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杨国忠,本身也不是什么有能力的。”
“少年时,嗜酒好赌,不学无术,后来从军,成了都尉。”
“然后就因为杨贵妃被李隆基宠幸,他就开始一路飆升。”
“当皇帝开始喜欢玩乐的时候,朝中阿諛奉承之辈自然就多了起来。”
“如果李林甫是拍马屁的討好,杨国忠就是在行动上討好皇帝。”
“杨家姐妹陪伴李隆基出行的时候,往往都在杨国忠家里先集合,然后开始装饰马车,用黄金,翡翠,珍珠美玉等等进行装饰点缀,出行的时候,杨国忠还拿著剑南节度使的旌节,在前面耀武扬威,可谓是排场拉满。”
“李林甫是懂的討好的,而杨国忠,是懂的来事的。”
“他们骨子里就刻著三个字“太想进步”了!”
“至於杨国忠的能力嘛……”
“他的能力全都点在来事上面了。”
“在军事方面,政治方面他是屁都不懂。”
“有一年,南詔有军事,他就举荐鲜于仲通为主將,结果,一败涂地。”
“关键是,败了也就败了。”
“杨国忠还偽造战功,遮掩败绩。”
“当然,这事,自然是瞒不住的。”
“后世写史书的,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甚至夸大唐朝的损失。”
“嗯,说的就是司马光。”
“他在资治通鑑中记载,鲜于仲通这一战,死了六万兵卒,当然,在《旧唐书》中有记载,其实也就只有三万人而已。”
“甚至,还可能少於三万人。”
“不过,这不是重点。”
“杨国忠这种谎报战功,还遮掩败绩的行为,实在是有些过分。”
“后来,李林甫去世,他就担任了右相。”
“至此,总算到了杨国忠权力巔峰时刻。”
“以前,李林甫还在的时候,这两人还能斗一斗,制衡制衡。”
“毕竟,李林甫也想让杨国忠死,杨国忠也想让李林甫死。”
“结果李林甫死了,杨国忠还活著。”
“当没有人可以制衡杨国忠的时候,他就开始膨胀了。”
“当大权独揽的时候,自然就有人开始阿諛奉承,曲意逢迎。”
“正所谓,上行下效。”
“皇帝是个只知道享乐的皇帝,那大臣也肯定是拍马屁的大臣。”
“大臣都开始拍马屁了,那那些小臣,自然也要开始向大臣拍马屁。”
“歪风邪气,几乎是一阵风就能吹遍长安。”
“杨国忠的那些亲信,为了討好杨国忠,专门去请求李隆基,为杨国忠在省门立碑,歌功颂德,赞其宣官有『功』!”
“对此,李隆基也无所谓,还让那鲜于仲通起草碑文。”
“等鲜于仲通起草好了之后,李隆基看了一遍,还亲自改了几个字。”
“鲜于仲通大喜,还专门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
“真的,古人舔人,討好人,简直玩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