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会走,再学跑。吃透原设计,再谈改良。”他告诫自己。
就在赵楷埋头于逆向工程,为材料问题头疼不已时,将作监乃至整个汴京的官场,暗流愈发汹涌。
王貺果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再次上本,言辞激烈:
“陛下!西夏蛮器,固然犀利,然其制乃蛮夷之术,诡诈有余,正道不足!今枢密院竟委一宗室子弟,专司仿制之事,此子素行乖张,专营奇巧,于军国重器,岂可儿戏?倘仿制不成,反泄其密于敌,或仿制之器粗陋不堪,贻误军机,其罪谁当?!臣恳请陛下,即刻中止此议,另选稳重老成之大匠主持,方为妥当!”
奏本虽然被留中不发(皇帝没有明确表态),但其中的威胁意味十足,给了赵楷巨大的压力。
曹玮顶住了压力,但私下再次召见赵楷,语气凝重:“神臂弓仿制,事关重大,朝野瞩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有何难处,即刻报我,枢密院会尽力支持。但若时限之内,无所进展……”
后面的话没说,但赵楷明白。失败,就意味着万劫不复。
“小子明白!定当竭尽全力!”赵楷只能咬牙硬撑。
压力之下,赵楷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研究复合弓臂的替代材料,另一方面,先利用现有材料,仿制出神臂弓的金属机构和上弦系统,装配在宋军现有的强弩弩身上,看看效果如何。
这样即使最终复合弓臂仿制失败,也能在弩机结构和上弦省力方面取得进展,算是个保底的成果。
说干就干。他拿着精心绘制的零件图,去找将作监最好的金工大匠。
然而,他又遇到了标准化推行过程中的老问题——加工精度。
图纸画得再细,公差标注得再明确(他用了他能想到的最简单的“配合松紧”描述),落实到具体加工上,全靠金工匠人的手感和经验。
“赵先生,您这图画的细致,可这钩心的弯角,要求‘圆滑无楞,与弦贴合’,这……全凭手上功夫,火候到了自然就成了,咋能量出来?”一位老师傅拿着图纸,为难地说。
“还有这个销轴,要求‘转动灵活无晃量’……这得一边做一边试,合适了就停手,没法照图做啊。”
赵楷无语问苍天。他知道问题在哪了。没有基准量具,没有标准化的加工流程,图纸上的精度要求就是一句空话!
他意识到,仿制神臂弓,不仅仅是对一个产品的复制,更是对他推行的“标准化”理念的一次极限压力测试。如果连相对简单的金属零件都无法实现按图加工、精准互换,那所谓的“标准化”就是镜花水月。
他不得不再次暂停,先回过头来解决基础问题。
他拉着那位金工匠人,利用那几架西夏神臂弓的原装零件作为“基准”,反推加工时需要的基准量具。
“老师傅,您看,这个轴,我们就以它为准,做几个‘过规’和‘不过规’的环,以后做的轴,能通过‘过规’又不能通过‘不过规’,尺寸就对了!”
“这个孔,我们也以它为准,做几个塞规……”
“这个平面的平整度,我们做个简单的‘平尺’来检验……”
他一边说,一边现场用废料制作最简单的极限量规和检验工具。
老匠人看着这些简陋却直观的“小玩意”,将信将疑,但还是配合着尝试。
过程依旧缓慢,但效果逐渐显现。有了这些简单的量具,工匠加工时有了明确的参考,不再完全依赖模糊的“手感”,加工出的零件一致性果然提高了不少!
虽然距离真正的“互换”还有差距,但已经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赵楷趁热打铁,为这几个关键零件编写了极其简短的“加工检验要领”,重点就是如何使用那些简易量规。
几天后,第一套仿制的神臂弓弩机机构和上弦绞盘,在反复调试和修锉后,终于组装完成了。
赵楷怀着激动的心情,将其安装在一把制式弩的弩身上(替换掉原来的弩机),进行测试。
效果令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