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头听见动静的拓跋聿下意识想闯进去,又生生忍了下来。
冯初并不言语,亦无恼怒,却像是天火一般在冯芷君眼前灼烧,烧得她眼燥。
牙缝中逼出来五味杂陈的话:
“好,好得很,阿耆尼,你就是这般对哀家的。”
冯初深吸一口气,将奏疏置于身前,直视自己的姑母,这个主宰了大魏十余年光阴的女人。
“不是阿耆尼对您不好,是您背弃了您自己。”
冯芷君的身子微微僵了一下。
冯初不卑不亢,诘问她心:
“姑母曾教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女有归,是以天下大同。”
“姑母立三长、行汉化、推行均田,想来心中曾或多或少有此之心,敢问姑母,而今初心在否?”
昔年冯芷君与拓跋弭相争,虽是权斗,但冯芷君多多少少是心怀天下,心怀大魏苍生。
是以改革法度,占据大道,因而不顾大势所趋、一心只想铲除冯芷君的拓跋弭就此落败。
奈何时移世易,权柄这个东西,一旦沾上,少有能够克己的。
那个从前带着大魏开启中兴的冯芷君,在觊觎皇位,以洛州军民的血为代价铲除异己时就不在了。
野心,成就了她的现在,也摧毁了她的未来。
冯芷君身形有些发虚,但还是压她道:“你知不知道,你的权柄是谁给的,你知不知道你身上留着冯家的血,知不知道自古党争失败的下场!”
多年吃斋念佛也化不开如此滔天之怒,她手指颤抖,失态地指向殿外:
“哀家看你是当真疯了,将冯家所有人的命,压在皇帝的良心上──”
“姑母,我没疯。”冯初知她不信真心,她也不再剖白情谊。
“自古党争败退,难有善终,臣自然知晓,可姑母,您如今的眼中,竟只看得见党争么?”
冯芷君在她的眼中看见了痛心。
她在痛心她变成如今模样。
见惯风浪的冯芷君竟有些心底发虚了。
“倘若居庙堂之高者,都以党争之胜作为准则,以保持权位为唯一目的,还有谁会去深思国家的前途命运,还有谁去思索百姓的存亡安危?”
冯初眼角蓄泪,“大魏子民不畏死,却不知姑母洛州之战至今种种举措大魏如何知活?”
“所以,你就拿着冯家如今所有去赌?!”
冯芷君难得语调激动,试图掩盖心下麻乱:
“你就不怕,有朝一日失了权柄,来日冯家的男丁被发往六镇苦寒地?不怕女眷被充作掖庭奴?!”
“那姑母怎知,登上大位后,不会是四海离丧、乱军四起?怎知冯家定能保住江山?!”
冯初咬牙怼道:
“几百年来,多少家国亡于内斗?如此多前车之鉴,姑母看不见么?!”
冯芷君罕见地哑了话,她知,她怎不知,她正是因为知晓,所以当年才有一段与拓跋弭相忍为国的时光。
她不由得踉跄了几步。
冯初清正明朗,朝霞初举,朗声继续道:
“姑母问臣,畏不畏惧失去权柄,平心而论,臣是畏惧的。”
“然,在朝为官,臣,可以失去权柄,但臣不能背弃臣的灵魂,可以失去苦心经营的一切,却不可以失去心中坚持。”
“成败胜负,本是常态,合辄留,不合辄去,如此浅显之理,侄女儿不信,姑母不明白!”
光洁的额头重重地扣在安昌殿的砖石上,倏地发红泛肿,身前呈着的奏疏再度被她托举起来。
冯芷君看着眼前的侄女,蓦地生出一股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