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明月送来的那把镔铁腰刀,如同在赵楷面前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刀身上那流水般的奇异纹路,冰冷锐利的触感,无不昭示着其远超时代常规的冶炼技艺。
“镔铁……大马士革钢……”赵楷抚摸着刀身,眼神炽热。这玩意儿的制造工艺,即便在他前世,也带着浓厚的神秘色彩,是古代冶金技术的巅峰之一。在这个连高炉炼铁都尚未普及的时代,想要破解其奥秘,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他别无选择。基础材料的瓶颈已经卡死了“靖虏弩”性能提升的咽喉,狄明月带来的骑兵弩构想更是需要轻量化、高强度的材料支撑。研究镔铁,是他目前能看到的唯一突破口。
他将那柄腰刀珍而重之地藏好,只在夜深人静时,才偷偷取出,借助油灯和自制的简陋放大镜(水晶磨片),反复观察其纹理结构,试图从中窥探一丝天机。
“这花纹……是折叠锻打形成的?折叠了多少次?用了什么材料?”
“这硬度……这韧性……怎么平衡的?热处理?淬火工艺?”
“表面这层幽光……是渗碳?还是其他什么表面处理?”
问题一个接一个冒出来,答案却渺茫无踪。他甚至连一把像样的锉刀都没有,无法进行破坏性检测(也舍不得)。研究陷入了僵局。
无奈之下,他只能再次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他无法复制镔铁,但可以尝试借鉴其思路,改进现有的铁料处理工艺。
他将目光投向了将作监的铁匠工坊。那里有经验最丰富的铁匠,或许能从实践中找到一些启发。
他找到铁匠坊的大匠头,一位姓雷的老师傅,手艺精湛,脾气火爆,对赵楷那套“纸上谈兵”向来不屑一顾。
“雷师傅,您看看这个。”赵楷小心翼翼地拿出镔铁腰刀。
雷师傅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随即眼睛猛地瞪圆了,一把抢过腰刀,手指颤抖地抚过刀身,呼吸都急促起来:“镔……镔铁宝刀?!你小子从哪里搞来的?!”
“一位朋友所赠。”赵楷含糊道,“雷师傅,您看,这铁打得如何?可能仿制?”
“仿制?”雷师傅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放屁!这是天上掉下来的手艺!老子打了一辈子铁,也打不出这成色!这是千锤百炼,用了不知多少好料,还得有秘法淬火才能成的神物!仿制?做梦!”
赵楷并不气馁,继续追问:“那……若只求其坚韧,不求其花纹,可能做到?”
雷师傅冷静下来,仔细看了看刀,又掂量了几下,沉吟道:“难!寻常铁料,杂质多,脆性大。若要坚韧,需反复锻打,去除杂质,但打多了铁就‘老了’,发脆。淬火更是难关,火候差一点,不是软就是崩。全凭手上感觉,眼里火色,祖宗传下来的那点经验……难啊!”
他叹了口气,将刀递还给赵楷,眼神复杂:“好东西,收好吧。别瞎琢磨了,这不是咱们能弄出来的。”
赵楷的心沉了下去。连雷师傅这样的老匠人都毫无头绪,看来这条路比想象中更难。
但他没有放弃。他退而求其次,不再追求“仿制”,而是专注于“改良”。
他泡在铁匠坊,观察铁匠们锻打、淬火的全过程,记录下他们的经验口诀(如“犁铧热到樱桃红,下水吱吱正适中”),试图从中找到规律。
他尝试引入一些简单的“质量控制”:
?要求对生铁料进行初步筛选,尽量选用杂质少的;
?设计简易的“锻打次数记录牌”,强制要求对关键部件进行最低限度的锻打;
?甚至异想天开地想搞“温度标准化”——让铁蛋盯着铁块颜色变化,用沙漏计时,记录不同火色对应的持续时间……
这些举措在铁匠们看来简直是神经病。
“打铁看感觉!记什么数!”
“火候到了自然知道!看什么沙漏!”
“赵先生,您就别添乱了!”
雷师傅更是气得吹胡子瞪眼,差点把赵楷轰出去。
赵楷碰了一鼻子灰,改良铁料的工作进展甚微。
就在他为此焦头烂额之际,狄明月带来的另一个任务——骑兵弩的构想,却意外地取得了突破。
这个突破,并非来自材料,而是来自结构设计。