偶有人栽种,恐怕也跳不出手剥棉籽这样传统又繁琐的方式。
【可黄道婆的织布机却不同。】
织机织机,顾名思义,那便是为了解放双手而存在的机器。
【她首先改进了擀棉籽的方法,她在黎族踏车的基础上发明了“搅车”。】
【通过使用搅车这种工具,只需人们手摇或脚踏,就能快速地将棉籽从棉朵中挤出,和传统手剥的方式相比,提高了脱棉籽的效率。】
【脱籽的速度变快了,黄道婆也没闲着,又对现有的弹棉工艺进一步创新。】
【传统的小型弹弓在她的手下,变成了四尺长的大弹弓,用弹锤敲击绳弦,就能取代手工拨弦了。】
【如此一来,不仅弹出的棉花更蓬松,还减少了弹棉花所耗费的时间。】
【落籽、弹棉的效率都大大提升之后,接下来就该轮到纺线了。】
【摆在家人们面前的这辆木棉脚踏纺车,既然叫“三锭”,那是因为它能同时纺制三股线,又提高了纺纱的效率。】
别看夏语冰在直播里说得头头是道,这些功课她也是准备了好久才终于能背得滚瓜烂熟的。
【正因这织机踏车在方方面面都极大地提升了效率,所以一经推出,很快就在松江地区流传开来,更是直接被后人称为“黄道婆纺车”。】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还远远不足以体现她的伟大之处:
【它同时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问世时间比欧洲出现的同类型纺车早了整整几百年。】
【说到底,这些工具的创新都只是为了织布打下的基础而已。】
顾不上收获直播间里的赞美,黄道婆已经发展到了level:
【黄道婆自崖州而来,还融合了黎族织造技艺和黎族织布机的特点,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纺织工艺流程:错纱、配色、综线、挈花。】
【先对棉纱进行着色,随后提花,从而织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这样一套流程下来,织出的棉布既实用又美观。】
【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后,偏偏黄道婆不仅仅满足于此。】
织布机、乌泥泾布、纺织工艺……取得这些成就后,还能如何发展呢?
这恐怕是直播间内外所有人的心声了。
主播没有卖关子,很爽快地给出了回答:
【宋代诗人范成大曾提过一句:“熟黎”妇女“衣裙皆五色吉贝”。】
【可见,早在黄道婆出生前几百年,黎族妇女就能用棉花纺纱,再通过织机提花织布,这才有了“黎锦”“黎单”“黎幕”“花被”等织物作为海南棉纺织工艺的代表闻名天下。】
【回到家乡后,黄道婆在将崖州纺织技术发扬光大、推动松江棉纺织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在这样的基础上改良创新,有了驰名天下的“乌泥泾被”。】
手工纺织早已经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或许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壁上鸣》展览才会腾出这么大的空间,不仅展示了织机织布,更附带了图文并茂的展板加以辅助说明。
【现在,后人盖棺定论的时候,总会说黄道婆带来的先进技术,推动了以松江地区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快速发展。】
【又或者说是,她对纺织业的发展、改革以及传播为我国元代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些成就固然是事实——】
夏语冰的气口断在这里,太平公主已经了然:“可这些不过是官样话,谁还不会说了?”
所以,主播更想说的是:
【跳出宏大叙事之外,或许我们更该关注到的是一件小事。】
【在黄道婆的努力下,棉布逐渐普及,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穿衣习惯。】
什么算是小事?
衣食住行,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事,则可大可小。
【可传统以来,大众所熟知的“富人穿丝、穷人穿麻”的习俗却因黄道婆而颠覆。】
丝绸或许依旧是王孙公子所独有的享受,可芸芸众生却不必再局限于葛布麻布这样粗糙的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