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是《本王的科技树长歪了》的第二十二章,约6200字。
------
第二十二章:逆向工程与“神臂”之谜
枢密院将仿制西夏“神臂弓”的重任交到赵楷手上,这既是巨大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赵楷深知,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任务,更是一场关乎他和他那套“歪理”能否真正立足的政治考验。成功了,他将获得无可争议的认可;失败了,王貺之流必将群起而攻之,将他彻底打入深渊。
他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从“标准化”推广的繁杂事务中抽身,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项新挑战中。
很快,几架缴获的西夏神臂弓被小心翼翼地运送到了将作监,安置在一间戒备森严的工坊内。一同送来的,还有枢密院下达的正式文书,要求赵楷“详加勘验,摹其形制,究其机理,务求精仿,以期改良”。
赵楷带着铁蛋和两名信得过的学徒,第一次见到了这传说中的利器。
这几架神臂弓保养状态并不好,有的弓臂开裂,有的弩弦松弛,表面布满战火硝烟和磨损的痕迹,但依旧能感受到其结构带来的凌厉气势。
与宋军制式的蹶张弩相比,西夏神臂弓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夸张的复合弓臂和独特的上弦机构。
其弓臂并非简单的单根弹性木材,而是由多层不同材质的木片、筋角、胶漆复合叠压而成,弧度更大,蓄能显然更强。上弦方式也非宋弩常见的蹶张(脚□□环腰腹发力)或腰引,而是一种带有省力滑轮组和奇特杠杆的绞盘牵引装置,结构紧凑而复杂。
“好东西啊!”赵楷眼睛放光,理工男的本能瞬间被激发。他戴上自制的手套(粗布缝的),小心翼翼地开始拆卸。
过程远比想象中困难。西夏工匠显然也深知其价值,关键连接处多用暗榫、销钉甚至特殊的胶合剂,拆卸极易损坏。赵楷不得不动用他那套宝贝工具(钛合金卷尺、狄明月送的匕首等),配合自制的各种小撬棍、顶针,一点点试探,缓慢分解。
每拆下一个零件,他都要仔细测量尺寸、观察材质、分析结构,并在草图上详细记录。铁蛋则负责打下手,递工具,做标记。
“这弓臂的层压工艺……绝了!木材、牛筋、角片的搭配和胶合顺序,有讲究!”
“看这个滑轮!青铜的!有沟槽!减小摩擦!”
“这个杠杆支点……妙啊!四两拨千斤!”
“弩机望山……结构更紧凑,激发似乎更灵敏?”
他一边拆,一边忍不住啧啧称奇。西夏的工匠水平,在某些方面确实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这神臂弓的设计,充满了实用主义的智慧和精巧的力学应用。
然而,随着拆卸的深入,赵楷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材料。西夏显然缺乏宋地的高品质木材和金属资源。弓臂复合层中使用了大量动物筋角,虽然弹性好,但耐候性差,易受潮湿影响,保养不便。一些关键的铁制零件,如弩机钩心、扳机,材质也显粗糙,耐磨性和强度存疑。
其次是工艺。虽然设计精巧,但具体制作工艺显得……略显“粗犷”。零件加工精度不高,配合公差较大,显然更依赖装配时的调试和修锉来适配。这导致每一架神臂弓的性能都存在个体差异,难以完全统一。
“设计思路领先,但材料和工艺拖了后腿。”赵楷初步得出结论,“若能以我大宋的优质材料和新颖工艺进行仿制改良,性能绝对能更上一层楼!”
但这“仿制改良”四字,谈何容易?
最大的难题在于核心材料的仿制——那个复合弓臂。赵楷能分析出大致的材料和层压结构,但具体的胶合剂配方、各层厚度比例、加压成型工艺、阴干周期……这些都是西夏工匠的不传之秘,靠拆解根本无法完全掌握。
他尝试用现有的鱼鳔胶、猪皮胶进行层压试验,结果不是开裂就是脱胶,强度远远达不到要求。
“妈的!材料学!还是材料学!”赵楷气得想摔东西。空有设计图,没有合适的材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他不得不暂时搁置弓臂的仿制,转而先研究相对容易的金属部件和上弦机构。
这些结构虽然精巧,但原理相对清晰,测量也方便。赵楷很快绘制出了详细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这一次,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没有急于编写那种“打油诗”式的规程,而是先专注于用尽可能精准的图纸和标注,将原版神臂弓的结构百分之百还原出来。
他运用了更多的剖视图、局部放大图,标注了所有能测量到的尺寸、角度、配合关系。图纸画得极其细致,虽然工具简陋导致线条不够精准,但信息量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