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你推行‘标准化’之功。”曹玮语气平静,但眼神中带着一丝赞许,“虽提升幅度不算惊人,然于军械制造,每提升一分效率,减少一分废料,便多一分胜算。此番应急生产,可见其效。”
“小子……小子不敢居功,此乃诸位工匠辛劳所致……”赵楷连忙谦虚,但内心的激动难以抑制。实战检验!这是最好的证明!
“嗯。”曹玮点点头,“然此仅为一时之效,尚不足以完全驳斥非议。王御史近日连上奏本,攻讦你之法‘乱祖制’、‘毁匠魂’,言战时沿用新法,风险巨大,一旦有失,贻害无穷。陛下虽未置可否,然疑虑未消。”
赵楷的心又提了起来。王貺这老小子,果然没闲着!
“你当下之急,乃稳扎稳打,确保应急生产期间,试点工坊绝不可出大纰漏!若能于此非常时期,持续产出优质军械,便是最有力之回应。”曹玮叮嘱道,语气严肃。
“是!小子明白!定当严防死守,确保万无一失!”赵楷凛然应命。
从曹玮值房出来,赵楷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脚步却更加坚定。机会来了!危机也是转机!他必须抓住这次实战检验的机会,彻底证明“标准化”的价值!
他立刻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扑到各个试点工坊,检查每一个环节,解决每一个问题,安抚工匠情绪,强调质量的重要性。他甚至临时编写了一些更简化的“战时应急操作规程”,进一步降低操作难度,确保即使疲惫状态下也不易出错。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接下来的紧张生产中,试点工坊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和高效的产出,提供的零部件质量可靠,为前线的军械补充提供了有力支持。
捷报陆续从前线传回。宋军顶住了西夏的攻势,并进行了有效反击。虽然胜利主要归功于前方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将领的指挥得当,但后方稳定高效的军工生产,无疑也是重要的保障。
战后论功行赏时,枢密院和兵部在汇总功劳簿时,没有忘记将作监在应急生产中的贡献,尤其提到了“新法试行,略有微功”。曹玮顺势将赵楷和试点工坊的名字报了上去。
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但这意味着,“标准化”第一次在官方层面,与“军功”联系在了一起!
消息传回将作监,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那些原本持观望甚至抵触态度的工匠,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事实胜于雄辩。在战时生产的巨大压力下,那套看似“死板”的方法,确实能提高效率、保证质量、还能让新手更快派上用场。
张匠头等人的脸色更加难看了,但公开的反对声音明显减弱了许多。
赵楷的威望在将作监内悄然提升。现在,不止是学徒工,一些中级工匠甚至个别老匠师,也开始主动向他请教规程中的细节,或者提出改进建议。
“赵先生,您看这个卡具,能不能再改进一下,让打磨箭镞更省力?”
“赵先生,弩机望山的校准线,我觉得画在这里更好找……”
赵楷来者不拒,耐心解答,积极采纳合理建议。他知道,只有让工匠们真正参与到改进过程中,才能让他们产生归属感,从而真正接受和拥抱变化。
“标准化”的种子,在经历了怀疑和抗拒后,终于在战火催逼下的土壤中,顽强地扎下根须,开始真正生长。
然而,赵楷并没有被初步的成功冲昏头脑。他深知,这仅仅是开始。王貺等人的攻击绝不会停止,而“标准化”本身也还存在无数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标准?如何提升基础材料的质量?如何培训更多懂得标准化的工匠?如何将这套体系推广到更复杂的军械制造中去?
前路依然漫长而艰难。
这日,他正在工坊里与几位工匠讨论如何优化箭杆打磨的流程,孙主事又一脸凝重地找来。
“赵先生,曹大人请您过去一趟。”
赵楷心里一紧,难道又出什么事了?
他匆匆赶到曹玮值房,却发现曹玮脸色并非不悦,反而带着一丝……古怪的期待?
“赵楷,坐。”曹玮示意他坐下,然后从案几上拿起一份公文,“北疆经略使司呈报,前线缴获一批西夏‘神臂弓’,其结构与我军制式迥异,机括尤为精巧,射程威力皆胜我一筹。经略使请旨,命京中匠作高手,设法仿制改良,以敌之长,克敌之制。”
赵楷心中一动,西夏神臂弓?这可是好东西!历史上赫赫有名!
曹玮看着他,缓缓道:“陛下已准其所奏。枢密院决议,仿制之事,交由将作监负责。本官思忖,此物结构新奇,正可检验你‘标准化’之法,于解析、仿制、乃至改进新奇器物之效。你……可愿一试?”
赵楷的眼睛瞬间亮了!
解析仿制敌方先进装备?这可是技术逆向工程的雏形啊!而且是用“标准化”的思路去做!这挑战,太刺激了!
“小子愿往!”他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心中充满了兴奋和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